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恒昌的头像

李恒昌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208/06
分享

鲁迅《狂人日记》:划时代的批判

《狂人日记》是鲁迅大师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其代表性在于其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特征,而且具有开创性和划时代性。说其的开创性,在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第一次;说其划时代性,在于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反讽式批判,具有独特的开创性。

《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特点是反讽手法的创造性运用,也就是“正话反说”方法的运用。作者运用反讽手法,成功塑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狂人”形象。

作者表面上似乎在说,主人公是一个“狂人”,一个神经“不正常”的人,一个“迫害狂”的患者。但真正的含义却是完全相反的。

“狂人”这个人,在周围人眼里,无论是在赵贵翁眼里,还是在大哥眼里,甚至在赵家的那只狗的眼里,都是一个“有病”的人,一个极不正常的人。

然而,“狂人”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他真的不正常吗?他真的有病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透过鲁迅的反讽笔法,读者可以看到,所谓“狂人”,其实是一个具有一定的反叛意识,也是一个敢于反抗旧历史、旧秩序的人。“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薄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1】在这里“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薄子”,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封建统治的长久历史,“狂人”在其上踹了一脚,自然是对这一历史的否定和反抗,也正是这种否定和反抗行为,在那些封建卫道士眼里,他便成了不正常的人,一个“狂妄”的人,也自然是和他们“有仇”的人。

“狂人”这个人,还是一个接受了一定新的思想,对现实有了某种清醒认识的人。“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多看我两眼呢?”【2】这是一种暗指,“狂人”见到了三十多年不见的朋友,或许是一个具有新思想的人,也或许是一个“革命者”,他们聊得很投机,也很愉快。“狂人”从聊天中发现了某些真相,明白了之前的三十多年,自己都是浑浑噩噩的。但是,有了这种认识之后,他提醒自己必须要小心。因为他有这种认识和想法,周围的人便将其视为“异端”,自然也会想法设法将其阻止或“吃掉”。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个所谓的“狂人”,其实是一个及其正常的人,是一个“众人皆‘昏’我独醒”的人,是一个不同于其他人一样“吃人”的人,是一个具有一定反抗或“革命”倾向的人。所谓“狂人”,只是他人的看法。事实上,那些视他为不正常的人,才是真正不正常的人,也才是真正有病的人。

现实性批判,具有强烈的震撼性。

《狂人日记》是批判现实的,这种批判非常锐利,不留一丝情面和任何余地,具有非同一般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作品大胆揭露现实社会的“吃人”本质。“他们村里的一个大恶人,给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来,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壮壮胆子。”【3】他们不仅打着某种旗号,吃所谓的“恶人”,而且还会吃“我”。“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4】

作品揭示了他们之所以要吃“我”的根本原因。“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自从踹了古家的薄子,可就难说了。”【5】意思是说,我虽然不属于所谓的“恶人”,但因为我属于有反叛思想行为的人,所以他们是很可能要将我吃掉的。

作品的对现实批判的深刻之处还在于指出,不仅他人要吃“我”,而且“我”的大哥,自己的亲属,也是他们的同伙,也要“吃我”。“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6】大哥为什么要“吃我”呢?只因为“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吃别人”。“最可怜的是我的大哥,他也是人,何以毫不害怕;而且合伙吃我呢?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7】在此之前,妹妹就是大哥吃的。“妹子是被大哥吃了,母亲知道没有,我可不得而知。”【8】由此,揭露了“大哥”等人的人性。也由此,鲁迅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上升到了人性的批判上。

作品还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吃人”的人性,实质上是一种类似豺狼的“兽性”。“有一种东西,叫‘海乙那’的,眼光和样子都很难看;时常吃死肉,连极大的骨头,都细细嚼烂,咽下肚子去,想起来也教人害怕。‘海乙那’是狼的亲眷,狼是狗的本家。前天赵家的狗,看我几眼,可见他也同谋,早已接洽。老头子眼看着地,岂能瞒得我过。”【9】

同时,作品还批判了“吃人”之人的虚伪本质。“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接下手,真要令我笑死。”【10】更可怕的是,他们想“吃人”,又不自己亲自动手,而是想法逼迫对手“自杀”,然后名真言顺地吃掉。“我晓得他们的方法,直捷杀了,是不肯的,而且也不敢,怕有祸祟。所以他们大家连络,布满了罗网,逼我自戕。试看前几天街上男女的样子,和这几天我大哥的作为,便足可悟出八九分了。最好是解下腰带,挂在梁上,自己紧紧勒死;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自然都欢天喜地的发出一种呜呜咽咽的笑声。”【11】“这时候,我又懂得一件他们的巧妙了。他们岂但不肯改,而且早已布置;预备下一个疯子的名目罩上我。将来吃了,不但太平无事,怕还会有人见情。佃户说的大家吃了一个恶人,正是这方法。这是他们的老谱!”【12】由此,彻底戳穿了那些的阴谋诡计和伪善本性。

历史性批判,具有深刻的根源性。

作品不仅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当下,直指当时的社会现实,直指最深层的人性,而且追根溯源,追溯和批判历史,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就是“吃人”的历史。正如作品中所言: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单凭这一发现,鲁迅便可位列伟大作家或社会学家之列。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13】在这里,作者将批判的锋芒,直指五千年历史,直指封建社会被奉为经典的“仁义道德”,展现了彻底的毫不妥协的批判精神和战斗精神。这是天下最振聋发聩的呼声,也是有史以来最勇敢的吼声。

从作品中还可以发现,现实中的“吃人”具有虚伪性和伪善性,历史上的“吃人”同样具有这些特性。“这几天是退一步想:假使那老头子不是刽子手扮的,真是医生,也仍然是吃人的人。他们的祖师李时珍做的‘本草什么’上,明明写着人肉可以煎吃;他还能说自己不吃人么?”【14】

作品还深刻地揭示了“吃人”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大约当初野蛮的人,都吃过一点人。后来因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变了人,变了真的人。有的却还吃,——也同虫子一样,有的变了鱼鸟猴子,一直变到人。有的不要好,至今还是虫子。这吃人的人比不吃人的人,何等惭愧。怕比虫子的惭愧猴子,还差得很远很远。”【15】这里意在指出,现在依然“吃人”的人,还不如虫子和猴子。

内向性批判,具有强烈的自省性。

鲁迅对于“吃人”思想行为的批判,并不单纯指向他人,单纯地“抱怨社会”,同时也眼睛向内,从自身从每个人身上找原因,明确指出,在这场“吃人”丑行中,“自己”也参与其中,“分了一杯羹”。“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16】“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17】这方面的文字,虽然不多,但却意义非凡,发人深省。因为,它在告诉世人,造成这样的“吃人”社会,我们人人都在其中,都有责任;同时,意在提醒世人,要改变这“吃人”社会,谁也逃不了干系和责任,必须共同付出努力!

建设性批判,具有鲜明的导向性。

《狂人日记》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批判,在于“否定”,更在于“重建”,在于面向未来,从而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唤。

首先,作者指明了造成“吃人”现象的原因——“娘老子教的”。“我明白,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18】“他的年纪,比我大哥小得远,居然也是一伙;这一定是他娘老子先教的。还怕已经教给他儿子了;所以连小孩子,也都恶狠狠的看我。”【19】

其次,作者阐明了未来社会的美好理想——不允许再“吃人”。“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同虫子一样!”【20】“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21】

第三,作者强调了改变这一切的关键——“救救孩子”。因为,孩子的思想行为,是娘老子教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更因为孩子是希望,是未来,所以,鲁迅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吁。这是最根本、最关键、最长远的措施。

关于对鲁迅“救救孩子”呼唤思想内涵和重要性的理解,可以参考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也可以参考邓小平“足球,要从娃娃抓起”的著名论断。

【1】鲁迅:《鲁迅小说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第010页。【2】第09页。【3】第011页。【4】第011页。【5】第011页。【6】第012页。【7】第014页。【8】第017页。【9】第014页。【10】第012页。【11】第013页。【12】第016页。【13】第011页。【14】第013页。【15】第015页。【16】第016页+。【17】第017页。【18】第010页。【19】第015页。【20】第016页。【21】第017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