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恒昌的头像

李恒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8/26
分享

鲁壁前的缅怀与沉思

曲阜是块“圣地”,又是一块文化遗迹众多的宝地。有人曾不无夸张地说,曲阜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几乎都有典故,有文化。踏上这块遍布文化堆积的厚土,穿行在儒雅之林,孔子故宅中的鲁壁引起人们的默想和沉思。

对于视精神财富为珍宝的人来讲,下面这幅古代生活图画将是一面令人默默致敬的旗——

公元前213年的某一天。曲阜,孔子的八世孙孔鲋吃过早饭正在抑扬顿挫地捧读《论语》,他的朋友魏国人陈馀前来求见。陈馀见孔鲋正在读书,便对他说:朝廷正在下令“焚书坑儒”,你却在这里读书,我真替你担心啊。孔鲋问:你担心什么呀?除馀认为,秦朝将要毁灭掉前代君王的书籍,而你是书籍的拥有人,这难道不危险吗?孔鲋则说:我所治的是一些看来无用的学问,真正了解我的只有朋友。秦朝廷并不是我的朋友,我会遇到什么危险啊,我将把书籍收藏好,等待着他们来搜查,一旦查出来了,明白了我的治学无用,我也就不会有什么灾难了。

于是,孔鲋等陈馀告辞后便把部分祖传书籍藏在房屋的夹壁之中。不久,孔鲋隐居嵩山讲学。

在历史的长河中,孔鲋藏书的细节不过是朵小小的浪花。然而,对于文明史的演变,这小小的举动却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作为读书人和文化人,尤其是我们的前辈,绝大多数不会不熟悉《论语》、《尚书》。事实上,它们是古代人们读书求学的启蒙课本。这些书籍作为“无用”、“反动”的学问,不知喂养哺育过多少炎黄子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论语》引发了丰富博大的儒家文化。这一切当然离不开书籍的撰修者、教育家、儒学家派的创始人孔丘。但也更离不开他的八世孙孔鲋。离不开他在二千前的那个小小举动。正是这一举动,才使后来鲁恭王扩建宫室拆孔子故宅时有了惊奇的发现。使被秦始皇几乎抄尽烧绝的古书——《春秋》、《论语》、《孝经》、《尚书》得以重见天日。

这绝不是些无用之书,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鲁壁藏书,也绝不似孔鲋说得那样轻巧简单,这里面既包含着人生的抉择,又体现着价值的判断。假若孔鲋不是一个文人学者,而是一个爱好地产家产的人,那么我们何以再面见这些“国学”精粹?假若孔鲋是个贪生怕死之人,一听到朝廷的命令,便将家藏书籍如数交出或焚之一炬,那么我们何以知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假若孔鲋的朋友除馀不事先将秦皇焚书之事告诉孔鲋,使他得以将书“坚壁清野”,我们又如何了解“春秋大义”?或者,假若陈馀是个伪君子,为了捞取功名,出卖孔鲋,我们又何以参透“仁”与“礼”以及“义”与“利”的关系?

其实,值得人们担心的还不只这些,真正令人担心的是陈馀所担心之事。如果孔鲋藏书一事被当权者发现查处,那将是怎样一种情形?据《资治通鉴》记载,当初李斯向秦始皇建议焚书时曾说:“天下凡有私藏《诗》、《书》、诸子百家的人,一律按期将所藏交到郡守、郡尉处,一并焚毁;有敢于相对私语谈论《诗》、《书》的,处死;借古诽今的,诛杀九族;官吏发现这种事情而不报的,与以上同罪;此令颁布三十天后仍不将私藏书籍烧毁的,判处黥型,并罚处修筑长城劳役的城旦型”。由此可以想见,假若鲁壁藏书在当朝被人发现,孔鲋、陈馀以及孔氏家族将受到何种待遇。毫无疑问,中国历史上将增加一幕残杀传递文明火炬圣手的巨大悲剧。

面对鲁壁,不能不放纵思想的白驹。想的更多的是,秦王朝为何焚书?书,究竟何罪之有?一言以蔽之,怕也,怕这些“异端邪说”毁掉秦王朝也。同是儒家思想,同是孔孟之道,也同是封建帝王朝廷,为什么秦王朝如此怕它,而汉朝却“独尊儒术”呢?秦王朝为巩固江山而焚书,汉王朝为稳固江山而大力宣扬儒术。结果,秦王朝短命不过二世,而汉朝江山却延缓几百年。何故?疏与堵、抛弃与扬弃之不同也。这让人想起禹鲧治水。言论、思想、学说,犹如水,堵则决,疏则通。又如火,顺风而起,借助火势,可成大业;否则,可能引火烧身。正如秦,不是秦坑儒,秦焚书,而是“儒坑秦,书焚秦。”

据传,孔鲋藏书后近百年,西汉景帝刘启将他的儿子刘馀从淮南迁到曲阜,封为鲁王。鲁王好治宫室,在扩建王宫拆除孔子故宅时,忽然听到天上似有金石丝竹之声,有六律五音之美,结果从墙壁里了现了《尚书》、《礼》、《论语》、《孝经》等为孔鲋所藏之书。而今,透过鲁壁,穿越时空,依稀看到一部白发苍苍的书籍老人,在历史的深巷里向前走动。到了秦朝巷道,他突然隐居。进入汉唐的大街,他大放异彩……只是,荣辱功过,转瞬即逝。不曾消失的是那深沉悠远的声音,那是大哲之言,人间至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