搠鱼
偶尔翻开《水浒传》,读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一段话:“林冲举手,肐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拨。” 被这个“搠”字吸引了注意。查了查百度百科——“搠,中国汉字,有 戳、刺、插等意思。”仔细想来,小时候经常玩的一个游戏就叫“搠鱼”,只是当时还小,没注意怎么写,而现在明白过来,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于是,记忆一下子回到了童年……
那天午休,我跟李渊博没睡觉,偷偷跑到操场边的泥地上“搠鱼”。雨后的泥土散发着特殊的芳香。正玩地高兴,突然看见娄老师远远地从学校大门口走来了,于是我俩赶紧跑进教室,然后迅速做熟睡状。但这岂能躲过班主任的法眼?上课前娄老师问我,你们蹲在操场边干啥?我认真地答曰:“搠鱼!”娄老师听罢笑着说:“甚么搠鱼?你俩咋不把鱼拿回家炒炒吃了。”
其实搠鱼并不是扎真的鱼,而是在泥地上画一条长长的两头鱼,两人各占一头。开始时,两人蹲在地上飞着小刀从自己的鱼头前开始扎,如果小刀立着的话可以连续扎,然后一点点朝对方鱼头前进(规定每次前进的距离应小于刀的长度),经过几次前进,先扎到对方鱼头者得胜。当然,那时还有一个类似的游戏叫“分地”。在地上画个日字形,开始时俩人各占一口。剪刀石头布,赢者可以先飞着小刀在自己的“国土”里连搠三下,如果三下都立着,那么就可以在对方的“口”里搠了,如果搠一下小刀还立着,就可以划分对方的土地了。赢者笑逐颜开,输者垂头丧气,仿佛真的赢了或者输了一亩地。
随着方言被普通话替代,“搠”也逐渐被“扎”、“刺”取代了。不知道现在生活在钢筋水泥建筑里的小孩儿还玩不玩这个古老的、充满泥土气息的游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