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鳌海上驾山来,火树银花夜夜开。”这是鳌江近代开埠先驱王理孚1916年写的一首诗《鳌江龙灯》中的开头两句。诗文描写的是民国初年”鳌江划大龙“的盛况。这一年,王理孚辞去宁波鄞县知县官职,回到古鳌头经商创业。
王理孚的经商之路一开始并不顺利,先是用自己的积蓄开办红皮厂和碗窑,后又经营钱庄,但屡遭失败。直到1923年,他的次子王文川秉承父业,立志经商,创办了经营南北货的王广源商行,事业才有了重大转机。1924年,王广源商行代理沪商达兴轮船公司的“光济”轮,开辟了鳌江-瑞安-上海的航线。很快,远洋航班可北抵大连、营口,南达福州、香港等地。从此,鳌江港因航运和贸易快速崛起,成为浙南闽北的重要商埠,号称“中国古鳌头、瓯闽小上海”。
我站在位于塘古南路99号的镇府大院前思绪万千。这里正是鳌江人心目中的“十字街头”,也就是“古鳌头”的本源之地。
1
向东,这里是百年名校鳌江小学的旧址,更是自古以来鳌江民间信仰中心杨府庙的遗址。杨府庙创建于明朝嘉靖三年(1524),是祭拜海神杨府爷的民间信仰场所,迄今已有五百年。为了祈求杨府爷保佑渔民出海平安、风调鱼顺、鱼虾满舱,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民间艺人用“竹编、纸糊”的灯彩艺术创造了“鳌江大龙”这一盛大的民俗项目。“鳌江大龙”头高数米,身长数十米,金光闪闪、气势恢宏,由几百名汉子抬着在大街上巡游,故称“划大龙”。每当元宵节,鳌江上、中、下三埠均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世事无常,丕极泰来。当年的“鳌江划大龙”盛况由于历史的原因嘎然而止,一度潜入历史的深渊。直到新世纪千禧龙年,“鳌江大龙”又在记忆的碎片中涅槃重生,精彩亮相。2009年,参加中国非遗博览会,几位鳌江老人在杭州现场制作了“鳌江大龙”,列为当年度浙江省非遗新发现榜首,授予“东方第一龙”牌匾。2014年,国务院正式批准“鳌江划大龙”列为国家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每年元宵节或农历二月二那天,鳌江都要举行划大龙民俗文化节。不管路线如何变化,都要经过“大龙”的老家镇政府大院。常回家看看,这是古鳌头人一代代乡愁的延续。
1897年,杨府庙的文昌阁里传来了读书声。这一年,陈仲芸卖掉自家良田筹集资金,和开埠先贤王理孚、王惺园三人在文昌阁设立鳌江书院,这就是百年名校鳌江小学的前身。彼时,这里是古鳌头唯一的学堂,几乎所有的鳌江文化人都要来这里求学,然后走向四方。
我很遗憾没有在鳌江小学读过书,又很庆幸在曾经的鳌江小学校园里上班。每当徜徘在这个面积不大的院子里,就会心潮澎湃、浮想联翩。这里来过革命党人陶成章、龚宝铨、陈大齐,播下革命的火种。这里来过教育家刘绍宽、民国中将陈蔚和他的留洋兄弟陈华,开启现代教育的篇章。这里孕育出红色特工陈再华,在白色恐怖中谱写《奋起救国》的激扬音乐。这里汇聚了梅康、项经川、黄藻如、杜贤宏、陈素瑶等革命同志,秘密成立中共鳌江中心支部,点燃鳌江革命的烽火。这里创建了平阳临时中学、平阳青年抗日救亡团、《平报》社,成为浙南革命的前沿阵地。这里走出了金冶、宋廷铭等一批青年进步学生,他们加入新四军,走上抗日前线,在戎马生涯中奋勇杀敌,成为军中将领、国之栋梁。
岁月变迁,鳌江小学旧址已经成为镇政府大院。而位于吉祥路60号的镇政府原址现在是社会治理综合体,仍然是镇政府机关的一部分。杨府庙已经在大院的后门择址再建,与玉佛寺比邻。吉祥路上的原鳌江中学迁到了蓝田新址,腾出的校园由鳌江小学使用。
沿着吉祥路向东,走进鳌江小学的新校园,我百感交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这里读书六年,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的学习。曾记否?鳌中边上还有一口东井。而我在北边的一排平房里读初中,窗外就是电台。多年过去,鳌中的老校舍已经拆除重建,再也没有原来熟悉的模样,现在的校园更加美丽了。在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我有幸参与了鳌江小学陈再华励志教育馆的策展工作,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再现了陈再华烈士的生平事迹和古鳌头的红色历史场景。
再向东,鳌江小学操场的隔壁就是文体中心,在2013年建成投用,原本是一处灯光球场和戒毒所。文体中心是一幢六层综合大楼,一楼是展厅、总工会服务窗口,二楼是老年学校,三楼是总工会用房,四楼是图书馆和报告厅,五楼是文体活动室,六楼是多功能厅。这里是展示鳌江文化的重要窗口,鳌江综合文化站曾获文化部颁发的全国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鳌江图书馆曾获浙江图书馆学会颁发的全省最美图书馆称号,鳌江镇歌《托起辉煌的明朝》曾获全国城市歌曲大奖赛金奖。
再向东,文体中心的隔壁就是水深社区居委会办公楼,原本是水深疗养院,由多幢老人公寓围合而成,中间是一个花园。“水深大嫂”这支社区妇女志愿者队伍曾获评全国妇联颁发的是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可喜的是,与“水深大嫂”相媲美的还有“古鳌大妈”,她们由居委会和基层单位退休的女干部组成,返聘在社会治理综合体工作,从事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其中的张大妈曾获评全国金牌调解员称号。
从十字街口出发,向东的街道原本是较为狭窄的恒春街、东风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之平行、更加宽阔的吉祥路、胜利路成为老城向东通行的主要道路。
2
向南,短短两百米的古鳌南路两侧就是恒春小区和江滨路住宅群。古鳌南路的尽头,是与之垂直相交的瓯南大桥。通过瓯南大桥桥下空间,迎面而来的是一幢西式洋房壬泰商行旧址。
恒春小区是一个旧城改造安置小区,由八幢高楼组成。改造前,这里曾经是拥挤不堪的恒春菜市场和五金交电、百货等原先十大国营公司留下的旧楼房。
恒春菜市场是一个百年老菜场,但在古鳌头人的口中却叫新菜场。这里有一个故事。北伐革命胜利后,民国中将陈蔚告老还乡,在古鳌头创办横海寺,静修佛法。因向寺庙赠送一尊缅甸玉佛,更名为玉佛寺。陈蔚将军在陆军学校担任教官时的学生张发奎后来成了国民党剿共总司令,来到平阳准备攻打刘英率领的红军部队。地下党把消息告诉陈蔚将军后,陈蔚将军从中进行了调停,张发奎感念师恩,取消了攻打计划,并派手下把古鳌头原来的老菜场改造成为新菜场。新菜场的名字就这样流传下来。
在我的印象中,古鳌南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是古鳌头最繁华的街区,这里有酒家、旅馆、百货公司、五金交电公司等等一幢幢新式楼房。人们遇到结婚、乔迁等喜事,都要来这里购买东西。后来到了九十年代,随着一批新市场的诞生,这里才渐渐变得萧条。在古鳌南路与江滨路之间的多层住宅楼,就是在九十年代后期开发建设的。恒春小区则是旧城五期改造后的安置房,属于高层住宅,由古鳌南路、胜利路、恒春路、东塘河围合而成。
古鳌南路这里还有一处童年的记忆,已经有点模糊了。在一片茶馆酒楼之间,有一个八角亭,亭子旁这有一个河湾,停靠着众多船只,是平鳌塘河的内河轮船埠头。岸上则是一辆辆黄包车,类似现在的三轮车,但却非骑行式,而是车夫用脚力直接跑的。在这里乘船,可以直达县城的坡南街。
瓯南大桥是2007年建成通车的,结束了南北两岸往来依靠轮渡的历史。乘轮渡,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到售票口买一根大约十五公分长、一公分宽的竹签,代替船票,在入口丢进竹篓,表示检票。轮渡的船只不是垂直地驶向对岸,而是以斜线的方式前进,借用潮水的力量刚好可以到达对岸码头。轮渡时,人们肩上挑着担,手中提着篮,背上扛着包,有的还推着自行车、手拉车,人和人都贴在一起,熙熙攘攘,非常拥挤。大桥从动议到建成,大约用了二十年时间。龙鳌两镇当时旗鼓相当、互不相让。2003年开工建设前,两地是在江中心的轮船上签订协议。大桥建成后,又为了名称举棋不定,最后取温州南部之义,定名为瓯南大桥。鳌江在这里拐了一个弯,江流实际上是南北走向,所以瓯南大桥是东西走向。瓯南大桥是亚洲最大跨度的开合提升式钢桁开启桥。桥中央那段红色的钢桁,特别引人注目,常常成为龙鳌两地宣传照片中的标志性建筑。以前为了大型轮船通航的需要,每隔一段时间,桥中之桥就要升降一次,两岸的交通就要中断一次,桥两端的汽车就会排起长龙。随着两地交往的密切,钢桁升降实在带来诸多不便,通车两年后就取消了。现在,两岸之间的跨江大桥已有五条,位于鳌江一桥和瓯南大桥之间的鳌江二桥不久以后也要开建了。
站在瓯南大桥的北岸引桥上往南看,就是位于栈前街的壬泰商行旧址。壬泰商行由鳌江商人林仲昭建于1915年,历经百年风雨而不倒,是百年商埠的实物见证。洋房为两层六开间,坐南朝北,正立面用七根青砖方壁柱,中间开有两个罗马式圆形拱券门。背立面又有大小不一的哥特式尖顶拱门、罗马式圆顶拱门交相辉映,天花板四周装饰精美。檐柱设通廊,呈拱券形。两侧山墙均用青砖,清水做法,开天窗,用砖脚线砌出各种纹饰,造型精美。房顶的方形瓦片是洋房最大的特色,上面有浮雕,边缘有隆起的槽互相咬合成龙鳞状,相传从来不漏雨。据说,林仲昭当年从事平阳土特产贸易,1914年在海参与一笔投机生意赚了一大笔钱,回家后就造了这幢洋房,并开办壬泰商行。巧合的是,平阳银泰城于2015年建成开业,与壬泰商行的建成时间刚好相距一百年。在鳌江方言中,壬泰与银泰发音相同,似乎冥冥中印证着轮回。
再向南,就是鳌江国际新城了。这块一点三平方公里的土地,就像上海浦东陆家嘴一样,由车站大道、胜利路与鳌江湾组成的三角洲,用“古鳌头”这个地名正好非常贴切。这块地分东西两侧。东侧属于五板桥社区,西侧属于南门社区。2018年拆迁之前,东侧是农村,西侧是老街。老街中比较有名的要数南门街、栈前街、陡门街了。
南门街以前很热闹,街边是清一色的两层木楼房,楼下开店,楼上住人。店门都是一块块大木板组成,开店时,要先把这些木板卸下来放在边上。这些店铺很多都是百年老店,延续着古代流传下来的柜台、枰锤,做着传统的营生,比如花圈、箍桶、理发、药店、南北货等。南门街歪歪扭扭的,路面是一水的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照人。当年,这里有一所学校叫鳌江二中,是全县最好的初中。我在一中读书,同学们却羡慕自己的小学同学能够到二中读书。八十年代有个青年教师叫叶帮角,在二中教物理,结果考上了研究生,最后成为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教授,成为当代知名的核物理学家,非常励志。
过了南门街,便到了陡门头。这个陡门是内河与鳌江之间的闸门。宋端平三年(1236),县令林宜孙始建,初名江口陡门。清乾隆三十五年(1751),县令何子祥进行重修,更名为五福陡门。
陡门头下面就是陡门街,搬来了很多西湾人在这里居住。西湾人靠海捕鱼为生,而陡门街前面就是码头,可以停靠渔船。西湾人为了孩子上学方便,就迁来这里暂住。
陡门街有一个著名市场,就是浙南水产城,整体呈椭圆形,有三层高,汽车可以从平地沿着椭圆形跑道开到楼顶。1996年建成开业时,农业部领导都过来剪彩,风光无比。这个水产批发市场后来被不靠江不靠海的苍南灵溪抢了风头,变得门庭冷落车马稀,令人扼腕兴叹。
南门老街这一片,除了壬泰商行旧址和浙南水产城以外,其他的老旧建筑物基本都拆除了。在旧城改造之前,原本已经建了滨江大厦、东方明珠苑等几个高楼小区。2020年12月冬至那天,由中国金茂携手当地政府开发的古鳌头片区产城融合综合开发项目正式开工。几个月后,这个新区被命名为鳌江国际新城。
鳌江国际新城的发展定位是打造浙南陆家嘴,即鳌江流域现代服务业金融发展创新区。通过它的规划设计,你会发现,这里有鳌江流域第一高楼239米超高层建筑,还有国际会展中心、鳌江实验室、黄公望公园、滨江公园、爱情主题公园、古鳌头学校、古鳌头幼儿园、美食城、丰茂里城市综合体、总部经济办公楼、文化馆、体育馆、两塘剧院等,还有诸多高端住宅小区。经过三年多热火朝天的建设,许多项目已经竣工投用,这里已然成为鳌江新的城市封面。
3
向西,就是广源路。这条路长不足百米,就横穿江滨路直接抵达江堤了。
广源路就是王广源商号所在地,民国时期古鳌头最强的地段。在这里,王理孚、王文川父子把平阳的土特产运向世界各地,又把世界各地的物资运回平阳。当年的平阳明矾(现属苍南)就是由南港运送至此,再通过“光济”轮通航班,运往外地,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大奖,世界矾都的美名从此闻名世界。
江滨堤外就是码头,曾经是王广源商号码头,是鳌江港开埠的重要出发地。这里也许就停靠过“光济”轮。后来,这里成为南麂码头,人们在这里乘船飘洋过海到中国最美岛屿、碧海仙山、贝藻王国南麂岛。后来,南麂码头外迁到塘外,这里成为渔政、海警码头。对了,这里还曾经是轮渡码头,就是在这里买一根竹签当船票,轮渡到江南的。听老人讲,这里的码头在抗日战争期间都被日本人的炸弹炸沉了,解放后,又建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码头,还有粮食、水产码头。瓯南大桥建成后,进港的轮船少了,许多码头渐渐废弃不用了。江滨堤也修了好几次,先是二十年一遇的标准,后来又是五十年一遇的标准,堤外有堤。江滨堤现在成了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江滨路与吉祥路交叉口的地方是鳌江大厦,这是古鳌头现代最早的高楼大厦,伫立江滨,就像一根直插云宵的枙杆,正鼓满风帆,引领着古鳌头号轮船驶向蔚蓝的大海。
鳌江大厦的边上就是兴隆街,曾经是古鳌头最兴隆的一条商业街,车水马龙、商贾云集、仓库遍地。如今,这里改造成为古鳌头历史文化街区和南麂基金岛客厅。
古鳌头历史文化街区则在民房的基础上进行改建,民国风拼搭玻璃外墙,入驻了酒吧、咖啡、茶座、音乐、美食等休闲场所,游客可以在江滨堤的露台上吹着江风,喝着啤酒,尽情享受夜鳌江带来的轻松惬意。
南麂基金岛客厅在旧仓库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工业风加上时尚潮流,入驻了缤江名都宴会中心,设置了直升机停机坪、游艇码头、跑马场,成为年轻人举办婚庆仪式的网红目的地。
出了基金岛客厅,就是曙光路,马路对面就是老车站。曙光路的南边连接着新河路,北边连接着104国道,是鳌江最早的入城道路。在高速、动车尚未开通的年代,出门旅游或出差,都要到老车站乘长途汽车,曙光路是必经之路。
老车站是平阳县长途汽车运输总公司驻地,是老平阳交通中心的象征。以前去杭州,要乘那种卧铺车,睡一夜到省城。车厢里,自己的头要紧挨着人家的脚,一股臭袜子的味道袭面而来,无处可躲,现在想起来,仍然倒胃口。
五年前,车站迁建到新河北路,靠近104国道的下河村,这里空了出来,现在站内场地改造成为公共停车场,办公楼则改造成为应管消防管理站。
4
向北,有两条路,一条是新河路,一条是塘古路。塘古路应该是老十字街口的四条道路之一,其余三条,向东是恒春街,向南是古鳌路,向西是广源路。
塘古路,又名塘古头,是古鳌头最古老的街道,几百年前还是江边的一条海塘。人们在这里交易刚从江海里打上来的鱼鲜,渐渐形成了集市。江边停满了乌黑的艚船,久而久之就把这个集市叫做乌艚头,后来又慢慢地变成古鳌头。
塘古路的南端是杨府庙,北端则是五显殿,中间则是三元宫,又名一粟亭。在遥远的过去,一粟亭这里就是灯塔。从海上远远望去,微弱的航灯就像一粒粟米,在风上摇曳。远航归来的渔民看见一粟亭的灯光,就意味着平安到家了。
巧合的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平阳著名诗人鲍台曾寓居鳌江,著有《一粟轩诗文集》。其中第一首诗为《饮酒》:“万古此一日,一日此一时。斜阳落未落,恋此芳树枝。清风不可名,吹我葛巾歙。翩翩双蝴蝶,交交两黄鹂。与尔亦何求,相遇忽在兹。此中有深意,陶然醉一卮。”鲍台曾在《募修海神庙序》中提到:“昆岭以南,横江之滨,为古鳌头地。”
三十多年前,我去鳌中读书的路上,都要经过塘古路。这里有电影院、游戏机店、小吃店、台球店、打金店,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到了今天,电影院早已经关门大吉了。游戏机店、台球店好像也已经销声匿迹了。唯有小吃店,还是保留着原来的模样。以前去电影院看电影,都要疯狂地排队,在小小的售票口前买票。有一次,看了电影《画皮》,回家的路上一直胆战心惊,深怕遇见鬼了。与同学约了,瞒着家长和老师,偷偷地去打游戏和台球,也是常事。嬉累了,就去小吃店里享受美食,比如喝杯西米露,吃个三角煎包,或者灯盏糕、油卵泡、油条、鱼丸等等。电影院前有个饼干厂,刚出炉的酥饼最好吃,有点烫,松松脆脆的。
塘古路在老电影院边拐个弯,就到了长乐街。长乐街的南北两侧分别是曹门新村和访贤新村。现在还叫新村,仿佛有些不合时宜了,其实是两片老旧小区。
曹门新村的曹家大院是革命烈士陈再华的故居。1904年,陈再华出生在这里,其父亲就是创办鳌江小学的著名乡绅陈仲芸。1910年,陈再华入鳌江公学(鳌江小学前身)读书。
访贤新村的五显殿,又名访贤阁,东侧是鳌江机关幼儿园,原来是鳌江一小校园。鳌江一小已经搬迁到商业城对面的技校街,原来的平阳技校旧址。五显殿的西侧是全际酒店,原来是部队营房,后来改为派出所,上世纪九十年代进行了拆迁改造,成了现在的模样。我小时候印象中的古鳌头,就到访贤阁为止,过了访贤阁,就是农村了。
全际酒店前面这条路就叫环镇北路,顾名思义,这里就是当初城镇的边界了。出环镇北路,就是新河路了。
新河路以前就是一条河,后填河成路,取名为新河路。广义的新河路很长,从镇政府门口一直延伸到104国道,又从104国道延伸到火车站,又从火车站延伸到务垟,成为鳌江镇目前最长的街道了。
狭义的新河路实际上只有包括十字街头到老车站这一段。后边的路段则用新河南路、新河中路、新河北路区分了。
与新河路交叉的一条老街叫横街。记得小时候过年了买新衣服,妈妈就会带小孩子到横街。横街两旁是低矮的房子,中间是青砖的路面,沿街都是服装商铺,一个紧挨着一个,热闹非凡。旧城改造后,原来的横街已经荡然无存,地名却保留下来了。
服装批零是古鳌头传统的商贸项目。横街拆除后,附近又陆续建起了供销市场、商贸市场、商业城,都是服装专业市场。
位于新河南路的鳌江商业城,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商业综合体,由东南西北四幢五层楼围合而成,中间分隔成四个天井,天井中有假山、绿植、喷泉、鱼池,俨然是一个个精致的小花园。四个角有四条楼梯,而中间有一部电梯一条楼梯。中间的电梯与四幢楼之间均用回廊连接,四通八达。商业城是建在环镇北路以北的,意味着城区开始向外拓展了。在商业城的北门,一条贯穿东西的崭新大道建成通车,取名为兴鳌大道。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成为城镇开发新的边界。兴鳌大道建成后,分为东路、中路、西路三段。后来,又在离兴鳌路一公里左右的地方,与之平行建了一条环城路。计划不如变化。环城路与环镇北路一样,早已名不副实,成为城中央的一条道路了。也许,它们跟北京的一环二环一样,成了城市发展的年轮。
如今,随着万达、银泰等现代化城市综合体的建成开业,鳌江商业城显得有点老态龙钟。商铺的老板因地制宜,做好精确定位,把服装的样式倾向于中老年人,也算是符合了商业城的年龄气质。伴随商业城而生的沿河棚户区依然存在,昔日年轻的店主还在忙碌,掐指一算,三十多年如白驹过隙。
我站在古鳌头的“十字街口”,沿着恒春街向东远望,跨越车站大道,这里是欣欣向荣的滨江商务区,沿着古鳌路向南眺望,穿越瓯南大桥,这里是日新月异的鳌江国际新城,沿着广源路向西仰望,越过滔滔江水,这里是突飞猛进的新生城市龙港,沿着新河路向北探望,穿越车水马龙的中心城区,这里是高铁赋能的西塘未来社区。
一江鳌水,满城繁华。听,在潮起潮落中,古鳌头发出雄浑的潮声,时而高亢,时而低沉,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向四方传递。“莫道江村长寂寞,人声如海月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