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境内,莱州湾南部的昌邑市石埠经济发展区西南方向约五公里处,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子:林家埠村。这是一个有着一百多户,五百余口人的村落,村民们世代在此繁衍生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村子地处青龙山根部,地势较高,半米的土层下面多为花岗岩石。西邻母亲河——潍河,驻足村西可俯瞰整个河面。潍河,千百年来似一条银带蜿蜒曲折,奔流不息,一路向北经莱州湾注入渤海。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在林家埠村北偏东,距村子约一华里的地方,有一个方圆二三里的湾塘——田家湾。据村里老人讲:在田家湾湾塘的东侧,曾经有一个很大的村子,有着九街十八巷,村子的名字叫田家庄。后来,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潍河突发大水,造成河堤决口,一夜之间淹没了整个村子,无一生还。大水慢慢地消退,这里被沦为一片平地,丝毫看不出曾有村子存在过的痕迹。后来,慢慢地被开垦成了良田。现在那里劳作的村民经常能从地里刨出一些瓦瓦罐罐的碎片,但究竟真相如何,因时间久远不得而知。
夏天的田家湾池水蓄得满满,周围大树林立,郁郁葱葱,可遮天蔽日,丝毫不亚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地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或红的,或黄的,或紫的,散发出味道各异的幽香,沁人心脾。湾塘里长满了芦苇和各种各样的水草,夏季还会看到几株睡莲,盛开着或白或粉的莲花,偶尔有几只蜻蜓立于黄色的花芯上喃喃细语。各种各样的鸟儿在这里驻足戏水,觅食寻偶。池水一片湛蓝,深不见底,与天空的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水天一色的壮丽美景。因其与潍河相通,水质肥美,里面盛产鱼虾蟹鳖,每天都会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村民前来捕捉以改善生活。
相传,附近村子有一个村民,姓甚名谁已经记不清了。曾拜师博陆山脚下一个捉鳖能手,学了一手捉鳖的本领。他用师傅交给他的秘方配制诱饵,挂在麻绳搓成的鱼线前端自制的鱼钩上,抛到水里不多时就能捉起一只鳖。
当初师傅教他捉鳖的时候,曾再三告诫他只能晚上去,而且每次只能捉一只,鳖上钩后提起来就走,不能回头看。自从学成后,他屡试不爽,每次都没有落过空。捉来的鳖拿到集市卖了补贴家用,日子也过得渐渐好了起来。
有天中午,天气异常闷热,蝉鸣阵阵搅得午休的人们心烦意乱。他躺在过堂的草席上,翻来覆去无心入眠,想到当初师傅的告诫,怎么也想不通。好奇心使然,他决定去田家湾试试,师傅到底是因为什么不让白天去?想罢,遂收起草席,到东偏房里拿出捉鳖的工具及诱饵一干东西,步行来到了田家湾湾塘。
到了田家湾湾塘以后,他把诱饵挂到了钩子上,找了个自认为合适的地方,把钩子抛到了湾塘里,鱼线的另一头挂在了手腕上。弄好以后他就坐在了河岸边的草地上,取下别在腰间的烟斗,刚把烟丝填进烟斗,还没来得及点着,手腕上就传来一阵阵地拉力,他知道这是鳖上钩了。他迅速把烟斗挂回了腰间,便往回拉鱼线,拉着拉着,原本风平浪静,似一面镜子的水面上一阵涌动,水开始变得浑浊。他看见水面上露出了一只只的鳖头,黑压压的一片,并且向着他游了过来。突如其来的一幕吓得他六神无主,赶紧把手腕上的鱼线解下来扔到了地上,惊呼一声撒腿就往回跑。他的喊叫打破了周围的宁静,惊醒了翘立枝头小憩的鸟儿,洒下一泡鸟粪,扑棱扑棱翅膀向着更高的树头飞去。他跑出有一二百米回头看了看,乌泱乌泱的鳖大小不一的追着他来了,大的似笸箩,小的似拳头,成群结队地顺着他跑的方向追赶着。
这时,因为惊吓而流下的冷汗浸湿了他全身,全身的力气都灌注到了腿上,恨不得再多长两条腿。他继续往前跑了一段距离,回头看了看那些鳖掉头回到湾塘里去了,便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气,脸色煞白煞白的。
后来,他迷迷糊糊地回到了家里。俗话说:病来如山倒。当天晚上他就发起了高烧,说起了胡话。迷糊的时候看到那只似笸箩般的大鳖,张着大口,露出白森森的牙齿仿佛要把他吞噬,清醒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大限将到,身体像被什么东西抽空了一样,双眼呆滞,目光涣散,如同行尸走肉。
一传十,十传百。附近的村民慢慢地都知道了这件事情,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去田家湾捉鳖了。病好了以后,他将捉鳖的一干用具都扔到灶膛烧了。后来,他把这件事情当成故事讲给了自己的子孙后代。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仍会给他带来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瞬间冷汗就淋湿了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