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恒昌的头像

李恒昌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412/11
分享

于平凡之中发现美,于幽暗之中发现光

——读王蒙《在伊犁》

《在伊犁》是王蒙根据他在新疆时的生活经历和所见所闻创作的由系列中短篇小说组成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个鲜为人知的边疆故事,塑造了一个个富有特色的少数民族形象。这些看似非常普通的小人物,都有一些自己的毛病和缺陷,但也都有自己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作品的价值就在于,于平凡之中发现美,于幽暗之中发现光。

《哦,穆罕默德•阿麦德》:一个懂得心疼别人的人

气象学校退学回村务农的青年阿麦德,因为总是用很小的砍土镘干活,不喜欢劳动,日常行为又带有一些女性色彩,因此不被很多人喜欢。

“年轻人厌弃鄙薄穆罕默德•阿麦德,主要是因为他有股子男不男、女不女的劲儿。老年人则嫌他劳动不好。”(《王蒙文集第9卷:在伊犁新大陆人》P9页)

“多普卡”时期,他曾差一点被当做特务抓起来。那时候的给他撰写的“罪行材料”曾经写道:“该犯一贯思想反动,好逸恶劳,崇媚资、修,在一九六九、一九七〇年曾两次宣称要当特务,实属丧心病狂,罪大恶极。处理意见,建议处以极刑,或无期徒刑、或有期徒刑或管制改造。”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一个懂得心疼他人的人。尤其是心疼那个从北京来的男人。

当他听到“我”这个异乡人的大概情况后,“他立即表示,我听了心疼得很。”“他的‘很’字拉得很长,而且中间拐两个弯。”“后来,见我穿带补丁的衣服,他要说一次心疼,看我吃一次干包谷馕,他也要说一次心疼。”有一次,“我”到三公里外修水渠,曾经“就着西北风和泥沙吃硬馕,他又‘心疼’起来。”

最可敬的是,当“我”学维族语言,而且用维族语言说脏话的时候,他“心疼”了。他表示,“我”不该学维族语言。“不,不,不,您不应该听懂我们那些脏话,您是从北京来的干部,那些脏话会污染了您的耳朵。瞧,您也说起脏话来了,我真心疼您啊!”

读到这里就可以断定,这个人,这个阿麦德,虽然很多人不喜欢他,但他是一个好人。因为我们深信,一个懂得心疼别人的人,品质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

果然,阿麦德的确就是一个“好人”。因为,他“不太好”的形象里,包含着人最宝贵的品质——善良。

虽然大家都不太喜欢他,“但大家一致认为他是个善良、重感情、聪明的人。”

他的善良,体现在对待恋人玛依努尔的态度上。他与玛依努尔是一对恋人,他很想和她结婚。但他深知自己的“不配”,也深知对方家长的反对,于是他主动退了出来。当玛依努尔被家人逼婚时,他帮助她成功逃婚。后来,当玛依努尔找到意中人要结婚时,他又前来祝贺,真心希望她幸福美满。这是怎样的胸襟和情怀?

他的善良,体现在对待妻子阿娜尔古丽的态度上。后来,因为他娶不上媳妇,到南疆花钱“拿”回来一个骨瘦如柴、有白癜风的小丫头。他“花了不少钱请维医给她治疗,病治好了,当真像一朵石榴花开了,却把她放走了——”他将妻子放走,还给她带了很多钱,一点也不担心她从此不再回来。只因为,他知道,妻子是牵挂家里的老人。

他的善良,还体现在两件看起来很小的小事儿上。当玛依努尔的父亲骂他“乌龟头”的时候,他一改往常,“这次没有撞头,他双手交叉在胸前,低垂着头。”因为,在他心中,“打架只能和平辈打,骂架也是如此,对于上一辈人,他保持着应有的礼节,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还有一件,当“我”要回北京时,想不到,阿麦德塞给“我”九块钱,说是要还当年借的十块钱,那一块实在凑不上了,等以后去娶媳妇时,要给“我”带点土特产。借钱的事,“我”早就忘了,没想到他还记着。

阿麦德不仅是一个懂得心疼别人的人,而且还是一个不希望别人心疼的人。自己心爱的玛依努尔结婚时,他去参加婚礼,其实他的心里是不高兴的,但他却表现得很开心的样子,装出快乐疯了的样子。“胡闹只要一停下来,他的神情便充满沮丧(也许只有我注意到他的神情了),而他一旦发现我心疼(我也终于为他‘心疼’了)地看着他,他就立刻找人胡骂乱笑一通。”多么善解人意的一个人?

懂得心疼别人,又不让别人心疼自己。这是怎样的心地,怎样的境界?

《浅灰色的眼珠》:一群善于成人之美的人

从《浅灰色的眼珠》里,可以看到维族人的眼睛有多么美,更能看到他们又是怎样善于成人之美。

一是美人不吝赞美他人之美。一般地讲,文人总是相轻,美人总是相妒。然而,在这里,在边疆,在乡村,却完全不是这样一个概念。桑尼亚本身是个美人,但她却毫不吝啬地夸奖外村阿丽娅的美丽。“‘阿丽娅是整个毛拉圩孜公社最漂亮的女人。’桑尼亚拉长了声音,用唱歌一样的声调,笑眯眯地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女人这样心悦诚服、如醉如痴地称道另一个女人。何况桑尼亚本人也是非常俊的。”美人之间不相轻,也不相妒,而是大加夸赞,多么美好的胸襟。这样的女人,才是真正的美。

二是众人甘愿成全落后误当先进之美。在生产队里,马尔克因为妻子有病,热衷当木匠,出勤率不高,应该算是一个“落后分子”,也是被批斗的对象。但是,人们没有真正把他当做“落后分子”来批斗。队长总是假模假样地批他:“马尔克,你为什么这样傻?干木匠活你倒凑合,学习毛泽东思想,你行么?你上过学么?你背那么多语录,谁承认呢?”说不清到底是批评他,还是表扬他。更有意思的是,当“多普卡”组长错将马尔克当做先进分子的时候,众人干脆将错就错,一致推荐马尔克为活学活用的先进分子。当“我”对此提出异议时,没想到队长说出了维族人善于成人之美的特质:“老王,我们维吾尔,是这样一些人,性格温柔,手也是软软的,不像你们汉族那样严格。”面对这样的美德,汉族人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呢?

三是病妻一心成全丈夫身后之美。马尔克与阿丽娅是一对恩爱夫妻,两人相爱至深,相敬如宾。在马尔克心目中,阿丽娅是神一般的存在。然而,阿丽娅重病在身,不久将要告别人间。临终前,阿丽娅最牵挂的是自己死后,丈夫怎么办,谁和他在一起,谁来照顾他。“她要在她还在世的时候帮助马尔克物色一个女人,她不放心,马尔克确实有点傻——”当阿丽娅发现,爱莉曼是一个非常好的女孩,而她对马尔克也有些意思的时候,就一心想促成她死后他们之间的结合。帮助自己的丈夫找未来的女人,而且一点也不嫉妒,一点也不难为情。这又是怎样的胸襟,怎样的美?

《好汉子依斯麻尔》:一个颇具民间智慧的人

小依斯麻尔是个麻子,善于参加运动,喜欢“当官”,“文化大革命”期间是个造反派。论说,这应该是一个很有问题的人。但是,其实他是一个很好的人,一个颇具民间智慧的人,一个真正的“好汉子”。

在“文化大革命”的造反派中,依斯麻尔属于罕见的另类。因为,他不是为造反而造反,也不是为夺权而夺权,而是为了真正地“发展生产”,为了大家,为了生产队,是“曲线救国”。。

依斯麻尔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智慧在民间,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了民间智慧的美。

六二年一些伊犁人发疯,纷纷往苏联跑,而依斯麻尔不仅没跑,反而借机盖起来了大房子。“呸!我才不去苏联呢!”这体现了他洞察形势,坚定不移地爱国爱家的大智慧。

他平时对待轧草和给马挂笼子的态度,对领导“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看起来十分狡猾,实际上体现的是他见机行事的智慧。

“四清”开始时,依斯麻尔踊跃参加,向大依斯麻尔发起猛烈攻击,目的是想当“贫协主席”,很可惜,他没有如愿,到头来混了一个“马号班长”。但这一切丝毫没有泯灭他想“当官”的想法。因为,对很多问题,他有自己的智慧和见解。

依斯麻尔第一次“当官”是队里让他带队去修渠道,终于抓住了展示自己智慧的机会。

他对工期的安排打破常规。“就这点活儿,拖拖拉拉也是干,拼拼抢枪也是干,干一个月也是它,干半年也是它。”他要求:“两个半月的任务,给你大哥一个月干完。”他采取的方式是“三班倒”,而不是“一帮人靠”。

他想法动员大家努力工作。“工地再好,没有在房子里搂着婆姨睡觉舒服;地窝子再暖,没有房子里的炕头暖——”“队上拉来的给咱们吃两个半月的肉羊,你大哥我给你们一个月吃光。”这应该说属于思想工作加政策激励。施工开始后,他一方面带头大干,另一方面表扬和批评相结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重要的,他想尽千方百计提高工效,甚至搞了两次“技术革新”,获得很大成功。要做到这些,没有点头脑,没有点智慧还真不行。

令人遗憾的是,即便他取得了如此成绩,展示了如此才能,他依然没有获得想要的权力。没办法,他只好抓住“文化大革命”的机会。

通过造反,他当上了生产队长。“大权”到手后,他没有像其他造反派一样再“造”下去,而是“云水怒”那边再也不去了,一心扑在了抓生产。

抓生产他也很有办法。一是把原来不干正事的队干部全部“免职”,二是重用那些实际上有才能的“落后分子”。他的抓生产很快见到了成效,当然也给他带来了一些麻烦。

因为属于造反派,依斯麻尔后来被免去了队长职务,同时受到了审查。所幸他的问题不算太严重,他的一些被举报的问题,都打了借条,具有“合法”性,最终没有遇到很大的麻烦。

依斯麻尔的故事给我们两个小启示:一是要想为大家办事实,手中还真必须有点实权。否则什么也干不成。二是手中有了权力千万不要嘚瑟,一定要小心又谨慎。否则还真会给自己惹麻烦。

《虚掩的土屋小院》:堪称老师和哲人的房东

“我”与房东穆敏老爹和阿依穆罕大娘的故事。他们是非常普通的边疆农民,但是却有着城里人没有的智慧。“特别是穆敏老爹,他虽然缺乏基本的文化知识,却具有一种洞察一切的精明,和比精明更难得的厚道与含蓄。”“我”承认,“他们给了我太多的东西,使我终生受用不尽。我觉得如果说我二十年来也还有点长进,那就首先应该归功于他们。他们不贪、不惰、不疲沓也不浮躁、不尖刻也不软弱、不讲韬晦也不莽撞。”如此一来,他们哪里是房东,简直就是老师,是生活和人生的老师,甚至可以说是导师和哲人。

在穆敏老爹和阿依穆罕大娘的故事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他们那种特殊的认知能力。

令人惊叹——阿依穆罕大娘对驴子心理的了解。穆敏老爹要骑着母驴外出。但是,“老爹大喊大叫,脸红脖子粗,硬是指挥失灵。”“穆敏老爹骑上了驴,但母驴仍不肯走,在街心转圆圈,任凭老爹拳打脚踢,就是不肯就范。”怎么办?还是阿依穆罕大娘有智慧。“阿依穆罕大娘打开驴圈,把驴驹赶到大路上,果然,母驴精神抖擞地带着小驴驹子向庄子的方向进发了。”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母亲读懂了另一个“母亲”的心。

令人不解——阿依穆罕大娘对常识性问题的了解。她说:“这位屠夫很有名,宰了一辈子的羊了。他宰出来的肉又干净又好吃。”“我”对此提出异议,羊肉好吃不好吃,恐怕决定于羊本身,与谁宰没有什么关系。要知道,这是俗常性思维,也是惯性思维,而阿依穆罕告诉“我”:“您不懂,谁来宰,关系大着呢。”这或许不符合逻辑,也缺乏理论支持,但是它却是客观事实。我们只能说,它来自观察,也来自体会。

令人深思——穆敏老爹对生死问题思考意义的认识。穆敏老爹说,他经常思考死的问题,而且每天思考五遍。对此,“我”很不理解。没想到,穆敏老爹像一个哲学家:“亏了您还是个知识分子!”“人应该时时想到死,这样,他就会心存恐惧,不去做那些坏事,只做好事,走正道,不走歪道。”谁能想到,这位乡下老爹,居然是一位向死而生、向善而生的“哲人”?

令人振奋——穆敏老爹有关国家和个人前途命运的理论。当时,“我”的情绪很不好,脸上充满忧国忧民忧前程的阴云,没想到穆敏老爹却说:“不要发愁啊,呵,无论如何不要发愁!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国王’‘大臣’和‘诗人’,没有‘诗人’的国家,还能算一个国家吗?您早晚要回到您的‘诗人’岗位上的,这难道还有什么怀疑吗?”谁说穆敏老爹没文化?谁说边疆农民没文化?这样的认知,恐怕大学教授未必能谈的出来。有这样的认知和境界,世上还有什么想不开、看不透的事情呢?

《爱弥拉姑娘的爱情》:一位甘于为爱付出的姑娘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一位好姑娘

她的泪水曾像伊犁河一样流淌

她的爱情像天山山峰一样坚强

爱弥拉姑娘是图尔拉罕的养女,也是一位小学老师。图尔拉罕将她视为“我的命根子一样的孩子”。她们原本在家里过着相互疼爱、幸福温馨的生活。可是有一次,爱弥拉到县里参加教师培训班,在那里与天山公社的一位男教师谈上了恋爱。由于天山公社离她的家相距五十公里,这给她的生活和爱情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因为,家里人特别是图尔拉罕坚决反对她嫁到那里去。

爱弥拉是怎样一个人呢?她又怎样面对她的爱情呢?事实证明,她是一个敢爱敢做的人,也是一个甘于为爱付出的人。

她活泼可爱,喜欢看书,喜欢看电影,喜欢跳舞。她天真、单纯、快乐。这样一个人,又怎会向家人妥协、放弃自己的爱情呢?

爱弥拉为爱付出了“整整一个月的泪水”。因为爱弥拉知道,她的爱情一旦公布,家人会坚决反对。所以,当她学习归来,整个人都变了。对于大家的问题,“爱弥拉姑娘不做一个字的回答,只是没完没了地落泪。”“除了哭,什么也不说。”“爱弥拉整整哭了一个月。这一个月当中,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她,她都失去了往日的姣好的容颜和青春的光彩——”这世上,为了爱情痛哭一天或几天的并不鲜见,但是整整哭了一个月的可以说举世罕见。由此可见爱弥拉对爱情的真挚和投入。

爱弥拉坚持嫁到天山公社,实际上面临着“良心”的巨大考验。因为,是图尔拉罕收养了她,将她抚养成人。她有义务和责任留下来,至少不要嫁到那么远的地方去,以便于照顾年迈的母亲。正如阿依穆罕大娘所言:“她嫁到天山公社去了,一走了事,我姐姐怎么办呢?养一只羊羔还能混上一嘴油呢,为什么养一个女儿会这样没良心?”这或许是爱弥拉良心不安,整天哭个不停的原因。

爱弥拉为爱辞去了自己难得的工作。当时,公社领导找了爱弥拉,做她的工作让她留下,并且警告说:“现在正在搞运动,一切人事调动冻结,如果她嫁到天山公社,只能退职当农民。”这是一个巨大难题,也是一个巨大考验。但是,在工作和爱情之间,爱弥拉毅然牺牲了工作,选择了爱情。当冬天来临,她真的嫁到天山公社去了。

爱弥拉如此追求爱情,如此为爱情付出,结果怎样呢?婚后,虽然丈夫谢米什丁对她还很不错,两人也很恩爱,但是,“除了丈夫以外,婆家的人对爱弥拉姑娘并不好。那是一个非常吝啬的家,喝完茶以后,他们把馕收拢好锁到箱子里而爱弥拉拿不到钥匙。”“她每月四十多块钱的收入没有了!这次回家,她没带一块钱回来,是图尔拉罕姐在她回去以前给了她十五块钱。”可以看出,她的生活过得极为艰难,也并不如意。特别是后来,当图尔拉罕去世时,爱弥拉居然为了继承财产问题与图尔拉罕的妹妹和妹夫发生了争吵,然后“空手而归,没有要她母亲留下来的任何东西。”

最令人可惜的是,好像爱情也辜负了她。多年之后,有了两个孩子的她,“蓬首垢面,青春已经离她远去。”“而且有消息说,她和她的丈夫并不是那么好。”还有人说:“谁让她当初不听话,嫁到那边去呢?”也有人认为,如果她继承图尔拉罕的遗产,“她的丈夫是绝对不敢对她不好的。”

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最后几乎变成了一个灰色的爱情悲剧。如果当初,爱弥拉知道后来的结果,她将会怎样选择呢?想必她不会有任何改变。因为在她的心目中,爱是第一位的。她的爱情,永远像天山山峰一样坚强。

《轮下》:人生选择的深刻隐喻

《新大陆人》是王蒙的第二组中短篇系列小说,系统书写了改革开放之后,大陆赴美(新大陆)人士的不同故事,既有对异国人生道路的探索,又有对既有国内经历的反思,意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轮下》是《新大陆人》的第一篇,作品的最大特色是巧用隐喻手法揭示人生道理。

首先是“行”与“不行”的隐喻。“你”坚持走了二百八十级楼梯,试图说明,已经四十岁、经历了诸多磨难的“你”还行,还可以到美国去,到新大陆去,去干一番新的事业。因为,“你”有野心,“你”有梦,有一个“美国梦”。然而,在美国,在新大陆,“你”遇到了车祸,葬身“轮下”。这证明,“你”已经“不行”;这条路,也“不行”,“梦”只能是“梦”,一个无法实现的“梦”。

其次是“离”与“不离”的隐喻。为了获得“新生”,为了能与Z在一起,“你”决定与相爱多年的J离婚。但是,J坚决不同意离婚,甚至“你”的出国手续,也要经过J的签字。最终结果,即便“你”出国了,已经和Z在一起了,依然没能离婚。即便“你”威胁要向法院起诉,也没有成功。其实这“离”与“不离”,也是一种隐喻。表面说得是离婚,实际上暗指“你”与祖国的关系。虽然,“你”在国内受了很多“委屈”,很多“磨难”,“你”对国内多有不满,但是,即便“你”到了国外,依然“离”不开“你”的祖国。“你”到了国外,反而组织观念更强了,“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希望分会继续与你联系,给你寄‘学习资料’。”甚至,当遇到别人侮辱大陆时,“你”敢于反驳,似乎成了“左倾”人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你”第一次出国时,是嚎啕大哭着“离开”的。

第三是投错信件的隐喻。它意味着,“你”选的是一条“阴差阳错”的道路。“Z先期到了美国,她当时还没有与原来的丈夫离婚,她从美国发出了一封给她丈夫的信,一封给你的信。结果收到信的时候,信掉包了。”其实,这事儿并不怪信被掉包。只怪“你”和Z都彼此“信”错了人,也都“投”错了地方。

最后是葬身“轮下”的隐喻。为什么,“你”追了那么多,想了那么多,做了那么多,最终却葬身“轮下”,而且是在异国他乡,是在去幽会的路上?或许是因为,“轮下”的“道路”出了状况和问题。或许是因为,于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以错误的情绪,沿着错误的道路,去干一件错误的事情。

《海鸥》:人之特性的巧妙象征

海鸥的意象特征——随风而动的鸥鸟。海鸥不像海燕,是真的“勇士”,暴风雨中的精灵,而是随风而动、投机取巧的鸥鸟。它的特点是根据“形势的变化”,见机行事。如果天气晴好,它便“低调”,贴着海面飞行;如果天气恶劣,它便在海边“徘徊”;如果暴风雨就要来临,它便“高调”,高高地飞翔,飞往高空或天边。

侯晓云的人格特征——喜欢借势的海鸥。侯晓云的名字,有一定的含义。首先,他似一只候鸟。其次,他懂得云的变化,形势的变化。言外之意,他是一个海鸥一样的“鸟人”。他曾自我认定:“我是一只海鸥,我的生命的意义在于飞翔,在于飞得更高些,再更高些。”为了实现自己的“梦”,为了飞得更高,“四清”来了,他参加“四清”;“文革”来了,他参加“文革”,不惜反复折腾,害及无数。虽然他不会飞,但是他会“大跳特跳”,是一只典型的鸥鸟。

侯晓云成功的实质——与当年的斗争活动一脉相承。改革开放之后,从监狱里出来的侯晓云慢慢走向了“成功”。先是找到了工作,又担任了副处长,慢慢成了“教授”,成了专家,入了党,成了知名人士,不仅出国考察,出国讲学,而且还要娶外国老婆。他真的成功了吗?他有真才实学吗?他真的名副其实吗?非也。不过是借助新的形势,借助查理斯的名号,行再次“行骗”之实而已。他的这些做派,与“文革”中上蹿下跳并无二致,与当年的斗争行为一脉相承。因为,他所依附的那个查理,本身就是一个“超级大骗子”。

《卡普琴诺》:新大陆生活的象征

你请我喝卡普琴诺咖啡,我也曾请你喝卡普琴诺咖啡。在美国,在新大陆,人们经常喝卡普琴诺。这几乎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状态。

卡普琴诺咖啡是一种土耳其风味的咖啡,它又多么像旅居新大陆人的生活啊?

这种咖啡泡沫特别多,似乎在暗示新大陆人的生活也有很多泡沫。“泡沫溢在杯外,泡沫比咖啡还多。那泡沫来自咖啡还是奶油?你说卡普琴诺的意思是‘神甫的道袍’,因为那咖啡的土一样的黄色,像是神甫道袍的颜色。”人们在海外的生活,看起来很光鲜,听起来也很不错,是不是也像这咖啡一样有很多泡沫?若不然,为什么她也喜欢《回首往事》,“她给了我一个平静的微笑,似乎有一点黯然”?为什么大陆来的学生,也会为了每次二十美元报酬去唐人街参加台湾人组织的“双十节”游行?

“卡普琴诺是很苦的。人们需要这种苦。”这是否意味着新大陆生活的这种幸福与苦涩?明知道很苦,但还要喝。偏偏喜欢这种“苦味的爱”。“你的话不多,声音低哑,每句话都是从深处汲上来的。”“你说话的时候、笑的时候,都显示出了额头的皱纹。”你“在美国已经两年了,每天晚上耳边都是女儿的哭声。”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比过思念亲人而不得见之苦吗?

“卡普琴诺像爆炸得一塌糊涂,泡沫比杯子还大,像帽子,也许更像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苦而提神。”也许这就是“你”舍不得离开新大陆这种苦涩生活的真正原因。“你”早已感受到:在这里,“我们都被刺痛了,尊严与屈辱同在,反感与共鸣共存。”“你”也意识到:“还不如回到‘五七干校’去!”但是,“你”有自己的顾忌:“现在回去又能做什么呢?每天上班,喝茶、打毛衣、发牢骚,一天打两三个电话,然后回到九平方米的小屋。我的专业——莫名其妙,我是学美洲史的,中国人不需要,美国人也不需要。”回去,还不如待在这里,至少能“提神”。

好一个卡普琴诺,好一个新大陆生活,是如此苦涩而美好,如此提神又纠结!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