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已经很久没有回老家的我,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父母、亲人的牵挂回到了乡下的家乡。傍晚,看着家乡次第亮起的节能灯,寨子里串户路旁太阳能路灯下已经坐着三三两两谈心说笑的乡亲们,心中不由回想起家乡那些年没有灯照明的那段艰涩的历史……
改革开放之初,对于家乡的照明状况用“一穷二白”来形容是一点也不为过的。那时候家乡人们的照明主要靠的是从山上松树砍来的松明以及从松树下捡回来的松香点燃照明,一到晚上父老乡亲们在松明或松香的照明下,就着那浓浓的黑烟,妇女们不停地干着诸如砍猪菜、煮猪食之类的家务活,男人却就着黑烟干着诸如编蔑席之类的白天因忙于田地里的农活而没时间干的活路,然后拿到乡场上去卖了换些钱来贴补家用维持生计,常常熏得泪水流淌双眼发红。那时侯大家晚上出行主要靠的是葵花(向日葵)成熟采收后的葵花杆放在水里泡烂弃心后晒干的空壳杆点燃照明,要是出行的人多的话,站在夜幕里放眼望去,你准会回想起当年红军长征时夜行军的情景来。但遇到下雨的夜晚葵花杆无法在雨中点燃,父老乡亲们就只能凭着自己对道路的熟悉程度与大自然进行“摸天里的战争”,摸黑在夜里行走,一不小心摔断胳膊跌断腿的事情是时有发生的。
后来人们晚上的照明发展到了主要靠煤油灯时代,但在计划经济时代煤油是计划定量供应的,父老乡亲们购买煤油要拿着油票到供销社排队购买。那时国家分配的购买煤油的票所购买到的煤油是不能满足一家人的照明需要的,因而父母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点亮那灯光微弱而又浓烟滚滚的煤油灯的。尽管干活回家时已是伸手不见五指,但他们也只是点灯做饭、吃饭、收拾碗筷,待洗脚之后就把灯熄了,甚至晚上一家人闲聊,都是在黑暗中进行的,或者坐到院子里就着月光进行。
直到后来市场放开,煤油的供应不再受到限制,父老乡亲们拿着钱就可以到市场上买到,改变了大家以前“羞涩”的照明条件。虽然煤油灯冒着浓浓的黑烟,但煤油的购买量不受限制了,大家还是很乐意接受。也是从那个时候起,上初中的我便可以带着一盏用墨水瓶自制的煤油灯到学校,方便晚上“挑灯夜战”。
后来党的政策好了,诸如“割资本主义尾巴”之类的事情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家乡便利用靠近南盘江的便利条件建起了水电站,为父老乡亲们供电。但每天不是二十四小时供电,而仅仅只是晚上八点至十二点供电。有了电,以前吃米用碓舂、吃玉米面用磨子推的现象大大减少了,人们可以将稻谷、玉米、小麦等拿到水电站的加工点上进行加工后食用。
家乡有段时间时兴沼气照明,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建起的沼气池产生的沼气不仅可以煮饭,晚上还可以点亮沼气灯供一家人照明,既经济又实惠。
随着国家加大对小水电的开发力度及“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家乡用电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实现了全天候供电,只是电价上要比城市的高一些。后来供电部门于2006年对家乡进行了农网改造,使家乡供电设施得以很大改善的同时,还让父老乡亲们享受到了跟城市同网同价的优惠待遇。现在老家的父老乡亲们不仅用电来照明,而且还用电来煮饭炒菜,大家都认为用电煮饭炒菜方便又实惠。
后来为了节约能源,父老乡亲们从市场上买来了节能灯,不仅节约电,而且亮度比以前的电灯还亮了很多,惹得一家老小脸上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容。现在通过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寨子里的串户路边还装上了太阳能路灯,父老乡亲们晚饭后便可三三两两地相约沿着串户路悠闲地散步、沟通、交流,谈着寨子里发生的事情。
看到家乡的照明条件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一天天得到改善,父老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甜蜜,心中不由深情地祝愿已插上改革开放腾飞翅膀的家乡明天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祝愿父老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