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朱自清所写的《威尼欺》,文章开篇就很吸引人:威尼斯是一个别致的地方,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便会觉得,这里没有汽车,要到哪儿,不是搭小火轮,便是雇“刚朵拉”,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四百八十条,这些都是小胡同。短短几句,水上城市威尼斯在朱自清笔下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作者的笔触从火车站出发,逐渐展开对城市的描绘,直至抵达著名的圣马克方场。
一直想去意大利,想去威尼斯。终于在2014年秋天遂愿成行。说难忘,不仅是因为意大利的美、威尼斯的奇,还因为在游览威尼斯时迷路了,急出一身汗!记得当时我们三个人绕了好大一圈才到了集合点,让团友们久等。那种尴尬和愧疚,记忆犹新。
意大利是旅游胜地。我们第一站直奔比萨市,见到了比萨斜塔。带团的导游是个中国女孩,很懂中国游客的心事,让我们先拍照,她再讲解。于是我们一行人三两结对,找角度,找搭子,单人照,合影照,抢着拍。那时还没有智能手机,用的还是相机,拍照的时候比较讲究,调好焦距,对准人头,喊一二三,这样不浪费表情。当然,在这儿拍照,关键的就是要拍出自己的“正”、塔的“斜”,这样才能拍出比萨斜塔的“神韵”。有位团友别出心裁,将身子弯出角度,努力和斜塔保持一致,姿势曲线优雅,团友们笑翻了天,称他为“斜人”。
有了拍照的体验,导游讲解时团友们听的认真,始知斜塔之“斜”的来历及其背后的历史。比萨斜塔不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倾斜姿态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更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了意大利文化的重要象征,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比萨斜塔1173年8月由著名建筑师那诺·皮萨诺建造,塔高约56米,共有8层,底层有15根圆柱构成优雅的弧形券门,顶层则为钟楼。
比萨斜塔为什么会倾斜?比萨斜塔究竟是建造过程中无法预料和避免的地面下沉累积效应的结果,还是建筑师有意而为之,导游讲解说历史上曾为此争论不休。随着对比萨斜塔越来越精确的测量、使用各种先进设备对地基土层进行的深入勘测,以及对历史档案的研究,真相浮出水面:比萨斜塔在最初的设计中本应是垂直的建筑,但是在建造初期就开始偏离了正确位置,也就是在建造初期就出现了地基不均匀沉降的问题,导致塔身开始向东南方向倾斜。那为什么比萨斜塔没有倒?史学家皮洛迪教授研究后认为,建造塔身的每一块石砖都是一块石雕佳品,石砖与石砖间的粘合极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塔身倾斜引起的断裂,成为斜塔斜而不倒的一个因素。
比萨斜塔闻名于世,还有一个原因,传说1590年出生在比萨城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将两个重量不同的球体从相同的高度同时扔下,结果两个铅球几乎同时落地,由此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此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重的物体会先到达地面,落体的速度同它的质量成正比的观点。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自由落体实验的故事,记载在他的学生维维安尼在1654年写的《伽利略生平的历史故事》一书中。
比萨斜塔在建筑的过程中就已出现倾斜,原本是一个建筑败笔,却因祸得福成为世界建筑奇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试验更使其蜚声世界,成为世界著名旅游观光圣地,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见证了比萨斜塔的神奇,下一站就是慕名已久的威尼斯。
果然是旅游热点,威尼斯人特别多。导游特别强调下车后先集中讲解,然后团友们自行组合漫游威尼斯。这下可好,导游说是“漫游”,最后我们三人迷恋威尼斯的美景成了“慢游”,归队晚了。
威尼斯的风情离不开"水",蜿蜒的运河水巷,流动的温柔清波,有着"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美誉,被誉为“水城”、“运河之城”、“漂浮在水上的艺术与贵气之城”。威尼斯不仅风光奇特,而且还是文化名城,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就独树一帜,乔尔乔涅、提香、丁托列托、委罗内塞等都是画坛著名大师。在意大利歌剧艺术发展史中,威尼斯也占有重要地位,歌德和拜伦都曾对威尼斯城赞扬备至,拿破仑则称其为“举世罕见的奇城”。
威尼斯大运河是威尼斯的主要水道,被誉为威尼斯的水上“香榭丽舍”大道,这条贯穿威尼斯的运河,是这座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游览水城威尼斯,乘坐贡多拉是必须体验且不得不体验的交通工具。坐上这种有些像中国江南一带的乌篷船,穿梭在错落有致的水巷间,感受威尼斯的细腻与温婉。
有水必有船,有水必有桥。威尼斯的桥,同样是出奇的多。这是我们从导游讲解中得到的最初印象,但事实上,S型大运河上只有3座大桥,而且三座大桥之间的距离并不近,这也是我们流连忘返于美景后、急于返回集合点时,才发觉要从大运河对岸过桥时的超远距离。位于威尼斯S型大运河最狭窄河段的里阿尔托桥建于13世纪,原本为一座木桥,后改建成白色大理石拱桥,桥长48米、宽22米,离水面7米高,桥两头用12000根插入水中的木桩支撑,桥身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筑成,桥中央是一个造型优美的亭阁,桥身有不少精美的雕刻,如同一件精致的艺术品,被称为“白色巨象”。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就是以里阿尔托桥为背景创作的,它承载着威尼斯源远流长的商业和海运历史。威尼斯大大小小有400多座桥,但里阿尔托桥是威尼斯的象征,也是游客们的打卡圣地,这座桥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站在桥上既可眺望运河,又可在两侧的商店购物,完全沉浸在威尼斯气氛中。
威尼斯还有一座桥,那就是叹息桥。这座桥建于1603年,也是威尼斯最著名的桥梁之一。叹息桥是一座密封式巴洛克风格的拱桥建筑,桥呈房屋状,上部穹隆覆盖,封闭得很严实,只有向运河一侧有两个小窗,桥下是沉沦的海水,由内向外望只能通过桥上的小窗子。桥的两端连接总督府法院与监狱两处,囚犯们在总督府接受审判被宣判后,重罪犯被带到监狱死牢中,这里是法院向监狱死牢押送死囚的必经之路,叹息桥犹如连接天堂与地狱的通道。传说死囚在行刑前经过此桥时,只能透过小窗看看蓝天,想到家人在桥下的船上等候诀别,一时间百感交集,常在此不由自主地感叹即将结束的人生而透过小窗叹息,因而得名“叹息桥”。其实,叹息桥的名字是19世纪时由英国诗人、“风骚的浪漫主义文学泰斗”拜伦所取,叹息桥就像是中国传说中的“奈何桥”。“人生就像一座桥,我们自彼处来,往那头去,一边走,一边不住叹息,因恨事太多。”这是亦舒笔下所描绘的叹息桥。
到了威尼斯,人群最聚集处,莫过于圣马可广场了。圣马可广场又称威尼斯中心广场,位于威尼斯市中心,紧临威尼斯大运河,是威尼斯所有重要政府机构的所在地,也是威尼斯的地标。圣马可广场的入口处,有两根高大的圆柱,东侧的圆柱上挺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青铜狮,它就是威尼斯的城徽——飞狮,东面的圣马克教堂融合了拜赞廷式与哥特式建筑风格,被人们称为“金色大教堂”,它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是一座收藏丰富艺术品的宝库,是威尼斯人引以为傲的建筑艺术瑰宝,其内部的黄金屋顶与墙壁镶嵌的碎玻璃画,光彩夺目,令人目不暇接。
作为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传统节日的公共活动中心,圣马可广场也被誉为最浪漫的广场,它受到游客、摄影师甚至鸽子们的青睐。传说拿破仑进占威尼斯后,垂涎这里的景色,赞叹圣马可广场是“欧洲最美的客厅”,因此下令把广场旁边的总督府改为行宫,至今人们还把它叫做拿破仑宫。圣马克方场的建筑布局,节奏起伏与和谐统一,体现了意大利建筑的精髓,朱自清以其细腻的观察和精湛的描述,由表及里,由内而外,向我们展示了圣马克教堂及建筑群的壮观与层次感。
站在圣马可广场上,环视一周,那种时空穿越感,即便是在异国他乡,同样有一种沉浸式的震撼。无论是贡多拉的摇晃,还是水波荡漾的节奏,都深深留在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