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森林的头像

森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3/23
分享

老房子的情怀

 

李林平

在羊城,每到夜深人静时,梦中的我总会忍不住推开那扇笨重的旧木门,吱嚓一声,把我带到了老房子里头,带进儿时的年代。

我家的老房子,坐落在我们村最东面,老房子不大,总面积六七十平方米,但房子有好几间,即半间小堂屋(村民的通道),一间小厨房、两间小正房。房子两层楼,二楼不高,也没有吊顶,楼顶层与瓦直接想通,冬季要是下砂子雪,雪会漏到楼板上,甚至还会漏到楼下的地面上。二楼放不上多少东西,靠西墙的那头放了一个木谷仓就没多少空间了;靠东墙的那边不到三公分高,连一个人都进不去,放什么都不适宜。老房子虽然陈旧,但母亲总是收拾的干净整洁,东西摆放得有条不紊。

老房子在我父亲出生时就有了,是什么时候建成的,父亲说不清楚具体的时间。我曾经问过父亲,他只告诉我,这是爷爷年青时,在外面地主做了14年的长工、苦力攒下的积蓄盖了这房子。

后来我们兄弟子妹陆续出生,老房子不够用了,父母省吃、省用积下一点钱,加上从亲戚家借了点钱,在老房子的小堂屋的后门盖一间开放式的天井(方便村里人行走)和一间长形的房子。

新房子建成后,老房子的两间小正房父母原打算一间做杂屋,一间做卧室,但村小学建成后,学校老师的住屋紧张,我家两间小正屋变成了村小学老师的临时住房。

五十年代初我们村小学调来一位外地的、五十多岁李老师来,他爱人年纪大,身体不是很好,也跟随李老师来到了学校。学校当时的老师住房仅半间,但那半间又已经有一位外地的男老师住在那里了,李老师和爱人来校后没地方住。村里的干部为此费了好大的劲,在村里找了很多家,做了很多人的工作都没有办成,不是人家不同意、就是房子太差没法住。后来村干部找到我们家,做我父母的工作,动员我家把老房子让给李老师夫妇住。我父母知道了满口答应,没说一个“不”字,且还说了一句让村干部和李老师感动的话,即“我们夫妻是文盲,斗大的字不认识一个,李老师住我们家,让我们也沾点文化的‘福气’,希望我们的后代将来也像李老师那样,做一个有文化、知识的人。”

李老师住在我家老房子期间,我父母对李老师夫妇非常敬重,把李老师夫妇当作自己的长辈看待,家里有什么或接到什么好吃的首先想到的李老师夫妇。李老师夫妇也把我父母当作自己的儿女一样亲近,他们生活上少点或缺点什么,只要我家里有,李老师夫妇不客气会直接去拿或要。有时父母农忙时,李老师爱人会主动帮我们家做一些家务,如喂猪稍、看管小孩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李老师在我家老房子一住就是4年多,一直住到他退休回老家。李老师退休离开时,我父母和李老师夫妇彼此舍不得,我父母还特意做李老师夫妇工作,二位老人在我们村多年了,大家已经彼此熟悉了,生活也习惯了,只要二位老人愿意留下,我们非常欢迎,房子住多久没问题。李老师当时想留下来住几年再回老家,但小孩要求他们回去看管孙子,没法只得回去。离开前一天,李老师特意到灶市街买一斤红糖送到我家,对我父母几年的照顾说了一大堆感谢的话。

李老师离开后,老房子两间小正房一间做杂屋,另一间成了父亲与我的卧室(我与父亲睡一个床)以及父亲的“工作室”。

父亲的“工作室”其实就是父亲利用休息时间或冬天不能外面劳动在家做杂活的房间。那时穷,家里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是靠父亲利用夏天中午的午休时间和冬季的农闲时间在他的“工作室”完成。如编草鞋、织蓑衣,修理锄、耙等。另外,父亲的“工作室”也是我们耳濡目染受教育的地方。

记得我上小学高年级那年暑假的一个中午,我在床上午睡,父亲在编织床上的稻草垫子,突然父亲叫醒我:“你去隔壁龙哥家借一点稻草来,就说我们家编稻草垫子还差一点稻草,想从龙哥家错一点。”我起床到龙哥家借,但可人家也在编织稻草垫子,没有多余的了。我回来把情况告诉父亲,他又叫我去伯父家借。我正又要出门时,突然想起了生产队的牛栏楼上有好多稻草,就跟父亲说我们不用去借了,今天下午我放完牛回家(那时我们家看了生产队两头水牛)顺便从牛栏楼上拿一点来就可以了。平常话语不多的父亲听我这么一说,就严肃认真地对我说:“不行!牛栏里的稻草是生产队的、是牛过冬的食料,不能因为我们家放牛就可以随意去拿;公是公,私是私,公家东西一点不能沾,他人东西不经过别人同意一样也不能拿; 做人要正,做事要干净,不能想歪了......”

父亲对我的批评,我当时还有点接受不了,又不敢反驳,只能顺从他的意愿去伯父家借,但心里埋怨父亲:生产队牛栏里那么多稻草,拿几匝稻草又没什么影响,且稻草值不了几个钱,父亲太老实了。

后来时间久了,慢慢地感觉到父亲对我这种言行举止的教育是对的:做人要堂堂正正,做事要干干净净。父亲这种“及时雨”的教育让我终身受益,且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越体会越感觉父亲说得越有道理,越觉得我这个不识字的父亲有远见和魅力。

上高中后,老房子有一间仍然是父亲的“工作室”,另一间却成了我的卧室兼书房。高中毕业后我又在老房子度过五年的时光,包括我在老房子高考复习的日日夜夜。

我们四个兄弟姐妹长大后,通过考工、考兵、高考陆续参加工作离开了故乡,离开老房子。不久,最小的妹妹也出嫁了,年事已高父母也随我们进城生活了,老房子也包括后来建的房子由于长期没人居住,没人去管理、维修慢慢地房子全部倒塌了。

曾经还有个想法,利用我们家老房子的基地重新盖一套的房子,等退休了与老伴回老家住,重温老房子儿时的感觉、寻找老房子的记忆。但仔细推敲、斟酌,发现不现实,房子倒了可以重建,但人的血液却永远不会倒流,过去的时光也不可重新找回来了。

时间悄然从指间溜走,老房子虽然不存在了,但老房子却给我们家留下了很多酸甜苦辣的故事、给我们家留下了尊重知识和重视文化的世泽、给我们留下做人的道理;如今老房子虽只剩下残壁断瓦了,但老房子依然是我们灵魂和精神的归宿,仍然是我们家后辈们前行的灯塔、明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