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认识“金字塔”这个名词,是从课本上,从此就有了要踏上这个神秘而古老的伊斯兰国度的梦想。
色彩开罗
当班机抵达埃及盘旋在首都开罗上空时,正是晴朗的早晨。从机窗俯瞰开罗,感觉眼前的开罗像披着一块黄纱巾,一片沙黄。土地沙黄、建筑物沙黄,清一色沙黄,看不到一丁点别的色彩。城市建筑像大块小块的集装箱垒在一起,高低错落,规整而方正。
待脚跟站在开罗这个世界闻名的城市时,便觉得自己在飞机上对开罗的印象失之偏颇。其实开罗是一个五彩纷呈的国度,只是属于亚热带沙漠气候,一年难有几场雨,却要长期饱受风尘袭击,建筑物、植物都被蒙上沙黄色彩,从高空俯瞰,便觉全城沙黄。历史悠久的开罗有著名历史古建筑达六百多处,许多现代建筑典雅大方,高端大气,并非像“集装箱”组成。
首都开罗,民居建得密密麻麻,很多高高低低的楼房外墙不装饰,泥砖水泥柱外露;楼顶大多不封顶,还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锅式卫星接收器。很多楼层缺窗户少门框的,给人一种还未完工正在兴建的感觉,其实这些楼房早已有人居住了。整个开罗首都,像这种永远建不起来的烂尾楼比比皆是,据说是业主为了避税而落下了这些败景。而错落在其中的清真寺,却富丽堂皇,建筑壮观宏伟。走在路上,不用问,就知道那又是一个清真寺了。
埃及作为古老的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几乎全民信奉真主。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穆斯林礼拜的地方,装潢设计格外讲究。历代王朝均重视修建清真寺,故开罗以“千塔古城”闻名于世。这些建于不同时期和年代的清真寺全市随处可见,大大小小有八百多座。不到一公里便能看到一座装潢考究的清真寺,小的寺庙能容纳百人,大的能容纳两万人左右,每天五个时间段有大批的穆斯林到寺里做礼拜,诵经赞圣。在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因为做礼拜的人太多,男女分区进行祷告,宣读教里的重要事项时,得在宣礼塔上进行二次传播。我们入乡随俗,稍稍修饰装束,整齐地跟着虔诚的穆斯林一起做晨礼,虽然各自宗教信仰不同,但扬善止恶与佛教是共通的。
开罗几天,我们一边走一边看,要么看神庙,要么看陵墓。参观卢克索神庙的神奇,更能给人心灵的震撼。我甚至不敢想象那么庞大而神秘的工程,在远古时代,人类祖先是如何完成这惊天骇浪的传世工程的,有神差?有鬼使?我们只能说那是人类的聪明才智,人类的勤劳勇敢使然。
看陵墓,也是行游埃及的重点项目之一。贵族的坟墓,百姓的坟墓,很多就在路边。即使在闹区,一些庞大的墓群与民宅也仅一路相隔的。从平民墓走到帝王谷,我们穿梭在墓与墓之间,并不觉晦气或乏味,因为大家都是抱着了解埃及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而来的。
开罗整个城市就是一座名符其实的伊斯兰博物院,历代伊斯兰王朝的建筑标志和艺术精品展示在市内路边。郊区吉萨的三座金字塔最负盛名,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都坐落在那里。无论此时彼时,这片寸草不生的黄沙地上,都热闹非凡。公元前2690年,这里千军万马,兴师动众陆续兴建震惊世界,象征埃及文明的三朝帝王陵墓——金字塔。茫茫的沙漠上,祖孙三代相依长眠于此,虽然没有野草树木舍身相陪,可一点也不影响它的历史价值,成为世界各地学者和游客心中的向往之地。只是那些骆驼,每天驮着游客绕行在这几座塔之间,它们是否于无声时,穿越时空与胡夫与哈夫拉、门卡乌拉对话,申诉自己的辛劳与不满?
纵观世界历史,各国历朝历代的帝王,大都喜建宫修陵。中国不是也有著名的秦始皇陵、十三陵。不管世人如何评价,那些因规模宏大、埋葬丰富而著称于世的帝王陵墓无不彰显劳动人民的智慧,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宝库,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埃及的环境让我始料不及,风沙大肆横行,光秃秃的山,光秃秃的平原,茫茫沙漠,除了几株椰枣树以外,很少看到有别的树木。公路两旁,全是沙子,千里行程,看的都是沙子。然而,尼罗河边却水草丰茂,景色怡人。绿色的田野,遍布尼罗河沿岸,因为是热带环境,埃及四季瓜果飘香。
从开罗沿红海到卢克索的旅行别有特色,红海赋有诗意,给人遐想。沿海那些美丽的度假村,游客寥寥无几。在中东国际局势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我们选择了埃及出游,让很多朋友费解与担心,我们力排众难终成此行。行程中,不时看到村口桥头超市有荷枪实弹的警察,一些重要的场所甚至有警察高度戒备着。在这种严峻的状况下,游客心里不免为自己的人身安全紧张起来。后来细心的游客发现,埃及旅游警察一直暗随着游客,保护着游客的安全。莫名地,我们感慨万千。
埃及回程,飞机抵达白云机场,开启手机,一阵“叮咚、叮咚、叮咚”响, 亲朋好友的微信来个不停,赶紧打开,一律是祈求我们平安归来。原来,就在当天,埃及亚历山大至开罗的国内航班被劫机。擦肩而过,好险!
后怕,但从未后悔在这个时候曾是埃及的过客。
走在撒哈拉沙漠上
很早读过三毛的《撒哈拉沙漠的故事》,那时便萌发了对这片大沙漠的向往。多少年过去,真真就来了这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见识直抵红海的东撒哈拉大沙漠。
想象沙漠,就像以往想象海洋那样,总是现实比想象更令人震撼。对撒哈拉沙漠的想象,更为自己的视野感到羞愧。
撒哈拉沙漠举目是沙,平原是沙,山丘是沙、茫茫黄沙,一色、无边。这片沙海处处无路,处处是路,越野车带着我们自由自在地穿行,一路扬起的风沙,如长龙飞舞,给沉静的沙漠带来一股生动。司机是当地一位很诙谐的穆斯林,平原沙漠他也能开出S形,遇上沙丘他更有创意,高高低低的沙丘,正好让他冲出波浪形,虽然危险而刺激,却赢得车上一片惊讶欢呼,给单调的沙漠平添声色。
正在大家意犹未尽、兴高采烈时,车上歌声戛然而止,穆斯林司机把车停在一个沙丘上,让大家行走在撒哈拉沙漠上,体验沙漠的温柔软绵和热浪迫人的双重面孔。
沙,大家没少见,但对东撒哈拉沙漠的沙似乎特别有感情,都赤脚亲近。滑沙、垒沙、冲沙,不亦乐乎。在这片细滑的沙漠上,各有各的创意,淋漓尽致地表达。不一会儿,便见一个个爱心图案,在异国他乡的沙漠上描绘出来,同游你拍一组,我制一辑组图,微信晒晒,让亲友分享。
正得意忘形,一阵风沙袭来,大家无处可避,都闭着眼睛,护住头部大声尖叫,穆斯林司机猛地把一位姑娘的丝巾拉过来,替她用丝巾把脸蒙起来,剩下两只眼睛。接着,男男女女一个接一个主动让他扎,当人人都扎好时,我们这一群人更像是走在撒哈拉沙漠上的穆斯林。
在撒哈拉沙漠几乎没看到一株绿色植物,撒哈拉沙漠极少下雨,有些沙漠地带甚至一连好几年没降过雨。
当我们来到一个牧民集居的沙坳时,那种恶劣环境让人触目惊心。沙漠人烟稀少,这个远离绿洲的部落只有二三十人。部落恬静,只是在风起时,沙尘满天飞扬才有一点动静、一点生气。这个沙漠部落的房子是由石块垒起的低矮平房,好些房四面漏风,无顶或只有简单的平顶,房里没有桌子椅子,沙地上铺上简易的地毡。小孩与女人在肮脏的地毡上坐着,带着谨慎、排斥、恐惧的眼光盯着我们这些陌生人的脸,显得那么的无助。地上一堆骆驼粪烧得正旺,三脚铁支架上有一块薄而旧的铁皮被烧得通红,两位娃娃脸的母亲正在那块铁皮上烙薄饼。三五个瘦弱的孩子围着火堆,眼巴巴地看着,饥饿、渴渴,黑黑的脸上露出两排白白的牙齿。
我们来到这个部落赖以生存的唯一一口水井井边,水井黑黑森森,生人不敢往井下看。水井在沙漠下沉二十来米的一个低洼地盆上开挖,仍深不见底。当地的穆斯林艰难地摇上小半桶清水请我们洗把脸,同游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站着不动,谁都不忍心去享用、去挥霍这半桶珍贵的生命之泉。
日落月出的时候,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阳光最多面积最大的沙漠上席地而坐,享用当地人招待我们的羊肉串和沙拉,体验着极大的幸福感。
坐在这个破败的家园里,我一直在想:这里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长的沙漠,气候条件极其恶劣,寸草不生,水贵如油,这些靠饲养骆驼为生的部落牧民,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地方为居所呢?一场风沙,足以毁掉他们辛辛苦苦取得的一切,可这个部落的民族不离不弃,仍然扎根在这个不毛之地繁衍后代,平淡生活,动力何在?
语言的障碍,我们无法沟通。看着他们的笑脸,我知道他们是快乐的。是啊!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他族的文化,尊重他人的选择。
世间多少人终日沉迷在追逐物质与名利的漩涡里挥霍人生,即使是瞬间的浮华,也争个你死我活。这个撒哈拉沙漠上的部落,没有世俗小人的扭捏作态,没有浮躁喧哗,没有名利纷争,没有被裹挟在物欲横流之中,也是一种幸福。
因为,撒哈拉沙漠在他们心中是绿洲,一块永远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