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亮的头像

李亮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5/13
分享

何人不起故园情

何人不起故园情

——《永隔一江水》读后感

李亮

江城四月,原野绿遍,子规声声,我们迎来了远方游子——青年作家邓安庆的归来。

第一次看邓安庆的小说,是发表在《小说选刊》上的《换新衣》。刚开始并不知道作者是谁,但越看越觉得亲切。虽然我不是土生土长的武穴人,远嫁武穴,一晃在武穴已经生活了十多年,对这个城市也有了感情。这篇小说里面,有武穴特有的方言和风土人情,就像写我们身边发生的事。直到看到最后作者简介,才终于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是地道的武穴人,难怪啊!小时候每到过年,父母都会给小孩子买新衣服。《换新衣》通过孩子的视角,含蓄地反映大人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虽然孩子的视角也许会有些幼稚,但又带着孩童特有的敏锐和天真。

这一次,邓安庆带着他的新书回到家乡,武穴市文联和作协专门召开创作分享座谈会,才有机会认识他。我以为有才的人都会有些清高孤傲,但通过交流才发现,他分明就像一个腼腆谦逊的邻家男孩。

邓安庆,1984年出生于湖北武穴,从事过广告策划、内刊编辑、企业培训、木材加工、图书编辑、互联网等多种不同职业,豆瓣网高人气作家,现居北京。已出版书有《纸上王国》等八部小说作品,在《人民文学》《读库》《山花》《上海文学》《花城》《书城》等期刊杂志上发表小说、散文多篇。

邓安庆从自己的童年说起。他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了自己的创作经历。他曾经是一个安静孤独的留守少年,没有伙伴,沉浸在自己的《纸上王国》里。他很幸运,初中时遇到了欣赏自己的语文老师,每次老师都会对他的文章细心批改点评。他的人生第一次高光时刻,是校长拿着他入选《全国中小学优秀作文选》文章稿费单,在国旗下对全校师生说:“同学们,咱们学校出了一个人才,他的名字叫邓安庆!”当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到这个安静的少年身上,他是骄傲的,从此在心里滋生了“长大后要当作家”的梦想。上大学时,因为家庭变故导致没能拿到毕业证,此后一直在各个城市游荡,从事过许多种职业。但难能可贵的是,不管工作和生活多么艰辛忙碌,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文学女神陪伴,一直在坚持写作。2009年,他在豆瓣网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开始受到读者关注和喜爱,于是便有了第一本书《纸上王国》的出版,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接连出版了《柔软的距离》《天边一星子》《我认识一个索马里海盗》《山中的糖果》,直到今年的《永隔一江水》,几乎以每年出版两至三本书的速度,的确让人惊叹。他坦言,故乡和他的人生经历是他创作的源泉,每回回到家乡都会有写作的冲动。他说,写作没有捷径可走,厚积薄发是一个长期训练并最终水到渠成的过程。

《永隔一江水》是一本写给故乡的书。在阅读过程中,邓安庆以独特的武穴方言,让家乡人觉得亲切,让外地人觉得新鲜。书中有这么一段对话——“正说着,秋红跑过来,立在门口问:“妈,爸爸问还有饭吃的啵?”秋芳娘站起身往外走:“正当叫他吃他不吃,现在吃么子吃?叫他吃鸡屎!”看到这里,我不禁捧腹大笑。我原来一直以为“吃鸡屎”就是“吃得去死”,当我向他请教时,他很认真地纠正说:“不是,‘吃得去死’是正确的,我故意写成‘吃鸡屎’,‘吃得去死’不生动。”还有他描写泥巴地面——“云岭爷家的堂屋未铺水泥,是踩得结结实实的泥地,人走久了,地上露出一个个光滑如和尚头一般的凸块。”小时候农村老家就是这样的泥巴地面,我非常熟悉,顿时觉得“一个个光滑如和尚头一般的凸块”好传神好贴切,要是我写肯定就是用“坑坑洼洼”来形容,不免落入俗套了。再比如他描写南方冬天——“冷空气从每一个能钻的缝隙里杀进来,那冷让我想起在电视里看到的妖精,她既不拿尖利的手指甲挠你,也不拿可怕的妖术攻击你,她甚至都不看你,就飘在这房间上空不说话,耐心地等你睡觉了,才会悄悄地飘下来摸你的脸,透过你的肉,摩挲你的骨头。你冷得发抖,她的气息拂过你的脖子……”短短几句话,就极其细腻传神地写出南方冬天浸入骨头的湿冷,读来不禁后背凉飕飕的,仿佛真的进入寒冬了。我暗暗佩服他对文字的敏感度和用词的精准度,我想这肯定与他的经历和见识有关,与他的阅读和勤奋有关。我们也有同样的生活经历,为什么心里有而笔下无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阅读和练笔太少吧。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而作家会通过自己手中的笔,深情地记录和描述他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邓安庆出生在长江边小城武穴的邓垸,他在他的书中构筑起自己的邓垸世界。读着他的小说,仿佛身临其境,好像里面的“我”就是我们自己。他用细腻的笔触,冷静而克制地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来刻画他笔下的人物,既贴近生活又接地气,从而唤起读者的共情与共鸣。他的文字里有淡淡的乡愁,有浓浓的亲情,有游子对故乡的眷恋,故乡在他的心灵中打下永远鲜活的烙印——这才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