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太行(13):
—— 2024年11月10号 ,徒步白鹿山寺庙群和李虎栈道。
能出去一次见识到外面世界的美好,人便会收不住脚步,便期待着下次的偶遇。
有人说山水景观都差不多,去一个地方就可以了,那是不懂得旅行的意义,再说那不是简单的雷同和相似,每处山水各有其神韵,看你是否感受出它们的不同。对于山水景观来说,有的以山形为胜,有的以流水为胜,有的以古建筑为胜,有的以野生动植物为胜,有的就是赏日落日出,有的观云雾缥缈或者云海漫漫,至于山形与山形流水于流水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这次要走野线徒步辉县4大悬崖上的古寺庙,穿越李虎栈道。今天要爬的山就叫白鹿山,白鹿山寺院群旧址就位于白鹿山山崖危岩间。
大巴车停在上八里镇鸭口村,我们的队伍便沿着村西山谷边的小野路上山,山的坡度不算很大,但几无台阶,先是经过一段乱石岗路,然后是很长的上山土坡道,来到一条极陡峭狭窄的步道处,就是“一线天”。一线天是山间的一条狭窄的石缝,两边是陡峭的崖壁,山高坡陡,人们因形就势用石块砌出简易台阶,形成一道狭促的上山通道,仅容两人侧身而过,攀爬时还须附身弓腰,手脚并用。据说这是僧人和信徒们在石缝里开出的一道天梯,是去往山上寺院的唯一通道。天梯左侧一道铁链,可以一手拉着铁链一手扶着台阶攀爬。于半路天梯,手拉铁链,回望几乎悬空的路,顿觉雄壮威严。两侧崖壁幽深欲合,一线蓝天裂空而去,远山的轮廓隐隐约约。
爬过一线天,再上行约一公里,便到了高可及天的百米高崖前,左边一扇小红门因我们的造访而大开,门楣上书写“玄极寺千佛洞”几个字,这便是我们今天探访的白鹿山寺庙群旧址的第一座寺院。
进入庙门,鲜有香客。但见高耸陡直的石壁下,几间石头殿宇一字排开,有祖师殿、药王殿、大雄宝殿等。墙上碑文标注,“玄极寺”始建于后赵石勒时期,距今已经1700多年。
据碑刻简介:“后赵石勒时期天竺高僧佛图澄,云游白鹿,挂锡於此,因峰构宇,凭岩考室,创建寺院玄极和白鹿两处。北齐河清四年(565)年,玄极寺扩建并雕刻造像,形成左侧危栈石室、右侧佛洞的规模,白鹿寺整修岩龛建造石室,贮存大藏经。到了唐代,在白鹿寺东侧悬崖壁龛间先后建起法住寺和显阳寺。”这样,在东西不足2公里的白鹿山南侧弧形悬崖岩龛间形成了四个带状分布的佛教寺院。后因宋金交战、明末盗匪等战火动乱相继侵扰,寺庙大多毁于兵灾之中,但是这些寺院保存了它们的建筑基址和众多的佛教文化遗物,其中,以玄极寺保存的千佛洞与造像洞、白鹿寺的碑刻、法住寺和显阳寺的石塔构件与石雕最为典型,构成了白鹿山佛教文化的重要内涵,是南太行地区著名的佛教圣地。
出玄极寺门折而右行,道边偶遇一个天然石门,有人在旁边写个“界”字,大概喻“仙界之门”吧,鬼斧神工出石门,一边仙客一边人,我们都是俗人而已。
转过崖角继续前行,一路上,黑色的崖壁不停地往下滴水,虽然形不成瀑布,但就不停地滴下,也许千年不绝,也正像极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太行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我们走进这里,就是走进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再走几百米,又遇见一个寺院叫白鹿寺,这是我们今天探访的白鹿山寺庙群旧址的第二个寺庙。陡直的悬崖如接天巨墙,墙脚下几间古朴的殿堂静静的立在那里,带有一种悠远与神秘感。
白鹿寺前的地带稍微宽些,也许是看守寺庙的农家开辟了一小块菜园,让这远离尘世的甚至荒芜冷落的地方有了几分生活的气息。
循山道再往前走是法住寺,这是我们今天探访的白鹿山寺庙群旧址的第三个寺庙。由于规模更小,更显得寂寞冷落。寺庙空旷落寞,就像一个孤独的老人,神情漠然,似乎只钟情于远处那薄云淡雾。
又经一段高高低低的山路,最后来到显阳寺,这是我们今天探访的白鹿山寺庙群旧址的第四个寺庙。显阳寺就处在崖壁底部一块崩塌凹陷处,几间小屋正好坐落于崖龛内。显阳寺始建于唐代,门头虽不大,但古拙质朴,我认为它是这四处寺庙保存最好规模最大人气最旺的一处。它依悬崖的石龛而建,上方山体向外凸出,而寺院向里凹,颇有隐于红尘之意。
白鹿山曾是古人的修行之地,在此隐居的名人雅士自然数不胜数,这几座千年庙宇隐藏于白鹿山半山腰的崖壁间,也应曾是古往信众的心灵寄托之地。
但自唐代以后,寺院完全毁于兵灾人祸,只有建筑基址和零星的石雕、碑刻还在默默地诉说它他们的故事,诉说着历史。如今,我们看到的殿宇都是近年来民间复建的,没有古色古香的山门,没有气度雍容的大殿,只是一些蜷缩在高崖绝壁下的简陋屋宇。
我们就在这里用中餐。显阳寺东边崖壁下,农家建了房屋搭了棚,修了两口大地锅,用于做饭炖菜,但今天没有大炖菜,只喝面条。也是啊,我们一路攀爬过来,交通不便,运送物资十分困难,饭食简单些有情可原,能果腹即可。人们各自端着碗,或站或蹲或坐,狼吞虎咽,哧溜哧溜得喝得挺香。
吃完饭,我还想着穿越李虎栈道,可是领队却不提倡去,因为没有防护措施,有点危险。
南太行山的山体有二层和三层之分,而李虎栈道却另辟蹊径,既不属于二层,也不属于三层,它位于二层下方崖壁上天然的凹槽处,准确的说李虎栈道是位于太行的1.5层位置,景色与之类似的还有三叠瀑、抱犊等地,也都有这样的路况分布。
李虎栈道是一道长几十里的赤崖。相传在唐代,山匪"李虎"占山为王,盘踞于此笼络草寇,在赤崖中当腹开辟了一条栈道。当年李虎就将寨点安扎在栈道的中间,栈道正处在赤崖的半腰间,半腰上方是如刀削的陡崖,下方是如斧劈的直壁,山洞正悬在半腰间,李虎的营地就安扎在这个山洞间。此栈道故称“李虎栈道”。在近乎垂直的绝壁半山腰上,全是靠古人的双手雕琢而成,行走在上面,一面是巍峨的高山,一面是悬崖峭壁,让人不禁一边战战兢兢一边赞叹,再坚硬的石头也硬不过古人的意志与决心。
栈道凹凸不平,弯弯绕绕,随山依势,只是年代久远失修,部分栈段已经坍塌,不能相连。但在这巍巍八百里南太行山中已经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了驴友们穿越的经典路线。真可谓“人在绝壁走,奇趣险中求”。
我们今天的行程,其实可以简单理解为穿越上下两层栈道,下层是白鹿山寺庙群旧址所在的栈道,上层就是“李虎栈道”。穿越李虎栈道,可以从玄极寺开始攀爬也可以从显阳寺攀爬,而李虎栈道与玄极寺的千佛洞应该在同一层级上,就是说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甚至如果从显阳寺上李虎栈道,那就应该一直通到千佛洞。
在玄极寺庙门左首,再沿陡峭的石阶继续上行,石阶紧贴崖壁,高入云端,一直伸到距玄极寺20多米高的一道窄窄的横向石台,这道窄窄的石台左右延伸,像一条蜿蜒的栈道横切在峭壁中间,向左延伸到千佛洞,向右延伸到显阳寺的上方,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李虎栈道”。从唐时起,这里就一直叫“李虎栈道”。
从石台左行为将军峰方向,栈道横切崖壁,上下均是悬崖,高约数十米,路宽多在一米左右,走在上面心寒胆战,确实锻炼人的勇气。
行至转角处,一块巨石探出崖外,下方支撑的石柱也从崖壁裂开,显得岌岌可危,但却成了一个位置极佳的观景台。
恰在此时,云雾飘至,远处的将军峰,若隐若现,好似海市蜃楼,危石上有人招手致意,恰似仙人起舞。
云海之上,放飞自我,自由的心仿佛要挣脱大地的束缚挣脱世俗的束缚,山峦与天空相拥,人与自然交融,一幅绝美的画卷。
伫立于悬崖的边缘大地的边缘,天空触手可及,四顾茫茫,整个世界都安静了,没有纷争,没有喧嚣,没有欲望,身心自由,人间值得。
返回右行,栈道依旧险峻,且每处崖壁底部的凹陷处,都建有小巧的石屋,里面供奉着各路神仙,这里就是“千佛洞”。
千佛洞的位置很是奇特,既不在绝壁之上,也不在绝壁之下,偏偏建在绝壁的中间,错落的洞龛像一条腰带把绝壁缠绕。
上方的崖壁往外凸出,亿万年的滴水形成的钙华,如千万条墨蛇下山,翘首吐舌,为这片悬崖蒙上一层怪异的色彩。
碑文记载,千佛洞始建于北齐年间(565年),距今近1500年了。这条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的栈道,果真风光旖旎,底蕴丰厚。
从玄极寺李虎栈道通往显阳寺的栈道早已断开,我是从显阳寺左首攀爬的李虎栈道,一道小天梯隐藏在石缝中,台阶近乎垂直,人在狭缝里直上直下,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怪不到当年李虎把栈道开在这里。
上面有人下来,我就在下面等,因仅容一个人上下,不小心有个闪失就有可能坠身山崖,攀登的时候感觉手脚都不够用了,必须全身匍匐着贴在石阶上,手扒肘压脚蹬膝顶,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小心翼翼登上去,心惊胆战地好一会才定住神稳住身。回身一下,紧贴崖壁的台阶又窄又陡,仿佛悬于半空,让人望而生畏。
刚登上栈道就遇到狭窄路段,只好慢慢贴崖侧身,屏息凝神,战战兢兢。
栈道随山就势,拐了一个大弯,前后相望,更觉风光无限。仰视崖顶,负角度的岩壁带来的压迫感扑面而来,绝壁边缘向外看,万丈深渊尽收眼底,令人心惊胆颤,惊呼连连,可又为这景色所诱惑,流连往返,欲罢不能。在绝壁栈道上行走,一侧绝壁接天,一侧陡崖临渊,一路惊心动魄,一路眼迷心醉。鬼斧能削千仞壁,谁开长壁胜神工。
时光荏苒,曾经连续数十里的“李虎栈道”已毁损成断续的数段,前面南侧的玄极寺段与东侧的显阳寺段已经不再相连,好在显阳寺段还有惊险的石梯可以下去到寺庙遗址的那一层栈道,再返回到显阳寺。而下去的石梯同样非常直立,且无任何防护,我一个人小心翼翼的,身体贴着台阶,慢慢屈身下蹲,手抓住台阶的棱角,一只脚蹬稳了才伸下一只脚。安全下来,不禁长舒了一口气。
大部分人都吃过了饭,大部队开始陆陆续续地从显阳寺下山了,下山的路碎石较多,有时打滑,一路跌跌撞撞,一路无景,亦一路无话。
正深秋,红叶已落。山青黑,黯淡无光,也许草木都在喘息休整中。只有远处山间的云雾渐渐地浮起来,缥缈氤氲,朦朦朦胧的。
白鹿山多处直上直下的石壁,与其说它是山,不如说更像一面高与云齐的屏风,既保护着半山腰的寺庙,也庇护着山脚下鸭口村的百姓。
这里的每一座山峰,每一块石头,好像都隐藏着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古道行走,仿佛每一步都踩在古人的足迹之上。
古寺遗迹日渐漫灭,栈道传说越发模糊,这里已非当地人的必经之路,只有我们这样的寥寥驴友偶尔来寻奇探险,而我就是为了瞻仰那古迹,感受它昔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