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陶溪川
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山林尽染,大地流金。秋色正好,不妨呼朋携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秋游。到达景德镇陶溪川时,已经是中午时分。陶溪川是在原国营宇宙瓷厂和为民瓷厂基础上建设而成。矗立在梦瑶广场的巨大红砖烟囱直指苍穹,历史的厚重感和苍凉感扑面而来。烟囱和周围红砖建筑群遥相呼应,相得益彰,极具建筑美感。
陶溪川店铺林立,随意走进一家店铺,琳琅满目的陶瓷制品让人目不暇接,无论是小巧可爱的陶瓷文创工艺品,还是繁复奢华、雍容典雅的陶瓷茶具和餐具,精美的花纹,巧夺天工的工艺让人叹为观止,带给人美好宁静的视觉享受。
我静静地看着它们,时光仿佛在此静止,我仿佛看到,千年以前,那些在孜孜不倦制作瓷器的匠人,一丝不苟地拉胚、刻花、施釉、烧窑、彩绘……工序繁琐而复杂,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件精美的瓷器诞生,都凝聚着匠人们无数的心血和汗水。在有着“世界瓷都”之称的景德镇,陶瓷已经不仅仅是陶瓷,更是衍生成为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符号和独特的文化现象。听导游讲解,中国的英文单词“China”的由来,景德镇原本叫昌南镇,因为海上丝绸之路,昌南镇生产的陶瓷流传到世界各地,外国人就把“China”昌南认定为古老中国和瓷器的音译。
走进浮梁古县衙
因唐朝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浮梁这个地名被人们所熟知。走进写着鎏金“浮梁”二字的牌楼,我们一行沿着长长的白瓷砖铺成的“浮梁千年大事记(公元326~1960年)”,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我和闺蜜小蔡边走边看,白瓷砖上的文字无声地向我们讲述着浮梁县城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
因浮梁古县衙保存完好,被誉为“江南第一衙”,也被称为“中国第一县衙”,始建于唐朝元和十一年(816年)。古县衙保存完好,仪门、县丞署,瓷税、矿税、茶税等六税,刑房、兵房等六房都呈现出原始风貌。穿过仪门,就到了明镜高悬的亲民堂。这里正在上演一场知县审理富少强抢民女的案子,演员们精彩的演绎,将古代升堂的流程真实还原,让我们大开眼界。
古老的县衙古朴庄严,怒放的山茶花娇艳欲滴,古与今,旧与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岁月悠悠,古县衙不语,从这座古老的县衙,我们可以从中窥见风云变幻的历史某个瞬间。诗人白居易和浮梁有着不解之缘,县衙后有一座香山别墅,据说就是为了纪念“香山居士”白居易而建造的,大门上的对联写着“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寓寄浮梁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别墅里的小院草木芳菲,鸟鸣啾啾,更显幽静。诗翁虽已去,他的诗词却流传千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遇见瑶里
“天青色等烟雨,我在瑶里等你”。走进位于江西、安徽两省交界之地的浮梁县瑶里古镇,就像是走进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卷。
瑶里镇,原名“窑里”,在唐代,瑶里就出现了生产陶瓷的手工作坊,直到明清时期,陶瓷生产中心转移至景德镇,但瑶里仍然是瓷釉及高岭土的重要产地,有“瓷之源”的美誉。
碧空如洗,白云悠悠,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群,背靠巍巍青山,一条瑶河穿村而过,翡翠般流淌。据说瑶里老街曾是古徽州大道上最为繁华的商业街之一。瑶里曾有民谣唱道:“上街头,下街头,街长不见头;丝绸缎,糖醋油,店面八百九。”这里仍然保留着古镇原始的自然风貌,光滑的青石板路,随处可见的青砖弄堂,无一不是岁月的见证者。
随着导游的脚步,我们参观游览陈毅同志故居、程氏宗祠、吴氏祠堂,还有一座欧洲巴洛克风格与徽派风格相结合的独特的民居建筑——“狮冈胜览”老宅。兜兜转转,顺着箭头指示牌,穿过无数条小巷,我们终于找到了“狮冈胜览”。这是清末商人吴佣舟衣锦还乡后而建的私宅。走进老宅,就像走进了一段旧时光。门窗上镶嵌着精美的木雕,题材均取材于中国古代名著和戏文,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阳光从天井跌进来,照亮了整个堂屋。堂屋里放着一张八仙桌和椅凳,正对面的墙上挂着一幅古色古香的山水画,山水画两旁有对联曰:“两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堂屋两边的墙上分别挂着“花径、欲雨、秋趣、雪韵”等古画,与老房子的古老融为一体。幽静,深邃,这就是古时候的深宅大院,都说“一入侯门深似海”,古代女子自从出嫁后,就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相夫教子,这在当代女性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在当时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却是难以改变的事实。
从老宅出来,便看见了碧波荡漾的瑶河,一位老妇人在河边洗衣,孩童在路边奔跑欢笑,不时可见到戴着精美的银头饰,穿着少数民族盛装的少女,明眸皓齿,擦肩而过,只留下路人惊艳的目光。一条大黄狗大摇大摆地闭着眼睛躺在路中间,一点也不担心有人会踩到它。一只黑色的小猫咪懒洋洋地窝在麻石门槛上,任凭游客走近给它拍照,它也懒得动弹一下。不管游客好奇诧异的眼神,不管外界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小河边见缝插针种了几棵丝瓜,在宽厚的黄绿色叶片间,一条肥胖的丝瓜探出头来。鹅卵石垒成的矮围墙上,爬满了墨绿色的石龙藤,在藤的下方,两棵娇艳的海棠花扬起了笑脸。这就是瑶里,充满了现代社会稀缺的松弛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时光在这里变得缓慢,生活的节奏也可以慢下来,再慢下来,来倾听一下内心深处的声音。
瑶里是许多历史名人的故里,如西汉长沙王吴芮、南宋开国侯李椿年、清朝工部员外侍郎吴从至等,开国元帅陈毅也曾在此工作和生活过,为瑶里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篁岭晒秋
“最是看山奇绝处,白云堆絮拥青尖”。被誉为挂在山崖上的篁岭古村,每年的“晒秋”是独一无二的风景。烟雨中的篁岭,又是另外一种动人心魄的美,不愧是“乡村最美符号”。
缆车吱吱呀呀,把我们送到了篁岭的村尾。走上长长的玻璃栈道,也许是人多,栈道居然晃晃悠悠,脚底的玻璃下是郁郁葱葱的树林,这对于有恐高症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不得不抓住同伴的手结伴同行。走在栈道上,我们在半空中行走像腾云驾雾一般。周围青山起伏,梯田环绕,远远望去,篁岭是山坳里聚居一片粉墙黛瓦马头墙的村落。因为篁岭特殊的地理位置,地无三尺平,房屋依山势而建,仿佛南方的“布达拉宫”。
“沿山一棹婺溪行,山色苍苍溪水清。”走进天街,刚好下起了一点小雨,这就有了“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意味了,雨丝儿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在天地间斜织着,空气清新湿润,远处的青山,近处的花草被水洗过一般,青翠欲滴。徽派建筑的店铺鳞次栉比,游客们并没有因为下雨而减少兴致,到处都人头攒动,他们操着不同地方的方言,广东、福建、武汉、长沙、重庆……融入人群中。到处是栽种的南瓜,金灿灿,胖嘟嘟挂在肥厚的枝叶间,还有随处可见的柿子树,圆溜溜金灿灿的柿子挂在树上,柿子寓意好“柿”发生,“柿柿如意”,金色的柿子和古朴的粉墙黛瓦徽派建筑相互映衬,显示出一种中式美学的独特意境。
导游提前叮嘱过我们:篁岭有一座怪屋,如果有高血压或心脏病不得入内,这便更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非要打卡怪屋不可。走进这座小楼,只见这座二层小楼房内部设计奇特,所有物件都倒置摆放,给人以“上下颠倒”的感觉。墙壁、地板和天花板都倾斜了一定角度,楼梯也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这种设计使得整个建筑物看起来倾斜不平衡,给人一种错觉。我刚刚踏入怪屋,一阵眩晕感瞬间袭来,好像喝醉了酒,大脑无法控制自己的行动,我们不得不扶着墙壁,跌跌撞撞地一步一挪。爬上木质楼梯,二楼的地板居然不是平的,倒像是把屋顶翻过来,形成一个V字,在上面站立不稳。从怪屋出来,晕眩感才慢慢消失,怪屋之怪,名不虚传。富丽堂皇的怡心楼里红绸高挂,双喜字的两边一副对联上写着“门楣喜庆生辉彩,秦晋良缘兆吉祥”,二楼婚房里,雕花木床上挂着大红的蚊帐,床上放着大红色的喜被,床头几案上一盆盛放的牡丹寓意着花开富贵,我和闺蜜手牵手在雕花床前合影留念,也体验一把古代中式婚礼的喜庆与隆重。
晒秋观景台是最值得一看的景点,站在晒秋台前,篁岭秀色一览无余。远处层林叠翠,梯田弯弯,近处的晒台伸出长长的木棍,上面摆满了圆圆的晒匾,火红的是辣椒,金黄的是菊花、玉米和南瓜,红黄相间,错落有致,给粉墙黛瓦的水墨江南建筑间增添几抹亮色,“晒秋,晒秋”秋天仿佛在这里停留,难怪刘禹锡要写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篁岭晒的不仅仅是农作物,更是一年中可喜的丰收。我们走进婺源民俗文化展览馆,这是篁岭曹氏宗祠的前身,大殿上挂着一个牌匾,上面写着“金殿传胪”,“金殿传胪”本意是指殿试后皇帝于金銮殿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仪式,意思是篁岭古村落培养了许多国家栋梁之才,为什么篁岭会如此人杰地灵,宗祠后面的竹山书院告诉我们答案。古代篁岭人非常重视教育,有着“山间茅屋读书响,放下扁担考一场”的优良传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浓厚的教育氛围,篁岭才会人才辈出,篁岭徽派建筑保存完好,是历代的婺源篁岭人在外做官经商,回家修建房子,形成如此规模的一片徽派建筑。瑶里和篁岭宗祠众多,是古徽商实力的象征,它见证了徽州地区的辉煌历史和人才辈出,这与古徽州人崇尚读
书、耕读传家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
从景德镇到婺源篁岭,用镜头记录美丽风景,用文字记录旅途见闻,行走在秋色中。山河美好,一路前行。人生总要有所期待,期待诗和远方,期待美食美景,平凡的日子才过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