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泥凼,倒是平时工作也好,与朋友一起游玩也好,甚至有时路过也好,于我而言已经变成经常到的地方了。每次到泥凼,都会有一些新的东西触动着我的心灵,它们一次又一次地诱导着我下一次的到来,并且有种乐此不彼的味道和感觉,因此产生了用自己生涩的笔触为之留下一些属于记忆的东西的念想,以表达自己对那方热土的精神感悟。
泥凼是一个聚历史文化、喀斯特自然景观、布依民族风情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喀斯特旅游小城镇,也是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天然秘境,因而也成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走进泥凼,一股独特而浓郁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一栋栋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沿街的两旁一字排开,古典、庄重、严谨、淳朴,尽情地向世人展示着布依族民居的独特魅力和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街面小摊上摆着血豆腐、粽粑、褡裢粑、糯糍粑、五色糯米饭、腊肉、灌香肠等布依特色美食,以及布依族蜡染、织锦等民间工艺品,还有那度数不高、品质醇厚、清香可口、回味悠长的“便当酒”,让人看了就眼馋心动。一路走来,不像是在逛街,倒向是在翻阅和品读一部布依族发展的史诗,一时原本急促的脚步变得缓慢而凝重,原本喧闹的场景变成了平心静气的凝望,好奇的目光此时此刻赋予眼前的一切予惊叹和陶醉,显得格外的深情和柔和,浓郁的布依族风情牵引着一张张朝圣的面孔在这部布依族史诗里穿行着,仿佛时间和空间都在那一刻定格歇息了一般。这里独具民族特色的小城镇建设曾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中国特色镇发展论坛暨美丽中国特色镇主题行”活动中荣获中国特色镇发展创新优秀案例奖,或许这就是对这里布依文化的一种褒奖吧。
作为国民政府原行政院长、军政部长、黄埔系仅次于蒋介石的二号人物何应钦先生的故乡的泥凼镇,无疑将会因为何应钦这个历史人物的存在而闻名于世,何应钦故居由前厅、两厢及正厅构成的四合院组成,一楼一底的建筑群尽力地彰显了古时建筑的独特魅力,木刻、石雕、书法等一应俱全,无不展示出古时技艺的精湛与完美。除此之外,何应钦故居的风水无疑也是值得现代科学研究的深奥命题,研究透彻了就会明白当年在这个穷山恶水的地方,缘何会成长出这么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也能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明白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联。记得有一次《中国人口报》记者到兴义采访,采访中记者不时流露出对泥凼何应钦故居的无限向往之情,这位北京来的客人告诉笔者他曾读过不少关于何应钦先生的书籍,也听说过关于何应钦先生的不少传说,为满足记者的夙愿便安排了他到何应钦故居参观,从事人口计生宣传工作的笔者有幸得以陪同。在听着这位记者对泥凼民族特色的建筑的赞叹声中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何应钦故居,只见年岁已经五十有余的他一下子像是返老还童一样“我终于见到你了,我终于见到你了”地雀跃不已,那感觉就像是见到已经相识很久朝思暮想却尚未谋面的老朋友一样。每到一处只见他不时用手抚摸,或是驻足凝视,或是用心聆听解说,还不断嘱咐我“小李,别忘了多给我怕几张照片哈,我回北京后传给我珍藏”。那一刻我深刻地感到何应钦故居已经深深地让这位北京来的客人着了迷,感受到了他将对何应钦故居那份朝思暮想的情感悄然在在这天赐秘境中搁下的情怀。只是有一点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作为一名整天走南闯北四处采访的记者,偌大的中华大地什么景观没见过,为何独恋泥凼的何应钦故居。
来到泥凼是必须要去看看拥有“亿年石头城”、“天赐盆景”、“中国最美地质公园”美誉泥凼石林的,一个几万平米的袖珍石林里面包含着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峰林,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心境将他们赋予自己需要的名字,享受着“横看成岭侧成峰”时空变化。面对那些千奇百怪的峰林,你只要充分发挥自己象形的空间,就可以结合自己的心情看到想要呈现的世相。你看,不远处那对依偎着坐在石林里窃窃私语的青年男女,不正在请矗立在他们身旁的那尊“观音”见证着他们的甜蜜爱情的忠贞不渝吗,他们的心愿就在面前的一尊叫着“一吻千年”的峰林身上得到了诠释和体现。那尊“母子情深”的峰林硬是将人间天伦之乐的大爱刻画得那么的痴醉,让人沿着这一迷人景象不由想起了孝敬父母、养育儿女的责任与担当,从而进化自己心灵的污垢,消除那些“旁逸斜出”的奇怪念头,做一个爱家顾家的人。自然景观于人的最大功效就是让人们在欣赏自然景观本身的同时,能让人进化心灵和思想,触动灵魂的升华,这一点,泥凼石林是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的,也是无愧于那些美誉的。
夕阳余晖中,泥凼的山山水水是那么的妩媚迷人,庄严大气的何应钦故居庇佑着周围独特的布依民居群,接受着眼前这片群山的朝拜,一切都显得那么的静谧和和谐,远处不时传来布依汉子猜拳行令的声音,不知又有几个“梁山好汉”今夜又要在“便当酒”呵护下沉沉醉去。作为远客的我就要离去了,但对于泥凼这片山水我想今生我不会只是过客,我会带着对这片山水记挂和牵盼变成泥凼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