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怎样看待文学
这个话题听起来有点遥不可及,看起来有点捉摸不透,研究起来还颇有点伤神费脑,对年轻学子来说是比较现实的问题。
青年人看待文学就像少年看待月亮。少年看待月亮大凡有三种愿望:
第一种,觉得月亮是世界上最为美好最为圣洁的事物,透露着一股爱怜,久而久之,便成为亲切的伙伴,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指引,这些人属于一般爱好者。青年之于文学,大概便是这样。
第二种,十分的好奇,恨不得爬到月亮上去看个究竟,或者至少是到太空潇洒走一回,他们是具有崇高理想和强烈追求愿望的人,如首位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宇宙空间的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还有一些宇航员虽没独占鳌头,但也独领风骚,起码也是遨游太空的人,如中国的杨利伟、景海鹏等,他们冒了很大的风险,付出了异常艰巨的劳动,这种人是极少数的。而在文学上,能够摘取文学桂冠上的明珠者不及十万分之一,如刘易斯(美国,1930年诺奖得主)、萨特(法国,1964年诺奖得主)、莫言(中国,2012年诺奖得主),这种人是铁了狠心的,有着执着的钻研精神和超凡的创造力,这一部分人是文学之花能够绚烂盛开的栽培者,是文学之树能够长青不衰的守护神,是文学之火能够薪薪相传的火炬手,是文学事业能够得以持续发展的脊梁骨。
第三种,觉得月亮清冷灰暗,天生一副睡眼惺忪、半死不活的模样,骨子里潜藏着一种漠不关心甚至蔑视的情绪。这其实并不要紧,月亮不会因此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仍然会围绕地球转着圈圈,仍然在夜晚来临的时候毫不吝啬地在大地上撒下一片片深情的光芒。用在青年之于文学,尽管一些人可能厌恶文学或者不理不睬,但文学不会乖乖地就此躲藏起来,文学依然存在着,甚至有时候还乐呵着甚至疯狂着。不过,这是作为个体青年的喜好与倾向,我们应当尊重,我们应当理解,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人生追求不一样。但令人惋惜的是,在此种情形下,是无法领略到文学的玄秘与奥妙,亦如一位盲人无法领略月亮亦真亦幻的朦胧美,抑或一位莽汉无法领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迷人境界。
(本文刊于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