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平
离开故乡——“三湘古邑”湖南耒阳农村混迹都市很多年了,特别是在广州这个四季区分不甚明显的大都市工作二十几年后,许多与故乡那片土地有关的农耕节俗在我的记忆中模糊不清了。但是,唯独有一个节日,即新禾节,却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每年到了农历的六七月份,故乡早稻泛黄成熟的时节,午夜神游,小时候过新禾节的情景便在脑海里一遍遍回放。
新禾节,故乡人叫尝新节,或吃新节,这个“节日”没有具体的时间,即没有特定在那一天,小暑到大暑之间的每一天都可以是尝新节,每一个村子,可以根据村里早稻成熟的情况,大家商议后选其中一天定为尝新节。
尝新节对于在土地上讨生活的乡民来说于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又因其处在一年(农历年)的中间,所以又称为“半年节”。这个节一过完,马上就进入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双抢”,即早稻抢收、晚稻抢插,各家各户都不敢不“抢”,否则就会耽搁农事,就会影响全年的收成。
记忆中,为过好这个节,村里要召开两个议事会 :一个是我们村四个生产队的“队长会”,商量确定尝新节的具体时间以及全村举行庆典活动的相关事宜;另一个是以生产队为单位的“户主会议”,商议准备过节的相关物资,如确定宰谁家的肥猪,安排劳动力捕捞塘里的鱼以及开仓分谷物等。
过节这一天,村里热闹非凡,出嫁的女子都带着姑爷和孩子一起回娘家来了;舅舅、外公这些辈分高的姻亲也都被请来分享尝新节的美食和“乐趣”。遇上好的年成,村里还要组织戏班子唱一天大戏招待客人、庆祝节日。这一天我们小孩也会被“礼遇”,父母不会安排我们去山上打柴去田间打猪草,而是让我们尽情地玩耍,我们一大帮孩子玩腻了就跟在大人后面,观摩或参加一些祭典仪式。现在回想起来,尝新节带给生于那个缺衣少食年代的孩子的快乐和幸福,太多太多了,堪比一年一度的“儿童节”。
尝新是非常讲究的。那天的早晨,村民们来到田间,摘取少许已成熟的稻穗,搓掉谷壳,煮成新米饭,然后带上从生产队分来的猪肉、鱼肉,还有自家宰的鸡或鸭,郑重其事地祭拜天地和先祖列宗,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新米饭和猪肉、鱼肉、鸡(鸭)“三仙”在祭拜天地和祭祖先之前,谁也不能吃,谁吃谁犯戒,是会受到神仙惩罚的。记得有一年,我趁母亲没注意时撕了一块刚煮熟的猪肉吃了,母亲见了,吓了一跳,骂我不懂事、犯了戒。祭祀时,母亲要父亲带着我一起祭拜天地、祭祖,让我跪在地上忏悔,求得天地和先祖们的宽宥。
祭祀礼毕,我们不能入席尝新,父亲还要将祭祀用过的新米饭倒回锅里,再装一碗新米饭,喂狗。我很是纳闷:为什么人不吃却要先端去喂狗?后来,懂一点农耕文化的伯父告诉我:谷物原属天庭,为解除人间饥荒,狗漂洋过海去了天庭,找到堆放谷物的地方,在谷物堆上打了个滚,浑身粘满谷粒后往回赶,泅渡天河时,身上的谷粒都被水冲掉了,但狗最后还是把翘着的尾巴上粘着的几粒谷种带到了人间。人间从此无饥馑,狗为人类立下了大功,人们知恩图报,懂得善待狗,每年的第一碗新米饭一定要让狗先吃。
祭拜天地和祖先等仪式后,全家人按辈分、长幼依次入座。餐席以新米饭为主,还有鲜嫩的茄子、辣椒、南瓜等时令蔬菜及肉、鱼、鸡或鸭等,菜品并不十分丰富,却也足以够大家饱食一顿了。就餐动筷也有严格的规矩,在席的长者尝第一口新米饭后,大家才能动筷尝新。父母每次都会教育我们:敬祖尊老,感恩戴德,这是祖祖辈辈留下的规矩,不能乱来。
参加工作,特别是父母随我们进城离开农村后,就很少回去了,自然也无暇回故乡过尝新节了。数十年过去了,不晓得故乡的人们每年是否还会过尝新节呢……
前几天,故乡的好友正源学校的罗校长叫我陪他到我们村考察建文化古镇项目,途中忍不住问起一位儿时的小伙伴,今年村里什么时候过尝新节,到了那一天我也想回去,重温儿时的快乐。他告诉我,现在村里的农田承包给他人种蔬菜、果树了,村里的青年人、中年人基本都外出打工了,大家都不种田了,村里已有10多年没过个尝新节了,“你不提起,我还真忘记了有这么一个节日!”儿时的小伙伴一脸惋惜地说。
回广州的路上,想起儿时小伙伴的话,我真有点伤感: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古老淳朴的乡村渐渐失去了内生的活力,包括尝新节在内的许许多多属于乡村的“文明印记”和“文化细节”正逐渐漫漶和远去……当然,时序更替,时代变迁是谁也阻止不了的,时间的脚步不会为了谁、为了哪一代人停下来,细细想来,农民过不过尝新节其实并不是我所要担忧的,我担忧的是,尝新节等沾染着泥土芬芳的农村传统节俗所承载和折射的尊重自然、敬畏苍生、崇尚劳动、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等特质的农耕文化一旦失去了有效的载体,就会无以为继……
尝新节,当你变成一段记忆被封存,但愿那些属于乡村和农耕文明的精神特质还嵌藏其中,闪烁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