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照村位于怀集县的西北部,距县城22公里,有中心、谭徐、路边、黄岗、朗照五个自然村。村民共李、欧、黎三姓。清康熙年间建村时,村的周围都是大片大片的沼泽地,由于长期积水浸泡,村里的土地肥沃,除了重灾之年,朗照村稻谷年年丰收,家家户户粮食年年有余。
朗照水草茂密,田地泥泞。当地人称淤泥的田为“浪田”,也称“泥畔田”。朗照村的“朗”就是“浪”的谐音,范朗的“范”就是“畔”谐音。据村中老人解说,朗照村及其自然村范朗,便由此而得名。
朗照多浪田,朗照村村民熟知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变通的中国式生存之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知从哪一代先祖开始,把村周边的浪田稍作挖掘,四周便变成了鱼塘,朗照村就成为了名符其实的水泽之乡。
水泽之乡的朗照,富产鱼和稻米,因而被誉为怀集的鱼米之乡。不久,细心人察觉朗照村地形酷似莲花,村中央犹如结实的莲蓬,四周水塘恰如莲花瓣,朗照是莲花地便传播开了。
从那个时候开始,种田和养鱼是村民最大的经济支柱。过去,朗照差不多是一家一户一口塘,以养殖鲩鱼、松鱼、白鲢、鲤鱼四大家鱼为主。村民世代插田养鱼种藕,生活倒也乐融融。时至今天,村里还有鱼塘30多口,面积达100多亩。
朗照鱼塘大多有泉眼,塘水自然是从泉眼冒出来的优质洁净之水,即便没泉眼的塘,塘水也是从洁净的河溪引来。朗照水草丰盈,村民每天只需带上一把镰刀,割草喂鱼,鱼儿也能特别鲜美。四乡八邻无人不知朗照的鱼鲜、鱼肥,纷纷选购朗照鱼,朗照鱼也总能卖得好价钱。村民在河溪、田地里捕捉到的鲗鱼、黄角丁鱼、水鱼、沙虾、黄鳝、田鸡,更是鲜味无比。即使是最普通不过的石螺,也远近闻名,因为,单是石螺独味,不加任何调味,蒸出来也满碟油星,田螺的肥美可想而知。
朗照多池塘,村民自然多种莲藕、地菇、马蹄。由于塘泥松软肥沃,朗照莲藕藕身粗长、圆正,藕节细短。收获时甚至不必用铁铲挖藕,直接把手伸入淤泥,手在泥畔摸扒几下,一枝长长的莲藕就捞出水面。特定的水土环境,使朗照莲藕无论清炒、凉拌、煲汤、焖肉,都鲜嫩可口,深受百姓的青睐。
朗照物产丰富。历来,朗照人家有客来了,再置菜也不难。因为,塘里坑里,鲩鱼鲗鱼随摸随有,田里地里,青菜豆角随摘随有,若巧遇采藕季节,那就更有口福了。
朗照众多的池塘中,有个神莲塘,自古作为村内一景为周边村民共赏。年年岁岁,端午过后,神莲塘便开满一池白的、粉的、红的莲花,虽然神莲塘极少打理,荷花却开得冰清玉洁,开得风姿绰约,煞是好看。听说,神莲塘风水好,在附近居住的人家,能出人才。民国时期,同为李姓,真真就出过黄埔军校学员,出过官至连长级的人物。
朗照多湿地,水草资源自然丰富,每年的春夏交际,飞来各种大大小小的鸟,这片湿地成为候鸟们的栖身之地。近年,朗照村民生态意识、保护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飞禽落户此地。特别是在黄岗村一带,早晚时分,常见好几百只白鹤落在湿地,成群结队的。似山鸡的大鸟白鹇(当地村民称白翰)也常见,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还惊讶地告诉大家,自己曾看到很多叫不上名的大型鸟类。可见,原生态环境不仅仅适宜人类。
朗照气候环境湿润,适宜菌类生长,草禾菌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每年夏季,下过雨的早晨,草禾菌生长特别快,几个小时内便飚长起来。朗照村民掐准时段采菌,基本是收获满满。草禾菌一般生长在林丛、草坪、竹根、田头的禾秆中,其肉厚肥硕,质细丝白,味道鲜甜香脆,要品尝到如此美味的草禾菌,得碰巧机遇。一般采摘者留着自食,只有采摘能手,才会把多余的出售。因为稀缺,草禾菌往往被客人高价抢购,故朗照摘菌人每年仅此项收入都近万元。
笔者到访朗照时正值初夏,环村一游,所到之处均见大小不一的鱼塘,塘水较清,水浅处不时看到水下的小鱼游过。走在种藕的塘边,可见水下的藕梗,可数塘泥上的石螺。亭亭莲叶,塞满了一个个池塘,让人联想藏在水下的藕茎正在澎涨。塘边的竹木水草,把池塘围蔽得若隐若现,这不由得想起范朗村号称铁库的故事来。民国时期的,范朗村周围全部是鱼塘,村民为了防贼打劫,只设东门、西门方便村民出入,其余空隙的地方也种上簕竹,把村围得铜墙铁壁,鸡、狗亦难飞入,盗贼更插翅难逃……
其实,朗照塘泥底下,还藏着很多神秘的、不为人知的秘密。据老人们回忆,从他们记事起,就不间断地有人在鱼塘里挖出水浸木,而且多是直径一二米的庞然大物。直到今天,谁也不知道朗照神秘的土地下,还埋着多少这样的树头树根?这地壳千百万年的变化,让后人从来没有停止过猜想这里远古时代是大森林还是大海洋?
稻香鱼肥水美,就在风景如画的鱼米之乡----朗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