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纪圣强的头像

纪圣强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12/19
分享

点燃精神的花火,美丽与温暖同行——读诗人大畜《留守儿童》

诗缘情而发,是真情的流露。兴而未尽,愤而不平,哀而难诉,引歌而发,畅然胸怀,如沐春风,自然通达。

文以载道,诗亦如是。诗可兴、观、群、怨。作为一位有责任感的诗人,写诗不应局限个人情感的抒发,更多应发挥诗的载道功能,多关注时下问题,为生活赋能,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给予人间更多的温情。

正因如此,诗人大畜的《留守儿童》在《闽文》一书中在我眼中显现了出来。留守儿童是我国乡村一个普遍问题,他们的父母外出务工无法将他们带在身边照顾,只能长期由家中老人照顾或寄养亲朋家中照料。

隔代或非亲教育导致他们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难以得到有效的监护。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先看看诗人大畜这首《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

你的父母很遥远

听说在另外一个世界

你信以为真

难怪每次见到就像做梦

你守住清贫的岁月

看古村迅速衰老

你不敢抱怨

爷爷讲不出新鲜故事

你常常睡前暗想

从小留守

慢慢就养成习惯

老了才不像奶奶总哀叹

我最初的教育工作在偏远的海岛,现如今也在一所乡村小学任教。对于大畜笔下的“留守儿童”自是心有感触。诗中的留守儿童质朴、童真,让人心疼。“父母很遥远”,这是难以改变的现实,也是孩子最真实的感触。或许,在家中有关于这个话题,他已经反反复复问了又问。家中老人也许就这样告诉他“在另外一个世界”,孩子选择了相信。

他要的或许就是一个可以安心的答案。“在另外一个世界”有了这个答案,他就可以告诉自己,父母并没有走远。“在另外一个世界”,自己就依偎在父母温暖的怀抱。

是啊,这是多美的梦境!以致于,父母满心欢喜归来时,自己还像生活在梦境一般。相聚如此的短暂,不是梦境,却希望是梦境。也许,梦还可以长一些。

这份温暖多希望能多停留片刻啊!父母无法改变现实,自己也无能为力,依依惜别之后,只好继续躲在梦中,多少个日夜里在“另一个世界”与父母相聚。

留守儿童的生活是清贫的。为了生活,很多年轻人选择了背井离乡,去往繁华的都市。原本热闹的农家小院,只剩下了老人和孩子。乡村似乎已经老去,走向了人生的衰退期。剩下的人口也在逐渐老龄化,就像诗人大畜《留守老人》里描述的“老人守着村庄,守着空旷的日子,那种雄鸡一叫,沸腾整个村子的唱和,被年轻农妇带走”。

村中留下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相依为命,孩子生活上的照料往往少了父母的精细。物质上的清贫毋庸置疑。物资的清贫对孩子来说并不可怕,大多孩子并不在乎自己是否吃得好,穿的暖,这样的生活他们早已习惯。

最可怕的是精神上的清贫,孩子渴望获悉世间更多的精彩。会讲故事的爷爷,再也讲不出新鲜的故事了,甚至是那些有关于父母的故事。重复单调的故事是老人对孩子执着的爱,也是孩子最大的无奈。懂事的孩子不敢抱怨,他知道爷爷已经尽力。他只能自己仰望星空,想象宇宙外面的世界,想象与父母在一起的生活。

听着奶奶一声一声的叹息,阳光下的皱纹有太多岁月的沧桑。想必,奶奶小时候也留守过吧。老了依旧留守在乡村,奶奶留守了一辈子。她没能改变自己命运,也无法改变自己孩子的命运。

回首青春,她能留下的只有一声声叹息。这一切他都看在眼里,可作为一名留守儿童,他又能改变什么?他经常思考这个问题。奶奶的无奈,也是自己的无奈,所以他告诉自己清贫也好,孤独也好,凄凉也好,无奈也好,只要一切习惯了就好。

生活并未因为这种精神上的自我安慰而改变。他和他生活的村子在岁月的流河里愈显得清瘦了。

诗人大畜以第二人称入诗,拉近自己与留守儿童的距离。他就像一位知心伙伴在与孩子倾谈。他用自己的真诚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也仿佛找到了亲密伙伴。深入的精神剖析,呈现的是一个孤独而坚强的留守儿童形象,人物塑造引入深思,时刻提醒我们在关注留守儿童物资需求的同时更应多关注一下孩子的精神需求。

孩子的心暖了,一切就暖了。诗意不一定在远方,有时就在我们的内心。这需要我们点燃精神的火花,让美丽与温暖同行,需要需要我们肩负的诗者责任与担当,让诗更美丽动人而又充满温情。

2023年11月22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