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来到乌蒙山腹地我故乡那座巴掌大的小城——富源县,总要想方设法让我们带着一起去看看声名远扬的胜境关。因为这个由滇南胜境坊、石虬亭、胜境驿、关隘城楼、古驿道等景点组成的旅游景区,被冠以滇黔锁钥、入滇第一关、滇南胜境的美称,同时以“三奇”名闻遐迩,因而被誉为“天下八大奇关”之一。
从富源县城出发,我们沿着盘山公路行驶了将近半个小时,就来到了目的地——胜境关。胜境关位于富源县城东南7.5公里滇黔交界的老黑山上,高高矗立,鸟瞰全城,这自然使它成为全城的制高点,成为云南通向京城的必经之路。在当时的战乱年代和攻防条件下,在这通京大道上能够建成此雄关险隘,亦可谓用心良苦。乌蒙山支脉老黑山南北纵贯100余公里,山势陡险,只有胜境关山势较低,而且有一条驿道通向贵州,所以这里就是古代由黔入滇的重要关隘,也是官府设在南丝绸之路古驿道上的税赋关口。
胜境关能够跻身天下八大奇关行列,第一奇是这座以“天”为界的滇黔界坊。关口立有一座木石结构界坊,坊匾上书“滇南胜境”,故名胜境关。始建于明朝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后多次重修,“文革”期间牌坊上石狮被毁,匾额被拆,1988年再次重修的界坊,坐西向东,西边是云南,东边为贵州。重建的界坊高13.32米,宽11.2米,牌楼的正搂较高,两侧楼稍低,由12根楹柱支撑,上有9级牌楼斗拱托起飞檐。琉璃瓦的坊顶上有8条造型别致的吻龙与坊顶正中的金黄葫芦交相辉映,十分壮美。牌楼上绘有清新秀雅、超凡脱俗的松、竹、兰、梅图案。这座牌坊始建于明代景泰四年,坊间两小一大的洞门就像并排的三个门字,古驿道由东向西从中穿过,伸向远方。高坊长额间镶嵌着一块巨匾,正面书写“滇南胜境”,反面书有“固若金汤”。一条被磨得乌黑发亮的古驿道从牌坊下穿过,使得“滇南胜境”牌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入滇第一关”。走近前细看,那坊中两根梁柱前后,各有一对神态逼真的石狮,分别向着云南、贵州两个方向。据资料介绍:云南这一边晴天多,雨天少,干燥多风;贵州那一边雨天多,晴天少,湿润多雾,故面向贵州省的一对石狮身覆青苔,而咫尺之外,面向云南省的一对石狮却身披红土。面对此景,如不是亲眼所见,真会以为是误传,数百年来,两重“天”分界的奇妙景观令来往游客感叹不已。这是“雨师好黔、风伯好滇、贵州多雨、云南多风”的气候特征聚集点,这是由于东部从太平洋吹来的冷空气经过贵州高原已经势疲力弱;西部从印度洋吹来的暧空气经过云南高原,也如强弩之末,形成气象学上所称的“昆明准静止锋”,这里正当锋面,所以东面多阴雨,西面多晴天。这种以“天”分界,以气候分界的神妙景观为研究气象学的人士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天然资料,也令过往或云游到此的文人墨客赞叹不已,明代杨升庵曾写下“西望则山平天豁,还观则箐雾瘴去。此天限二方也”的话,他的《滇候记》中也曾写道:“日月之阴,经寸而移,雨场之地,隔垄而分。”古人留下的诸多感叹与惊讶源于令人叫绝的大自然留下的神奇景致。在同一座界坊上也显得这样分明——界坊前后的两对栩栩如生的石狮子,分别面向滇黔两省。就是这近在咫尺的两对狮子,面对贵州的那一对身覆郁郁青苔;面向云南的这一对身披薄薄尘土,把两省多雨多风的气候特征概括得惟妙惟肖。从前,界坊的楹柱上还悬挂着这样一副对联:“咫尺辨阴晴,足见人情真冷暖;滇黔原唇齿,何须省界太分明。”可惜我在两对石狮间穿梭着反复比较,也没看出有多大差别,身披红土倒是不假,可反面的那对身覆青苔却只能依稀可见,不知是否因这里最近在搞旅游开发重新修缮的缘故。
胜境关牌坊不仅是人们观临胜境,一眼收两省的好去处,也是自元、明、清以来数百年间,由黔入滇的第一个重要关隘,因此也称“入滇第一关”。而与胜境关牌坊联为一体的古驿道、关隘城楼、红军战斗遗址、胜境驿和鬻琴碑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遐思。因为,胜境关古驿道是古代云南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历经元、明、清历朝不断扩建整修,日臻完善,也算是当时边疆通京的“高速公路”了。就在这条古驿道上,昔日进京赶考,须从此道前往,至京历程三个月。就算是当年的越南,绚甸等国,要到中原进献贡品,都必须得经过这里。而且,云南所产的铜、锡、金、锌等矿物质和三七、白药、茶叶、香烟、贡米、咖啡等生活物品,也是通过这条大道送达中原!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第一次从黔入滇就经过此地。诸葛擒孟、庄硚入滇,明初征南大将军、颖川侯傅友德,西平候、右副将军沐英率大兵进军云南,1936年贺龙等首长率领红军长征入滇,建国初解放大军援滇和平起义,都从坊下古驿道上经过。
当我们还在细数着古驿道上深深浅浅的马蹄印时,名闻遐迩的胜境关关隘城楼早已耸立在了眼前。这座始建于清朝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重修于光绪十六年(公元1891年)的城楼,虽历经战火,饱受磨难,如今仍雄姿勃发,巍峨壮观,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关隘城楼位于胜境关村东面约500米处,这里山高谷深,峡口突起,两山之间峡谷宽度仅为37米,历来为兵家护家固本的战略要地,古代就曾在这里筑有关墙和城堡。现遗留关隘城楼横卧两山隘口,依山就势而造,锁定漫漫古驿道,更显其雄阔气势。城墙长37米,高7.8米,厚8.3米,城墙城门沿用古代原拱风格,洞门上苍劲有力的“胜境关”三个石刻大字清晰可见。墙上楼亭高耸,十几根大圆柱挺拔直立,亭上彩绘栩栩如生,关隘城楼横架古驿道上,城依山雄,山因楼秀,登台远眺,关隘山水,尽收眼底。难怪明代吴自肃就吟出了“才入滇南境,双目分外明。诸峦环秀色,芳树带文情”的佳句。在一代文人眼中,壮阔险峻的胜境关是这么幽静和秀美、雄俊和迷人。
在胜境关众多的景点中,红色战争遗址尤为引人注目沉思。关隘城楼外的斜坡上有无数被炸毁的碉堡、隐体、战壕,在关隘城楼和石虬亭之间的开阔地带同样有被炸毁的碉堡、隐体、战壕,接近石虬亭处有残破的断墙、烧塌的瓦屋、破碎的瓦片、损毁的街道,胜境关战争是长征恢宏史诗篇章中的一个章节。1936年3月22日,红二、六军团在歼灭滇军一部后,根据贺龙的命令,红二、六军团从密集的敌人中间迅速穿越出去,于3月28日进到贵州盘县、亦资孔地区。敌军贵阳行营主任顾祝同指挥的4个纵队进到北盘江左岸沿江布防,滇军孙渡纵队扼守云南边境与红六军团对峙。这时,红二、六军团直接面对的敌军多达5个纵队共50多个团,经受了极端严峻的考验。但红军到达滇黔边境以后,生活得到了改善,体力有所恢复,士气旺盛。在多路敌军不停顿地围追堵截之下,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运筹帷幄,扔掉了尾追的敌人,进占了盘县。随后,由贺龙、任弼时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数百名战士与蒋介石派遣的贵阳行营主任顾祝同指挥的4个纵队和滇军孙渡纵队、当地保安团在地势险要的胜境关等地多次交火,上演了一幕幕炮火交织、厮杀惨烈的精彩画面。红二、六军团的这次战斗在指挥上被人们称为神来之笔。
为了奉献给全国观众一道精美丰盛的视听文化大餐,2013年6月份,八一电影制片厂将胜境关确定为拍摄基地,由多次问鼎全国影视类大奖、“五个一”工程奖的著名导演、少将栾逢勤率领摄制组到富源县拍摄反映贺龙元帅率领红二、红六军团在富源县、盘县等地上演的正义与邪恶较量的史诗性经典战争片《大局》,剧中主角贺龙扮演者易勇、红六军团政委任弼时的扮演者张帆等特型演员加盟担纲演出,是这部悬念迭起、扣人心弦、荡气回肠、场面壮观的红色电影,让胜境关从幕后走向了前台,让胜境关在全国观众的面前鲜活起来。铭记红色历史,再现当年英姿,缅怀先辈业绩,珍惜美好生活,解读苦难历程,激发爱国热情。胜境关的战争遗址让我们心中的那份怀念情结难以割舍,让我们眼中的那份苦难历程难以抹去,让我们脑中的那份血腥记忆难以忘却,让我们体内的那份历史重担难以释怀。
胜境驿,是古驿道的要冲,清朝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6年),云南总督王继文派人在“石虬亭”前新建房屋三间为尖站,作为来往官员休息乘凉喝茶的好地方。故而民俗常将“石虬亭”和驿站融为一体,统称为“接官亭”。该驿站于“文革”时期被拆毁。1990年才建成富源县文化局文管所胜境关管理处。
在胜境驿的斜对面就是鬻琴碑。“遗爱碑”最初建于清代康熙五十一年,是纪念当时的县令孙士寅。据说这位县令在任几年间,清政廉明、洁已爱民,离任时两袖清风,囊空如洗,借贷无门路,老百姓相约送他一些钱物,他则分文不取,只好把自己上任时携带的一把心爱的古琴鬻为路费。此等爱民县令离去,老百姓依依不舍,自发结队十里相送,后人便捐款在此建盖“清风亭”、立“遗爱碑”寄托感念之情,教化后人清白做人、清廉做事。多年以后,当地名士李思光受之感动,重新勒立石碑,更名为“鬻琴碑”。这孙士寅属封建时代七品官,深知做官应不贪不赃,以民为母,因此深得民众爱戴。如今,“清风亭”、“鬻琴碑”已经成为富源乃至周边地区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漫步胜境关时,不时会看到有单位组织干部职工来此接受教育,让心灵得到净化,让思想得到洗礼,让行为得到规范,让品行得到提升。在“清风亭”、“鬻琴碑”的鞭策警醒下,富源这片云贵高原热土上鲜有达官显贵落马;在“清风亭”、“鬻琴碑”感召激励下,富源这片珠江源头的厚土上,干部群众身上显现出的那种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奋力突破的向上气魄、淡迫名利的襟怀境界和善行义举的奉献意识令无数人敬仰、折服和效仿。“清风亭”、“鬻琴碑”如一部内涵丰富的教材,让我们每个知识结构层次不同的人都能从中受到启迪教化;“清风亭”、“鬻琴碑”如一部外延无边的史书,让我们每个社会阅历见解不同的人都能从中受到教育感化。
在胜境关,第二奇当数云贵二龙酿造的神奇“龙泉”了。在胜境关石虬亭(原名万里亭,始建于明万历二年)前,有一处露出地面的石灰岩,状如两条虬龙盘卧。对此民间流传着一个美妙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胜境关的风景奇特秀丽,胜称“天下奇观”,每天赶来这里观光的倩女俊男络绎不绝。对此,青春萌动的贵州老龙王二公主就变成一个美貌女郎赶来胜境关看“风景”。说来也巧,这天云南老龙王的三太子也变成了一个风度翩翩的美帅男赶来看“风景”。真乃是“有缘千里来相会”,他们一见钟情,就在亭前倾诉衷肠。不知不觉中,太阳已从东方升起,他俩再也无法恢复原身重返龙宫了,于是便化成了一对如胶似漆的石龙,拥抱在一起。但是他们又各自把头转向自己的美好家乡——贵州——云南,以寄托难断的思乡之情。雌雄二龙虽然变成了化石,但始终保持着龙的本能,在其身边造就了一眼神奇“龙泉”。民间传说,新婚夫妇到此同饮龙泉水,就能白头偕老,儿孙满堂;过路官人饮过龙泉水,就能步步高升。如今,泉水依旧清冽,令无数游人神往。到此景仰的游客,总会满怀虔诚之心,用那木瓢舀起清冽的泉水静静地品尝,祈求人生从此梦想成真。
胜境关第三奇是以“地”为界的分草岭。以天为界的牌坊、以气候为界的石狮子够奇,而以地为界的小溪、以颜色为界的泥土在这里则更为出奇。距界坊不远,有一条南北流向的小溪,小溪两边土色各异,西面云南省的泥土颜色偏红(赤褐色),东面贵州省的泥土颜色偏黑(黑褐色)。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就连地上的小草都分别向各自的境内倒卧。仅仅是一溪之隔,却又土分两色、草向两卧,这不是大自然的伟力,又是什么?发现此等怪现象的古人,便将此地命名为分草岭。明代状元杨升庵对此奇观赞叹曰:“西望则山平天豁,还观则箐雾瘴云,此天限二方也”。
“三奇”融为一体,历史历久弥新,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胜境关,包含了关隘文化、红色文化、廉政文化、馆驿文化、屯戍文化、民俗文化、名家文化、美食文化等文化精髓,浓缩了明清两朝统治云南、开发云南五百多年的历史。胜境关不仅是文化积淀厚重的历史见证,也是自然气候的分界线,故有以“天”为界的界坊和以“地”为界的山涧神奇景观,到过此地的人无不礼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无穷伟力。
胜境关,我们登临你的顶端,看到的绝不仅仅是社会的进步、国力的强盛和百姓的安康;我们抵达你的心房,触摸到的绝不仅仅是时代的变迁、中国的领航和社会的和谐。和胜境关紧紧相贴的沪昆高铁、南昆铁路、杭瑞高速公路上一声声呼啸而过的鸣笛,迅速拉长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响彻青山绿水,载着我们奔向幸福之路,载着我们开启美好中国梦想。胜境关是条路,承载着沧桑的历史步履;胜境关是张网,织就了民族融合的深厚渊源;胜境关是幅画,颂扬着壮美的大好河山;胜境关是部书,铭记着不朽的传奇人文。守正创新构建新局面、齐心协力筑梦新高地、同心同向创造新辉煌、奋发有为谱写新篇章,随着历史的演绎,胜境关已经成为富源的代名词,胜境关将会成为富源的一张亮丽的金名片,那美不胜数的景观将会引得无数游客纷至杳来,那厚重的人文历史将会引得无数海内外游子到这里开启寻梦之旅、追思之旅、抒怀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