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林进结的头像

林进结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2/26
分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相中行之一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相中行之一

林进结

早就对岳阳楼仰慕在心。每次读到古人抒写岳阳楼洞庭湖的文字,心底总会有一股热潮在涌动。对李白杜甫范仲淹等人的诗文钦羡不已,它让人的思绪海阔天空,一下子就到了洞庭湖的上空,鸟瞰他们所描绘的情景。特别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从年少到年老,不知诵读过几百遍,已经是心口如一,不假思索了。其所描写的洞庭湖风光也早已牢牢记在我的心底,每次诵读,脑海中就会想象岳阳楼洞庭湖是如何的烟波浩渺,气象万千;如何的气势磅礴,极目千里。这次能够亲临岳阳楼看洞庭,总觉得冥冥之中有种约定。

上午11点多些,车到岳阳楼景区门口,眼前的高大门楼建筑,就有一种恢弘的气势,想来主建筑岳阳楼更不用说了。门楼的匾额书写着“巴陵胜状”四个大字,左右两边的柱子上刻着是“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门联,颇有睥睨天下的自信。在车上,我无数次默念:岳阳楼,我来了!洞庭湖,我来了!当车一下子到了它的门口,心潮忽的澎湃起来。过去,只在书本上读它,在图片上看它,在脑海里想象它,而现在,它就在眼前,一千多公里的距离,几千年的时光一下子就穿越了,和自己融合了。这一刻,我觉得自己走进岳阳楼,是物我合一,我和它再也没有距离了。

要了解岳阳楼的历史,定要好好看看五朝楼观。在南大门,进了检票口入景区,不远有个空旷的场地,分别有五座不同时期的岳阳楼的模型,就是五朝楼观。五朝指的是唐宋元明清。这五座风格迥异的岳阳楼模型,2006年始建,以馆藏的各个时代著名画家的《岳阳楼图》为蓝本,全部采用黄铜铸造,唐代的模型最高,达到五米多,其余的都在四米以上五米以下。五朝原楼匾额书写者分别为颜真卿、米芾、赵孟頫、董其昌和康熙皇帝,足见其珍贵。五座楼观碧水蜿蜒,楼影映照,湖石叠翠,水波粼粼,游鱼追逐。我们在此浏览,岳阳楼各个时期不同的风貌一览无遗。这个地方,即可以缅怀追思,也可饱览胜景,沉醉其中。

岳阳楼唐以前叫巴陵郡城楼,它是建在城墙上的一座木制建筑,据说建造者是三国时的鲁肃,其在此操练水军,有多处的遗迹,如水操台等极易引发游客联想到“船帆林立,军容威武”的盛况。岳阳二字首见于诗文当是在南朝宋,当时大诗人颜延之,路过巴陵,作《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诗中有“清氛霁岳阳”之句。唐时,巴陵已改称岳阳。自李白写《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句“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之后,岳阳楼之名始流传。从此,“巴陵城楼”旧称,是一种更加遥远的联想。

历朝历代对岳阳楼也多有修葺或重建,现存的岳阳楼就是民国时依据清代的图样建造的,但因蚁蛀严重,当代予以全面重修。楼高三层,纯木结构,四柱,飞檐,盔顶。楼中四根楠木金柱子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檩互相榫合,连结成一个整体。

登楼,一定是游客的第一选择。游岳阳楼,岂有不登楼的?岳阳楼门口的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已写明了登楼的意义。我们随着游客一层一层向上爬,一楼二楼墙面上都有清代书法名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雕屏,据说,有真迹和临摹之分。见了,又情不自禁默读了一遍。至楼的顶层,悬着一幅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相传是李白所写,不知这“写”字到底是书还是撰。不过这副对联的确写尽洞庭湖无尽的景象。在这里,可以极目千里,八百洞庭的山水尽收眼底。

据说,夏初湖水水位较高,是最适宜观看湖水的时节。可惜,我们来的时节是冬季,恰逢洞庭湖的枯水期,那种烟波浩渺,波涛向天的景象没有完全舒展出来。远望君山,在茫茫的湖中一片蒙蒙,像一幅淡墨的山水。洞庭湖水很浅,很多地方露出湖底的沙脊,几条船泊在水较深的地方,静静的,并没有驶出。那种船帆点点,鸥鸟飞翔的情景远不如我们老家苍茫的大海。但是,洞庭湖丰水期的情景我在图片上网络上是见过的,确实有它的神韵。春夏雨季,长江洪峰,洞庭湖水涨,水操台都被淹没。从洞庭湖的角度向上望,一条石台阶一直向上,到岳阳门,再到岳阳楼的城门洞。台阶一级一级的,由低而高,两边石头砌墙,显得建筑气势磅礴,直到岳阳楼。岳阳楼的南侧有仙梅亭,北侧有三醉亭,青绿色的亭顶映衬着岳阳楼,成了一组恰到好处的建筑物组合。湖中望城,老城在前,城墙森然,临水而筑,其险无比,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绿树种满河岸,并向上蔓延,整个岳阳楼和岳阳楼景区被点缀得黄绿相间,远处白色的现代建筑也在绿树簇拥下靓丽异常。

我想,我们应该泛舟碧波之上,从洞庭湖上眺望岳阳楼岳阳城才能真正体会那种巍峨壮观的特色。于是,我们从岳阳楼下来,沿着楼道到了岳阳楼的背面瓮城,从岳阳楼楼下的门洞走出,沿着台阶向下走,要去湖上体验一番。可惜,到湖边时,湖有围墙,墙有圆门,一把铁将军守住,出不去。不能亲手触摸一下洞庭湖水,不能体验一下湖上泛舟远眺的味道,内心遗憾满满,无奈怅怅折回。

堤岸两边绿树成荫,翠竹随风而动,景致很是精致宜人。而且,岳阳楼景区内也还有许多著名的景点。沿着城墙走,可以移步换景,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湖光山色。手摸摸城墙,身子探出城垛,高耸,俯视,体会体会历史的烽烟,想象着它该有怎样的故事。我们沿途还参观了双公祠、新碑廊、怀甫亭、小乔墓、吕仙祠、蜡像馆等。蜡像馆雕塑了历代的许多名人,共计四十二尊,供人参观缅怀;新碑廊是在原有碑廊的基础上改建,摆放着历朝历代的诗文碑刻,并增加了当代重要名人的题词,这地方是个长廊,可以且看且休息。吕仙祠和三醉亭都和吕洞宾有关,神仙之传说,我觉得很是虚无,与岳阳楼厚重的文化底蕴不能相提并论,所以吕仙祠过而未入,三醉亭传说是吕仙三醉之地,内容也很空洞,倒是弧顶翘角与绿树掩映,环境清幽,可以欣赏一下。这些景点中,我觉得最应该走的是小乔墓、怀甫亭和双公祠,因为这里面有满满的历史和文化的情结。

小乔墓,此小乔,便是曹操想“铜雀深闺锁二乔”的小乔,可是面对三国周郎,曹操的铜雀台成了笑柄。小乔墓所在地据说是当年周瑜军府的花园。走过小乔坟前,几支清香燃烧着,应是景仰者在此祭拜,几缕香烟飘向空中,就像幽怨的魂魄缠绕不肯离去。一座孤冢,面对无尽的流水,那是多少年的等待啊!坟顶部有女贞两株,枝繁叶茂,坟身芳草萋萋,墓碑高约一米,碑顶石雕双凤翩飞,碑文有些斑驳,照壁是苏东坡手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想当年,英雄和佳人,多么令人羡慕的佳配,可是转瞬之间青山依旧,美人不再,这又得生出多少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啊!同行的陕西柞水青年作家小徐,是个才女,她叫住我们在此合影留念,盘桓了好久才离开。

杜甫亭是该去坐一坐的。到杜甫亭,我的内心难以平静。这位伟大的诗人,一生流浪,飘泊江湖,一生艰辛痛苦。他见证了大唐的辉煌与衰落,他才华横溢,一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却空怀大志,没有伸展的机会。公元765年他沿江出川,至公元768年,几经流浪漂泊到达洞庭湖,广阔无边的洞庭水触发了他心灵深处,联想到一生的际遇,景、时、运、情交集,迸发了最文人的情怀: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从此,这首《登岳阳楼》把杜甫和洞庭湖、岳阳楼紧紧连结。我们到此,面对广阔的湖面和天空,往往会发出生命渺小的许多感慨,然而如果面对历尽人间沧桑的杜甫,面对他心系国家安危的悲壮、苍凉、博大的胸襟,我们的感慨何其微不足道!杜甫的到来,是洞庭湖的一大幸事,他给洞庭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于他自身,一切都是不幸。公元770年,他的生命定格在洞庭湖上的那艘破船上。可叹他,死后竟因贫穷,无法落葬,直到四十年后,孙子才用行乞的方法葬了祖父。想想,不禁令人唏唏。

双公祠,顾名思义,便是祭祀范仲淹和滕子京的场所。实际上,它是一间纪念馆,里边摆设了许多器皿物件、文献资料、拓本图表、书画文字,展示双公的政绩。范仲淹文武双全,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忠心耿耿,鞠躬尽瘁,一生有许多建树,缅怀于他,肃然起敬。一篇《岳阳楼记》不仅写尽洞庭湖的景色,让洞庭湖名扬天下,惠泽后人,而且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质更是后代的典范。心存家国,胸怀天下,此等情怀,亘古流芳。滕子京也自然借得范仲淹的光辉照耀了自己,“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成了历史对他最好的评价,也由此掩盖了一切瑕疵,在岳阳获得了与范仲淹并肩的地位。双公祠里游人进进出出,许多人在双公雕像前驻足注目,可见人们对于贤臣忠吏的厚遇是始终的。

在洞庭湖的文化形成中,我们不会忘记他们。屈原在《湘夫人》中写道“目渺渺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幅波涛汹涌,落叶飘飘的画面扑面而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大气磅礴,震撼心魄……,历朝历代,很多人,像张说、白居易、韩愈、李商隐、贾至、欧阳修、辛弃疾、文天祥……都曾来到这里,留下厚重的一笔。他们中,得意不得意的都有,他们在此即创作了像“洞庭秋月,远浦归帆,渔林夕照”等美妙的意境,也留下大到家国天下、山河变迁的豪情,小到只身困厄、流浪江湖的悲怆。这些文化的沉淀极大地丰富了岳阳楼、洞庭湖的文化内涵。他们获得的历史地位理所当然,他们受我们景仰理所当然。

岳阳楼的景色的确出色,的确值得书写流传。春来秋去,酷暑寒冬值得写,楼台馆舍,水光山色值得写。然而,我们对于洞庭湖、岳阳楼的喜爱,又有多少是缘于自然的景致的呢?山水之精灵在于文化,楼台亭阁更是如此。江汉间的三大楼阁,无一不是因文而名,可以说,没有王勃的《滕王阁序》,便没有滕王阁的流传,没有李白崔颢等人的诗篇,黄鹤楼何以名垂千古?岳阳楼名满天下,无不跟着那些人相关,无不与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歌相连。洞庭湖和岳阳楼是一个整体,而岳阳楼一定离不开洞庭湖。因为有湖,所以有楼;因为有湖的“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所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所以有诗有文,留下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楼才熠熠生辉。我少年时读了《柳毅传书》,对洞庭湖竟然产生了许多朦胧的情愫。后来这样的文化诱因越来越多,像知道君山,知道湘夫人,知道娥皇女英舜帝,知道湘竹……,知道越多,就越发向往。此次来湘登岳阳楼,却不能到湖上,到君山,与许多储存着的念想失之交臂,真的是心绪怅然。

对于洞庭湖、岳阳楼而言,无所谓谁来,我们都是陌生的人。千百年来无数的人物来了又走,而今安在哉?而洞庭湖岳阳楼名望日增,仰望依旧,周而复始迎来一批又一批的游人。

而我们作为仰望者来,该传递些什么?

一座楼,一个湖,一辈子读不完。

人走了,心还在那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