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金海的头像

李金海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7/03
分享

黔东南的山峦间(上)

微信图片_20220702095535.jpg图:作者在渡江(乌江)实地留影。

微信图片_20220702095551.jpg

图:作者在黑冲红六军团遗址留影。

到红色土地去。

来贵州之前,对多彩贵州情生萌动。

我察看其山峦相连的资料,青绿悠闲,似乎有种说不出的情感。

抵达贵阳时亦是晚间,连夜沿山路奔驰,雾腾云山,脚底尤暗,车灯混团,低速往前。在山峦间;司机细看路基上的白、黄色的路线前行。这一时刻,似乎我也腾云驾雾如悟空般行走天地间,云雾缭绕,村庄、山林在云雾的映衬下,景色无其如诗如画的景致了。这可让我顿生亲近之奢望,没有了夜里行驰大山的恐慌。同行的友人和我简约地始聊着民俗民风,和这样的山峦气象,让我改日独自坐享一下悠然的自然之风光。

我看着曾经红军行走的大地,心里默然地问:八十多年前红色基因中的山河是多么艰险,“泥腿子打江山”是何等的不易啊!

同车的还有淳朴憨厚的何姐,其为人谦虚热情,乐于助人,令我心中雀跃。

翻越一道道山脊的路程,又见一片前所未见的新天地,改变了我对“多彩贵州”心醉神迷的遗憾与期盼。由此,我想到自己尽管走遍了山川河流,看到和听到了那么多的人间烟火气味儿,但是,贵州之行改变了“我来人间一趟”不简单的遐想。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份隐隐的他乡之路,亦是我继续攀登群山中的渺小之人啊。这是一种沉静的美!

在那豪情万丈的雾腾声浪下,我的内心是宁静的,在支撑着我的躯体,完全、毫无保留地拥入这片自然的山河怀抱中。这一刻,雾雨打湿的是全身的衣裳,涤人的,是心灵的尘与垢,忘却的,是俗世间的颜愁与庸扰。此情此景,恍若梦中,亦真亦幻。但这里植被丰茂,披在山体上厚重的绿,却那么天然那么和谐,令我在祖国山河中的奔放,不惜的将“北方汉子”的风情,拼洒进黔东南的山水间,心却舒畅了许多。

我喜欢自然,喜欢山水,喜欢“在路上,在肩上,在心中”,我是行者,是一根思想的芦苇,追求“双肩担道义”的孤独境界,渴望“归去来兮”的神闲气韵。黔东南的江河峡谷风光壮丽,一路山水一路苍翠,虽艰险难行,然而,夜色的行进奔驰将昨日如诗如画的风光,陶然为心中旅程的溪水与花草的印记。忘情山水间的快意,是我突然间体悟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欣欣之荣。

到了居住地,亦是午夜。

洗漱,而后休息。但脑海里牵染的红军强渡乌江的思绪,没有停息。一片写满红色记忆的土地诞生了。

“1935年元月5日,红军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强渡乌江天险成功,从这里向遵义进发。”不久就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从此,中国革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

黔东南的山峦间(中)

这是一片写满红色记忆的土地。

当年烽火岁月,革命先辈不畏牺牲谋解放;如今花开遍地,老区人民不忘初心,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半个多世纪以来,黔东南的干部群众始终传承红色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不断书写红土地上发展的新篇章。

位于黔东南瓮安县江界河镇渡江社区的乌江渡口,是当年红军强渡乌江的地方,原来叫尤家坝。如今已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胜地。乌江流经瓮安县的河段俗称江界河,位居乌江中游,全长52公里,江界河渡口是乌江天险最险要处,也是当年川盐运往黔东的必经之道。

来到乌江这片土地,我们心中瞬间激情澎拜着《七律•长征》的诗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多么豪迈的诗句啊!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而已。

1934年12月31日,中央红军长征到达瓮安,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猴场会议。会议重申了《黎平会议决定》,通过了《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肯定了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使红军避免了再次陷入重围的危险,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打下了坚实基础,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伟大转折的前夜”。1935年1月1日,红军顶风冒雪,克服重重困难,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强渡乌江天险,北上前往遵义,粉碎了敌人“把红军消灭在乌江南岸”的企图,翻开了中国革命的崭新一页。

驾车在山路上盘旋,我们七拐八绕,终于来到了江界河渡口。眼前的乌江,便是80多年前见证红军长征生死转折的战场,波澜不兴,水平如镜,当年却是壁立千仞,水流湍急啊。

据同行的友人介绍,当年红军突破乌江的战斗,是从江界河渡口、龙溪回龙场渡口和岩坑渡口三个地方同时打响的,三个地方的强渡都取得了成功。其中,最先突破也最著名的当数江界河渡口的战斗。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同志率领下,直抵乌江南岸。蒋介石调兵遣将企图阻击红军进黔北。1月1日,中央军委纵队及一军团抵达江界河南岸,前卫团团长耿飚等化装进行火力侦察,探测水势。即日中央军委制定了佯攻老渡口、主攻新渡口的作战方案。1月2日,红军在老渡口两次抢渡未遂,红军连长毛正华率五战士从老虎洞偷渡成功,次日向青棡坡敌发起攻击,吸引守敌主力,发起三次佯攻。火金山守敌仓皇援应,红军主力用密集炮火猛攻火金山敌,掩护工兵在新渡口迅速架桥,经过36小时激战浮桥架成。5日晨,红军跨过乌江,向遵义挺进!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张闻天、王稼祥等领导人都是从这里渡江的。”友人指着江面对我们说,当年的江界河渡口为箱状河谷,水流湍急,江北岸的火金山犹如一条巨龙横亘天际,地势极其险要。红军强渡乌江是一个声东击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强攻加智取的典型战例。江界河渡口的战斗尤其激烈,且富戏剧性,因此,日后多次被引为文艺创作素材。

从当年红军抢渡乌江的渡口溯流而上,已于1995年建成了一座衍式组合拱桥——江界河大桥。作为江界河风景区的核心景观,江界河大桥矗立在当年红军突破乌江天险的江界河两岸山峰上。这座横跨乌江峡谷的桥规模宏大,气势巍峨,如一道壮丽的彩虹凌空飞越,使天堑变成了通途。

“纵横天下路,难过乌江渡”。乌江以滩多、谷深、流急著称,全长千余公里,自西南向东北斜穿黔地,形成贵州南北天然屏障。1935年1月1日,伴随着新年的第一场雪,红军经过一场漂亮的战斗,在这天险之地书写了一个“伟大的转折”。突破乌江,是红军面临的生死之战、传奇之战,也被誉为长征十大胜战之首。突破乌江,粉碎了国民党凭借乌江天险围堵红军的企图,也宣告了李德等“左倾”错误路线的终结。在亲眼目睹了当年渡江圣地间,于是乎,我激越地心潮突然流出“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呀,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词语从口中奔涌而出。

今年64岁的尤家驹老人,是乌江畔上的“老船家”。 他望着我们神情般地说,“红军在这里打了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在江上架起浮桥渡江。老辈人们说我们尤家祠堂的门板,全拆掉给红军搭浮桥了。”他自己经常给游客讲述红色故事,就是希望更多人感恩红军、铭记军民鱼水情。

在江界河码头处,我们看到今日大小游轮星罗棋布,岸边,农家鱼舫、水果小吃摊点一字排开,游人络绎不绝,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只有对面330米高的火金山红崖上,由杨成武将军书写的“乌江天险”四个赭红的大字,苍劲有力,仍在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黔东南的山峦间(下)

离开乌江。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黑冲林立的白云岩山脉、山峰、石柱在天空下像整装待命的誓师部队,在偶尔露出云层的日光照射下,浩浩荡荡开拔远方。

当地百姓将此地取名为“黑冲”,包括了地势的险要和森林的遮天罩日。一九三四年深秋,由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的中央红军先遣部队一一红六军团,深入湘黔地区侦察、探路,受到国民党军队二十多个团的围追堵截,由于缺乏获取情报来源、分析判断敌情有误,加之这些地区的群众基础薄弱,在部队欲与活动于江口、印江、石阡一带的红二军团汇集途中,于石阡甘溪遇敌失利,被迫与敌军周旋于石阡、镇远、施秉、余庆、岑巩交界地区。当红六军团主力刚刚进入黑冲时,国民党桂军廖磊部尾追而至。对面前有万丈绝壁、荆棘丛生、后有追兵的情况下,紧急布阵于大坡垴,扼宁蚂蝗冲隘口,以一个营阻击蜂涌而来的强悍敌军,红军指战员顽强地阻击了敌军的轮番进攻。最后,红六军团将士用树藤、绳子等做吊岩工具,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以损失几十名红军战士生命的代价,从蚂蝗冲、滴水岩成功突围,跳出了敌军的“口袋阵”。在印江木黄与贺龙所率红三军团汇合后,重新组成了中央红军第二方面军,为中央红军大部队转移打下了基础。随后,中央红军大部队基本上是按照红六军团所探索路线的大方向赶到瓮安猴场(草塘),成功召开了“猴场会议”,渡过乌江,到达遵义。

在红六军团遗址前,友人给我们讲述着:1934年10月10日,红军转移到大庆、黑冲。当时大庆仅有七、八户人家,黑冲仅有五户人家。偏僻的小寨一下子涌进几千人,胆小的村民立即跑到崖洞里躲起来,只有一两个胆大的敢上前来与红军搭话。

10月11日,也就是到达黑冲的第二天中午,在龙滩河警戒的哨兵发现敌人,并开枪示警。原来,广西国民党部队廖磊率领的十九师在路腊被击退后,跟踪追击至白垛,进而追击到大庆。战斗打响后,军团首长当机立断,命令部队迅速占领制高点大坡垴。红军战士就势挖起简单的战壕作掩护。敌人仗着人多势众,武器精良,后有援兵,疯狂扫射,多次发起冲锋,但均被红军英勇击退。机枪、步枪、手榴弹,手雷响成一片,枪壳弹片满山都是。战斗从上午九点半开始激战到下午。久战僵持不下,形势对红军极为不利,军团首长决定留下一个营散于各山头阵地,继续迎战,主力部队迅速撤离,向西转移。军团掩护营继续与敌军激战,后估计主力部队已经安全转移,放了一阵排枪后便迅速撤离。枪声渐渐稀落,敌军以为红军弹药打完,伤亡殆尽,于是吹起冲锋号,向大坡垴发起新的攻击。当敌军冲上山头,才发现红军早巳无影无踪。

当时,主力部队从大坡垴撤出时,考虑到走蚂蟥冲那条独路有被敌人追上的可能,且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便改走滴水岩。滴水岩,悬崖峭壁,深不见底,稍不留意就会坠落深谷,粉身碎骨。然而再深再险,也难不倒红军战士。红军战士将绳索和绑带结成长绳,捆在山顶大树上,然后手握绳索,脚蹬悬壁,一个个犹如空中飞人向谷底转移。主力部队全部转移后,掩护营也撤到滴水岩,并以同样的方式转移至谷底。当敌人发现红军去向,追到滴水岩时,红六军团十七师全体指战员已全部安全转移快到紫荆关。

黑冲之战,红六军团面对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敌军,仅以伤亡数十人的代价成功甩掉敌人,为后来与贺龙领导的红三军胜利会师奠定了基础。

抗战胜利后,肖克将军回忆道:甘溪战斗,一经忆起,心胆为之震惊,精神为之振奋。正可谓:“云霞淡彩罩云台,伫马回首话当年,红六军团黑冲战,红迹撒落在山川!”

“黑冲之战”还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其中,“红军树”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据说,红六军部队来到黑冲前,因受国民党的负面宣传,群众纷纷躲进了山林,寨里几乎空无一人。

红军没有进老百姓家门,而是聚集在一位苗族老阿妈家院子里,烧火煮饭,饭后在屋檐下休息。第二天,红军与敌军发生激战,在掩护大部队转移后,红军战士从黑冲寨后的悬崖绑绳而下,顺利转移。

老阿妈和村民们回到寨子,寨子的路和家里的院子被红军打扫得干干净净。在院子的一棵树上,挂着一个小布袋,里面放有一个银圆和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老乡,我们用了你家的柴火,深表歉意,留下一个银圆以作补偿。”

红军烧了柴火、留下银圆的事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苗岭的村村寨寨。老百姓盼望着红军早日回来,就将挂小布袋的树取名“红军树”。如今,战争的硝烟已然退去,苗族阿妈家院子里那棵“红军树”依然苍翠挺拔,向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人们讲述着当年发生在黑冲的红军故事。

今夕悉变,看着那颗“红军树”我们热泪盈眶。“没有毛主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啊!”如今,革命的硝烟已经退去,但革命者的足迹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他们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穿越时空,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越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黔东南层层山峦,作为一座座英雄的山而存在!即使浴血奋战的许多红军将士都已经不在了,但红军的故事还在,红军的精神还在!

(该文部分采用地方党史史志资料撰写,请勿转载。)

到红色土地去。

来贵州之前,对多彩贵州情生萌动。

我察看其山峦相连的资料,青绿悠闲,似乎有种说不出的情感。

抵达贵阳时亦是晚间,连夜沿山路奔驰,雾腾云山,脚底尤暗,车灯混团,低速往前。在山峦间;司机细看路基上的白、黄色的路线前行。这一时刻,似乎我也腾云驾雾如悟空般行走天地间,云雾缭绕,村庄、山林在云雾的映衬下,景色无其如诗如画的景致了。这可让我顿生亲近之奢望,没有了夜里行驰大山的恐慌。同行的友人和我简约地始聊着民俗民风,和这样的山峦气象,让我改日独自坐享一下悠然的自然之风光。

我看着曾经红军行走的大地,心里默然地问:八十多年前红色基因中的山河是多么艰险,“泥腿子打江山”是何等的不易啊!

同车的还有淳朴憨厚的何姐,其为人谦虚热情,乐于助人,令我心中雀跃。

翻越一道道山脊的路程,又见一片前所未见的新天地,改变了我对“多彩贵州”心醉神迷的遗憾与期盼。由此,我想到自己尽管走遍了山川河流,看到和听到了那么多的人间烟火气味儿,但是,贵州之行改变了“我来人间一趟”不简单的遐想。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份隐隐的他乡之路,亦是我继续攀登群山中的渺小之人啊。这是一种沉静的美!

在那豪情万丈的雾腾声浪下,我的内心是宁静的,在支撑着我的躯体,完全、毫无保留地拥入这片自然的山河怀抱中。这一刻,雾雨打湿的是全身的衣裳,涤人的,是心灵的尘与垢,忘却的,是俗世间的颜愁与庸扰。此情此景,恍若梦中,亦真亦幻。但这里植被丰茂,披在山体上厚重的绿,却那么天然那么和谐,令我在祖国山河中的奔放,不惜的将“北方汉子”的风情,拼洒进黔东南的山水间,心却舒畅了许多。

我喜欢自然,喜欢山水,喜欢“在路上,在肩上,在心中”,我是行者,是一根思想的芦苇,追求“双肩担道义”的孤独境界,渴望“归去来兮”的神闲气韵。黔东南的江河峡谷风光壮丽,一路山水一路苍翠,虽艰险难行,然而,夜色的行进奔驰将昨日如诗如画的风光,陶然为心中旅程的溪水与花草的印记。忘情山水间的快意,是我突然间体悟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欣欣之荣。

到了居住地,亦是午夜。

洗漱,而后休息。但脑海里牵染的红军强渡乌江的思绪,没有停息。一片写满红色记忆的土地诞生了。

“1935年元月5日,红军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强渡乌江天险成功,从这里向遵义进发。”不久就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从此,中国革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

黔东南的山峦间(中)

这是一片写满红色记忆的土地。

当年烽火岁月,革命先辈不畏牺牲谋解放;如今花开遍地,老区人民不忘初心,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半个多世纪以来,黔东南的干部群众始终传承红色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不断书写红土地上发展的新篇章。

位于黔东南瓮安县江界河镇渡江社区的乌江渡口,是当年红军强渡乌江的地方,原来叫尤家坝。如今已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胜地。乌江流经瓮安县的河段俗称江界河,位居乌江中游,全长52公里,江界河渡口是乌江天险最险要处,也是当年川盐运往黔东的必经之道。

来到乌江这片土地,我们心中瞬间激情澎拜着《七律•长征》的诗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多么豪迈的诗句啊!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而已。

1934年12月31日,中央红军长征到达瓮安,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猴场会议。会议重申了《黎平会议决定》,通过了《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肯定了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使红军避免了再次陷入重围的危险,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打下了坚实基础,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伟大转折的前夜”。1935年1月1日,红军顶风冒雪,克服重重困难,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强渡乌江天险,北上前往遵义,粉碎了敌人“把红军消灭在乌江南岸”的企图,翻开了中国革命的崭新一页。

驾车在山路上盘旋,我们七拐八绕,终于来到了江界河渡口。眼前的乌江,便是80多年前见证红军长征生死转折的战场,波澜不兴,水平如镜,当年却是壁立千仞,水流湍急啊。

据同行的友人介绍,当年红军突破乌江的战斗,是从江界河渡口、龙溪回龙场渡口和岩坑渡口三个地方同时打响的,三个地方的强渡都取得了成功。其中,最先突破也最著名的当数江界河渡口的战斗。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同志率领下,直抵乌江南岸。蒋介石调兵遣将企图阻击红军进黔北。1月1日,中央军委纵队及一军团抵达江界河南岸,前卫团团长耿飚等化装进行火力侦察,探测水势。即日中央军委制定了佯攻老渡口、主攻新渡口的作战方案。1月2日,红军在老渡口两次抢渡未遂,红军连长毛正华率五战士从老虎洞偷渡成功,次日向青棡坡敌发起攻击,吸引守敌主力,发起三次佯攻。火金山守敌仓皇援应,红军主力用密集炮火猛攻火金山敌,掩护工兵在新渡口迅速架桥,经过36小时激战浮桥架成。5日晨,红军跨过乌江,向遵义挺进!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张闻天、王稼祥等领导人都是从这里渡江的。”友人指着江面对我们说,当年的江界河渡口为箱状河谷,水流湍急,江北岸的火金山犹如一条巨龙横亘天际,地势极其险要。红军强渡乌江是一个声东击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强攻加智取的典型战例。江界河渡口的战斗尤其激烈,且富戏剧性,因此,日后多次被引为文艺创作素材。

从当年红军抢渡乌江的渡口溯流而上,已于1995年建成了一座衍式组合拱桥——江界河大桥。作为江界河风景区的核心景观,江界河大桥矗立在当年红军突破乌江天险的江界河两岸山峰上。这座横跨乌江峡谷的桥规模宏大,气势巍峨,如一道壮丽的彩虹凌空飞越,使天堑变成了通途。

“纵横天下路,难过乌江渡”。乌江以滩多、谷深、流急著称,全长千余公里,自西南向东北斜穿黔地,形成贵州南北天然屏障。1935年1月1日,伴随着新年的第一场雪,红军经过一场漂亮的战斗,在这天险之地书写了一个“伟大的转折”。突破乌江,是红军面临的生死之战、传奇之战,也被誉为长征十大胜战之首。突破乌江,粉碎了国民党凭借乌江天险围堵红军的企图,也宣告了李德等“左倾”错误路线的终结。在亲眼目睹了当年渡江圣地间,于是乎,我激越地心潮突然流出“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呀,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词语从口中奔涌而出。

今年64岁的尤家驹老人,是乌江畔上的“老船家”。 他望着我们神情般地说,“红军在这里打了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在江上架起浮桥渡江。老辈人们说我们尤家祠堂的门板,全拆掉给红军搭浮桥了。”他自己经常给游客讲述红色故事,就是希望更多人感恩红军、铭记军民鱼水情。

在江界河码头处,我们看到今日大小游轮星罗棋布,岸边,农家鱼舫、水果小吃摊点一字排开,游人络绎不绝,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只有对面330米高的火金山红崖上,由杨成武将军书写的“乌江天险”四个赭红的大字,苍劲有力,仍在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黔东南的山峦间(下)

离开乌江。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黑冲林立的白云岩山脉、山峰、石柱在天空下像整装待命的誓师部队,在偶尔露出云层的日光照射下,浩浩荡荡开拔远方。

当地百姓将此地取名为“黑冲”,包括了地势的险要和森林的遮天罩日。一九三四年深秋,由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的中央红军先遣部队一一红六军团,深入湘黔地区侦察、探路,受到国民党军队二十多个团的围追堵截,由于缺乏获取情报来源、分析判断敌情有误,加之这些地区的群众基础薄弱,在部队欲与活动于江口、印江、石阡一带的红二军团汇集途中,于石阡甘溪遇敌失利,被迫与敌军周旋于石阡、镇远、施秉、余庆、岑巩交界地区。当红六军团主力刚刚进入黑冲时,国民党桂军廖磊部尾追而至。对面前有万丈绝壁、荆棘丛生、后有追兵的情况下,紧急布阵于大坡垴,扼宁蚂蝗冲隘口,以一个营阻击蜂涌而来的强悍敌军,红军指战员顽强地阻击了敌军的轮番进攻。最后,红六军团将士用树藤、绳子等做吊岩工具,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以损失几十名红军战士生命的代价,从蚂蝗冲、滴水岩成功突围,跳出了敌军的“口袋阵”。在印江木黄与贺龙所率红三军团汇合后,重新组成了中央红军第二方面军,为中央红军大部队转移打下了基础。随后,中央红军大部队基本上是按照红六军团所探索路线的大方向赶到瓮安猴场(草塘),成功召开了“猴场会议”,渡过乌江,到达遵义。

在红六军团遗址前,友人给我们讲述着:1934年10月10日,红军转移到大庆、黑冲。当时大庆仅有七、八户人家,黑冲仅有五户人家。偏僻的小寨一下子涌进几千人,胆小的村民立即跑到崖洞里躲起来,只有一两个胆大的敢上前来与红军搭话。

10月11日,也就是到达黑冲的第二天中午,在龙滩河警戒的哨兵发现敌人,并开枪示警。原来,广西国民党部队廖磊率领的十九师在路腊被击退后,跟踪追击至白垛,进而追击到大庆。战斗打响后,军团首长当机立断,命令部队迅速占领制高点大坡垴。红军战士就势挖起简单的战壕作掩护。敌人仗着人多势众,武器精良,后有援兵,疯狂扫射,多次发起冲锋,但均被红军英勇击退。机枪、步枪、手榴弹,手雷响成一片,枪壳弹片满山都是。战斗从上午九点半开始激战到下午。久战僵持不下,形势对红军极为不利,军团首长决定留下一个营散于各山头阵地,继续迎战,主力部队迅速撤离,向西转移。军团掩护营继续与敌军激战,后估计主力部队已经安全转移,放了一阵排枪后便迅速撤离。枪声渐渐稀落,敌军以为红军弹药打完,伤亡殆尽,于是吹起冲锋号,向大坡垴发起新的攻击。当敌军冲上山头,才发现红军早巳无影无踪。

当时,主力部队从大坡垴撤出时,考虑到走蚂蟥冲那条独路有被敌人追上的可能,且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便改走滴水岩。滴水岩,悬崖峭壁,深不见底,稍不留意就会坠落深谷,粉身碎骨。然而再深再险,也难不倒红军战士。红军战士将绳索和绑带结成长绳,捆在山顶大树上,然后手握绳索,脚蹬悬壁,一个个犹如空中飞人向谷底转移。主力部队全部转移后,掩护营也撤到滴水岩,并以同样的方式转移至谷底。当敌人发现红军去向,追到滴水岩时,红六军团十七师全体指战员已全部安全转移快到紫荆关。

黑冲之战,红六军团面对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敌军,仅以伤亡数十人的代价成功甩掉敌人,为后来与贺龙领导的红三军胜利会师奠定了基础。

抗战胜利后,肖克将军回忆道:甘溪战斗,一经忆起,心胆为之震惊,精神为之振奋。正可谓:“云霞淡彩罩云台,伫马回首话当年,红六军团黑冲战,红迹撒落在山川!”

“黑冲之战”还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其中,“红军树”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据说,红六军部队来到黑冲前,因受国民党的负面宣传,群众纷纷躲进了山林,寨里几乎空无一人。

红军没有进老百姓家门,而是聚集在一位苗族老阿妈家院子里,烧火煮饭,饭后在屋檐下休息。第二天,红军与敌军发生激战,在掩护大部队转移后,红军战士从黑冲寨后的悬崖绑绳而下,顺利转移。

老阿妈和村民们回到寨子,寨子的路和家里的院子被红军打扫得干干净净。在院子的一棵树上,挂着一个小布袋,里面放有一个银圆和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老乡,我们用了你家的柴火,深表歉意,留下一个银圆以作补偿。”

红军烧了柴火、留下银圆的事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苗岭的村村寨寨。老百姓盼望着红军早日回来,就将挂小布袋的树取名“红军树”。如今,战争的硝烟已然退去,苗族阿妈家院子里那棵“红军树”依然苍翠挺拔,向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人们讲述着当年发生在黑冲的红军故事。

今夕悉变,看着那颗“红军树”我们热泪盈眶。“没有毛主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啊!”如今,革命的硝烟已经退去,但革命者的足迹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他们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穿越时空,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越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黔东南层层山峦,作为一座座英雄的山而存在!即使浴血奋战的许多红军将士都已经不在了,但红军的故事还在,红军的精神还在!

(该文部分采用地方党史史志资料撰写,请勿转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