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
鄂东武穴素有“竹器之乡”的美称,章水泉竹器享誉国内国际,是武穴人引以为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江城武穴,说起竹艺大师章水泉,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武穴市文化馆一级编剧范国清老师为了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有意创作一部关于章水泉竹艺的戏剧剧本,近日,范国清老师一行特意拜访了章水泉竹艺第二代传承人——范道正先生。
听说有客登门拜访,范老先生亲自出门迎接。先生个子瘦高,头发花白,精神矍铄,完全不像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跟随先生的脚步,我们穿行在幽长的小巷里,很快就来到了他位于北兴村的家。
先生的家是一幢不起眼的旧式小楼,房间装饰虽简陋却古色古香,充满艺术气息。这里地处闹市却又远离闹市的喧嚣,的确适合潜心创作。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整面墙的玻璃展柜,各种艺术造型扑面而来。你看,那张牙舞爪的金龙威风凛凛,好像在半空中腾云驾雾一般;那笑口常开的大胡子寿星憨态可掬,如同邻家老爷爷一般亲切;那斗拱飞檐的中国园林建筑,繁复精巧,巧夺天工;那表情呆萌、体态轻盈的小动物们,灵动可爱,栩栩如生;那体态或婀娜或丰腴,造型各异的美人雕塑……这些精美的竹雕工艺品,带着创作者的艺术特质,带着手艺人的情感和温度,静静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它们,无一不是创作者灵感与辛勤汗水的结晶。
忽然,我被展柜上一对龙凤造型的圆柱体吸引住了,便好奇地问道:“先生,那是什么?有什么用途呢?”先生回答说:“这个在古代叫帽筒,供官员放官帽的。近现代用来插鸡毛掸子,不用时当摆设。当然,还可以用来当花瓶,插干花,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我们连连点头称妙。
展柜中有一个竹工艺品名曰“汤船”,据说是庐山某高档宾馆所定制,用来盛燕窝、蛇汤等特制菜肴。“汤船”是用竹筒制成,底部刨平,两端伸出双翼,呈船状,上部开一个六边形的口,开口剩下的竹片正好做成“汤船”盖,盖子上还雕着一条摇头摆尾的鲤鱼,活灵活现,真是独具匠心。
玻璃展柜对面墙上有竹雕楹联,上书“艺术是生命,竹雕是灵魂” 十个大字,并附有工艺美术艺人证书、资格证书、获奖勋章等等,挂满了整整一面墙。先生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湖北省美术协会会员、湖北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并被列入《中国民间名人录》。
参观完毕,先生打开了话匣子,和我们侃侃而谈,讲述了他从事竹艺创作的经历——
1942年,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小学毕业后跟随一位雕刻印章的师傅学雕刻。1973年,章水泉广济竹器工艺厂恢复生产,他从合作图章社调到了竹器厂,开始学习竹器制作。为了在竹器工艺上实现创新和突破,1974年,在认真学习竹器制作的基础上,他又开始摸索起竹雕艺术。经过长期艰辛的磨练与探索,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雕刻风格,竹雕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1978年,他创作的竹雕画《漓江秀色》,竹根雕刻《龙舟》在全国展出,好评如潮。随后,这两件工艺品被送到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蜚声海内外,被誉为“中国一绝”。2010年,章水泉竹艺作为湖北省五件非遗选送作品之一参展上海世博会,他雕刻的《和谐园》图案竹器,被上海世博会组委会誉为“神州竹器之秀”,大放异彩。2015年,在全国首届“竹天下”楠竹工艺品现场雕刻技艺大赛中,他是湖北省唯一入选并获奖的参赛者,其竹雕作品《江南名楼》《中国园林》《东方美神》,作为湖北省非遗文化艺术品被湖北省档案馆永久收藏。直至今天,他雕刻的带着浓厚东方韵味的竹雕艺术品,还被人们争相定制,当作馈赠礼品,漂洋过海,充当增进友谊、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从先生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章水泉竹艺结实不散架的秘密。章水泉竹艺制品所用的竹钉全部经过高温烘烤,干燥得不含一丝水分,把这样的竹钉钉到湿竹做成的竹制品上,时间流逝,湿竹制作的竹制品水分渐渐流失,竹钉与竹制品结合得越来越紧密,越牢固——这就是章水泉竹艺制品既美观又耐用的诀窍。
由于现代社会机械化生产大大提高,渐渐冲淡了手工艺品的市场,原来的竹器厂已经不复存在,但先生酷爱竹雕,一直在坚持,他笑称自己烟、酒、牌三不来,只要一有时间都是在创作,无论寒来暑往,每天都在坚持,往往还觉得时间不够用。先生已是耋耄之年,对竹雕艺术的追求与痴迷不能不让人心生敬意。
为了使竹雕艺术后继有人,一代代传承与发展下去,他现在带了三个大学生,每周二、三、四上午亲自进行竹雕教学。竹雕所用的竹子产地在江西,为了找到适合竹雕的原材料,先生经常亲自上山挑选,花钱请人挖掘。家里的楼上堆满了竹雕原材料——竹根,每一个竹根都是不一样的。他对照竹根的形状设计造型,精心打磨,创作出独一无二的竹雕精品。
章水泉竹艺已有百年历史,竹雕艺人范道正先生继承了章水泉传统工艺,并集绘画、书法、雕刻艺术于一身,将竹雕工艺发扬光大。我们衷心希望,武穴竹艺这朵民间艺术奇葩,在鄂东大地上长盛不衰,越开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