搜索
李恒昌的头像

李恒昌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206/27
分享

正本清源、义薄云天的壮歌

——读许晨、刘树松长篇纪实文学《渤海魂》

“义笔正本绘丹青,热血铸魂烁古今”。由许晨和刘树松先生合著的长篇纪实文学《渤海魂》,是继高艳国、赵方新先生合著的长篇纪实文学《血砺忠诚》之后,反映革命战争年代冀鲁边区和渤海区军民浴血抗击日寇侵略、参与解放战争恢弘历史的又一史诗性力作。这部长达近四十万字的作品,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一方面,通过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再现和一系列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为渤海区革命历史“正名”的作用,让读者真正认识到当年的渤海区是和沂蒙地区、胶东地区相齐名的重要革命老区,在中华民族抗战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史上曾发挥过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另一方面,作品多维度热情讴歌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老渤海精神”,抒写了渤海地区军民义薄云天的家国情怀,从而起到进一步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重要作用。

正本清源,还原“渤海区”应有的历史地位,是《渤海魂》最重要的价值之所在。

渤海区是由坚持平原抗战、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冀鲁边区和清河区合并而成的重要根据地,是我党我军领导的解放战争后期山东三大战略区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英勇的渤海区军民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革命理想信念,浴血奋战,前赴后继,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渤海区的光辉业绩并没有得到应有肯定,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宣传和推广。

作品艺术形象地再现了渤海区军民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让读者非常真切地感受到其真实的历史地位和应有作用。通读全书可以看到,渤海区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特殊的“区”:这里是“红色的土地,将军的摇篮”,一个小小的村庄,竟走出多位革命将军。这里是“革命的沃土,硬汉的故乡”,姓马的人家居然出了三个司令员,正可谓“一马三司令,得了抗日病;专打日本鬼,保护老百姓”。这里是我党山东武装抗日的发起地,1937年11月11日,中共党员李健等人率领乡农学校武装,在阳信阻击日本侵略者,从而打响了山东我党武装抗日第一枪。这里还是全民支前的模范区。据不完全统计,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全区支前民兵、民工达819889人次,平均10个人中就有1人支前。当年曾出现“整个渤海平原,到处是磨碾飞转。人欢马叫,车轮滚滚”的盛况。这里的烈士纪念馆里,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55308位。在那些极为艰苦的岁月里,渤海区广大军民创造了不朽的业绩:黄夹镇上举义旗,“娃娃司令”智斗“坏省长”,青纱帐里逞英豪,血战“东王文”,积极开展大练兵,攻势从夏季持续到秋季,全力支援淮海大决战,推着小车从胜利走向胜利。这些表现,这些作为,这些壮举,既跌宕起伏,又波澜壮阔;既惊天动地,又感人肺腑,无愧“南有沂蒙山,北有冀鲁边”的光荣称号,也无愧山东地区三大重要战略区之一的光荣称号。

铸魂塑人,让“老渤海精神”在新时代重放光芒,是《渤海魂》最优秀的品质之所在。

《渤海魂》在极其宏大的史诗性抒写中,不仅写史,“见事”,更是塑人,“见人”“见灵魂”“见精神”。首先塑造了一群各具特点的革命英雄形象。最典型的是挺近冀鲁边的司令员萧华的形象——一位年轻有为、可亲可敬的八路军指挥员形象。透过作品,读者方能了解到,当时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这个刚被组织派到冀鲁边区工作的“司令员”居然是一个“娃娃司令”,以至于当地县长牟宜之迎接他的时候,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位久历疆场、屡立战功的司令员看上去竟像一位翩翩少年,跟牟宜之观念里所预想的稳重成熟,甚至满脸烟熏火炽的沧桑感,一点不搭边,相反隐隐地尚有一股稚气。正是这个“娃娃司令”集中体现了八路军指挥员的风采和风骨、能力和水平。他讲话铿锵有力,充满自信,富有感染力,连那些正襟危坐、饱读诗书的老派士绅们也频频颔首,暗暗称许。针对河北和山东两地国民党顽固派的夹击,他们采取“一不能怕,二不能软,三还不能和他硬拼”的基本策略,取得应有的效果。特别是他们结合平原地区特点,研究出的适合在“万里平畴”开展游击战的战法,更是彰显了非一般的智慧。作者还塑造了抗日县长马振华的形象,“一马三司令”的马耀南、马晓云、马天民和“清河三杰”景晓村、杨国夫、李人凤等人物形象,讲述了他们生动传奇的故事,更展现了他们无与伦比的精神风貌。

尤其担任清河区委书记以及后来渤海区首任书记、军区政委的景晓村同志,年仅22岁,是当时山东最年轻的独挡一面的领导人。他临危受命,勇挑重担,与战友们一起团结拼搏,浴血奋战。面对缺乏山区地型掩护、如何游击打鬼子的担忧,他那句铿锵有力的名言:“人民群众是永远砍不倒的青纱帐!”极大鼓舞激励了艰苦奋斗中的根据地军民,坚持平原抗战,挖抗日沟、进军垦区,打出了一片新天地。这也就是渤海区斗争独具特色的地方。而他与抗日妇救会干部、志同道合的战友王梦林“速战速决”的爱情故事,则在战火纷飞的环境里凭添了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的温馨色彩,其中蕴含着坚信胜利一定会到来的精、气、神。

精神是文学作品最高级的“质”,也是其最美丽的光芒。《渤海魂》通过对人物精神的展现,使作品具有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品质,也具有荡气回肠、砥砺人心、催人向上的力量。透过作品读者可以看到,渤海区,实际上是一片精神的领地和高地。这是一片“不屈的土地”。即便是清清的清河,也是“怒吼的清河”;即便是一马平川的平原,也是精神的“高山”。渤海区广大军民,以自己的努力,铸就了荡气回肠的“老渤海精神”。那就是“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也是“真诚朴实、任劳任怨、敢打必胜、义薄云天”的“渤海魂”。

从《渤海魂》一书中可以窥见,“老渤海精神”和“渤海魂”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对党“特别忠诚”的精神。作品重现了那个时代的仁人志士、党和军队的优秀代表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他们在党的领导下挚爱国家、奋力抗战、不屈不挠,头可断,血可流,对党忠诚绝不丢。这从当年对马振华烈士的悼词里可以得到充分证明:“他在政治上是忠贞不二,坚定不移的!······虽被追捕通缉,威胁利诱,都未能丝毫影响振华同志的钢铁意志与坚定立场。”应当看到,像马振华这样对党无比忠诚的革命烈士,在“渤海区”不是唯有其人,而是大有人在。

这种崇高的精神,最令人感动的是“特别敢于牺牲”的精神。1943年,全国抗日形势还处在战略大反攻的前夜,位于垦利、广饶等县交界处的三里庄是日伪保安十六旅三团——成建基团的顽固堡垒。易守难攻。5月29日凌晨,我清河军区直属团二营攻打三里庄时伤亡惨重。最后,爆破队长侯登山冲上去用指甲牢牢抠住敌据点圩墙,用肩膀紧紧顶住炸药包,毅然引爆,成功地把据点炸开了一个缺口,战士们奋勇冲击,一举攻克。这比1948年5月25日解放隆化县董存瑞的英雄壮举,早了几乎整整5年。侯登山是我们党史军史上,第一位“舍身炸敌堡”的爆破英雄。这便是他们敢于牺牲最好的写照。

体现渤海区人民敢于牺牲精神的,更有全世界年龄最小烈士的感人故事。他出生仅仅3天,甚至还没来得及起名字--1943年,何坊村刘玉梅大娘的儿媳妇刚刚生下儿子,一对八路军夫妇随军行动,也把出生几天的孩子托付给了她。不料由于汉奸告密,第二天日本鬼子就杀气腾腾赶来,逼她交出八路军的孩子。一边是八路军的后代,一边是自家的婴儿,刘大娘狠狠心,流着泪交出了自己的孙子。顿时,孩子被凶狠的鬼子砍成肉酱。栾曰红申请参军,杜步舟见他父亲也铁了心,便说:“当共产党的兵,一生是‘二士’:活着是战士,死了是烈士,可要有决心啊!”栾曰红无比坚定:“老师,放心吧,红旗指到哪儿,我就打到哪儿!”这些都体现了他们为了革命特别不怕死的精神。

作者对主人公崇高精神的再现和铸造,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他们的语言和行动的抒写上,更注重对其精神内涵、实质和意象的升华。作者写道,纪念园里,还有297位烈士的墓地,这其中,包括127位无名烈士。一排排一座座,每个墓碑上方都有一个色彩已经斑驳的五角星,碑与碑紧紧相连,当年他们一路抛洒着满腔热血,为了信仰为了人民,冲锋在前,慷慨赴死。在纪念碑和墓地中央的地上,设立着一个巨大的黄铜五角星,中间燃烧着冲天的火炬,象征着英魂不灭、精神永存。由此,我们可以窥见,作品中所展现的“老渤海精神”的实质,既是伟大的建党精神的一部分,也属于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旗帜和丰碑,也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