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左里右邻的头像

左里右邻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0/10
分享

上海的另一面

浦江东岸晚来秋,今夜特别温柔;

临港滴水湖的微风,吹散你的忧愁。

碧云红枫沾细雨,躲藏着你的回眸;

川杨河缓缓流淌的,是倒影的垂柳。

这是歌曲《浦东》的部分歌词,那年传唱甚广、点赞很多。记得电视台采访时问我为什么会写下这么美的歌词,我说是上海的美激发了强烈的创作欲望,歌词写作一气呵成。

是的,在上海住的久了,除了她的现代和时尚,越来越喜欢她的另一面,有执念,有敬畏,有情怀。

  (一)对山,上海有一种执念

上海,山少。佘山,算是上海市域的一座高山了,东佘山海拔72.4米、西佘山海拔100.8米,风光优美、环境幽静,绽放出独一无二的海派之美。只是上海的山,太少了,见惯了摩天大楼的上海人,对山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执念,这不,人造山在上海倍受青睐。

印象最深的是铁臂山,长风公园内。浦东人常说过了黄浦江才是上海,去上海“白相”曾经是浦东人周末的必选项,外滩、城隍庙、锦江乐园……都曾留下过足迹,但去的最多、也最喜欢的还是长风公园,喜欢她闹中取静、曲径通幽、山水相依的样子。去长风公园很方便,地铁15号线直达“长风公园站”,去的多了,才知道长风公园承载了许多上海人的集体回忆,银锄湖、铁臂山、雷锋像、海洋世界、勇敢者道路……对于老上海人来说,儿时的春游秋游、课外实践,长大后的社交恋爱、携家出行,都会有一份沪西山水园林的欢乐记忆。

那天在公园里和几位老同志闲聊,慢慢知晓这座公园不同寻常的历史。长风公园在筹建时还叫沪西公园,1958年局部开放时改名碧罗湖公园,据说在1959年全园开放的前夕,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取《宋书·宗悫传》中“愿乘上风破万里浪”之意,将园名改为长风公园,又取毛泽东《送瘟神》诗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将园中的人工湖命名为“银锄湖”、人造山取名为“铁臂山”。喜欢园林艺术的朋友知道,长风公园借鉴了北京颐和园和苏州园林的造景手法,因低挖湖、就高叠山,山体坐北朝南,可眺望湖景,水面以聚为主、以分为辅,保留了原有的一条西老河,从铁臂山的东南向北再西折,环绕整个山体,形成铁臂石景、银锄碧波、青枫绿洲、夕阳晚照、岁寒三友等20多处园林景点。记得有一段时间,去长风公园必爬铁臂山,虽然铁臂山高仅26米,但整个山形有凸有凹、有峻有缓,八条崎岖的山径通往顶峰,“爬山”的感觉一样不少,而且在山上俯看银锄湖,心境特别敞亮。

让人高兴的是,浦东人不用过江也可以爬山了。一直被誉为上海人造山之最的铁臂山,即将让位于浦东世博文化公园里的人造双子山,双子山主峰高48米、次峰高37米。双子山还没造好就已经是上海的“网红”了,新闻媒体、微信朋友圈经常能看到“山”的模样。我想好了,耐心等待浦东世博公园南园开放,到时一定要带着孩子去爬爬双子山,看蜿蜒曲折的黄浦江,看川流不息的南北高架,讲述自己游览长风公园、攀爬铁臂山的那些幸福记忆。

  (二)对自然,上海有一种情怀

上海外围有崇明岛、横沙岛,其实,在离浦东不远的海面上还有一个九段沙。从三甲港乘轮船可前往九段沙,置身九段沙,就像身处世外桃源,芦苇花海仿佛绵延至天际,一眼望不到尽头。那年夏天,我们从船下下来提着鞋子赤脚趟过浅水沙滩,然后慢慢爬上岸的感觉,记忆犹新。2023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新一批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浦东新区九段沙国家湿地成功入选,标志着九段沙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取得了又一跨越式成就。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九段沙的故事,找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署原署长孙瑛,准没错。孙瑛曾经在九段沙工作了整整18年,先后获得斯巴鲁野生动物保护奖、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我叫她“九段沙姑娘”。每次聊起九段沙,她都要说起2000年第一次登上九段沙时,眼前所见,是太阳底下芦苇荡一片金黄,美得像油画一样,令人怦然心动,从此她下定决心“我所要做的就是,不管花费多长时间,不管付出多少艰辛,都要让九段沙永远保持初见时的那份美丽,那种惊艳”。九段沙足足有420平方公里,想要把握它的动态绝非易事,孙瑛意识到,唯一的办法就是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检测体系,她带领同事陆续建立了水文、气象、悬沙量、水质盐度的监测,又增加了以地质地貌、植被、昆虫、底栖动物、鱼类、鸟类等六大日常监测体系。保护好了,九段沙慢慢活了,210种鸟、135种鱼、442种昆虫以及120种植物一一被发掘,九段沙的生态功能得以更好发挥,被誉为“上海之肾”。

走在九段沙,在海风中沐浴着阳光,远离城市的喧嚣,一种难得的宁静和空灵,特别适合寄存繁华都市忙碌之余的遐想和呆萌。那天,我问孙瑛,现在不在九段沙工作了,有遗憾吗?她说,九段沙是她的青春和梦想所在,虽然离开了,但在新的工作岗位她还会关心支持九段沙的环境保护工作。看到九段沙成功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的新闻报道,我第一时间微信她,向“九段沙姑娘”表示祝贺!也向她18年的坚守和情怀致敬!

  (三)对历史,上海有一种敬畏

浦东人经常面临“浦东是文化的沙漠”的灵魂拷问,同样,上海人也曾面对过“上海是个滩,没有历史”的质疑。那年去青浦博物馆,看到馆里有一座根据考古发现的头骨复原的头像,距今6000多年,被誉为“上海第一人”,颇为惊奇,原来上海的历史这么悠久。再后来,上海的考古有了更惊人的发现,那就是位于松江的广富林遗址。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滩;先有广富林,后有松江史,可以说广富林文化遗址是名副其实的“上海历史文化之根”。

广富林遗址的发现,明确了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至广富林文化的地层关系,丰富了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谱系,填补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谱系的空白,得证上海不是一个滩,而是一个同样有着深厚底蕴的城市。遗址公园最大的亮点就是设计师将博物馆设计在湖面上,犹如“漂浮”于水中一般,远远望去,如一座座漂浮于水上的中国式“金字塔”,与远处富林塔一起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画面。参观过国内不少博物馆,可以说这是我所见过的最富中国风的博物馆,其风貌,独具一格,是上海敬畏历史的真实写照。

广富林遗址去过好多次了,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前段日子,写过一首《在广富林的微波荡漾里聆听历史和未来》的诗作,以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

有人喜欢春暖花开的时候

来这里,看繁花映衬水中倒影

也有人喜欢夏日炎炎的时候

来这里,问水底清凉几许

还有人喜欢秋高气爽的时候

来这里,期待疑虑解读背后的答案

而我,更愿意寒冬腊月的时候

来这里,伫立富林湖旁,任寒风凛冽

倔强地挽着满地的阳光,凝望水中的

一座座尖阁屋顶,和时空清醒对话

冷风里飘来历史的召唤,我洗心聆听

她从良渚款款走来,朝着马桥盈盈走去

历史终究盛情的挽留,广富林的先民们

用木骨竹经泥墙,在灰坑内储存稻米

将陶扮出花瓣、划出纹饰、浇上釉浆

一座座干栏式建筑外,先人用镰铲刀躬耕

用石磨制斧凿矛,在木桩上架梁铺板

安家落户。于是,马家浜和崧泽的土壤里

埋下了上海之根,留下了广富林的深深印迹

良渚,就此遗存

夕阳西下,水波微澜

水上半露的三角斜坡房,熠熠发光

屋脊屋檐屋瓦里,收藏着悠久过往

青砖,条石,陶鼎,罐盘,骨针,纺轮

我小心翼翼地沿着历史的阡陌

嗅着湖面四周传来的人声鼎沸

我看到风雨兼程,周秦汉唐一路走来

我看到岁月经年,宋元明清大国兴衰

我看到蒹葭苍苍,日月星辰随风起舞

我看到白雾茫茫,山海良田挥手自兹去

我看到百鸟栖息的仙境,伊人在水一方

我看到衣冠南渡的迁徙,江南才贤汇聚

我看到跨越时空的信仰图腾纵情绽放

一串串镌刻历史印迹的叮咛穿山越岭

奉送一出出巍峨山河的华夏新传奇

余晖洒落,水起涟漪。我看到旭日东升

黄浦江奔腾其间。推开历史的卷轴

一幅新时代绘就的恢弘水墨画

自广富林遗址依次铺沿,于浦江两岸

欣然地,徐徐展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