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蓉的头像

李蓉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3/18
分享

以铜为镜、以古为镜、以人为镜

以铜为镜、以古为镜、以人为镜

“以铜为镜(古代用铜鋳圆片磨制成镜),以古为镜,以人为镜”是中国历史传承下来脍炙人口的名言,那么,这三句名言出自于何人之口呢?

中国历史进入公元643年,唐太宗“贞观十七年”。这年正月,太宗的谏议大夫——魏徵因病逝世,终年64岁,太宗悲痛至极,临朝叹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内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引《隋唐嘉话》卷上。唐宗宋并颁布诏令,号召臣僚们以魏徵为榜样,做到直言无隐。随之太宗赋诗:“劲条逢霜催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复人。引《魏征公谏录》卷五。可见唐太宗对魏徵的哀思非同一般。

唐太宗为什么如此敬重魏徵,并把魏徵作为一面镜子呢?

魏徵是一位政论家,他与唐太宗安天下,对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给以极有益的影响。太宗重视他的才干,是朝中心腹智囊之一,有“良史”之称。

承秦者汉,承隋者唐,唐之得天下,类若如汉。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年仅29岁的李世民(因为死后庙号“太宗”谥曰“文皇帝”,所以史书上通常称‘唐太宗’有时也叫做‘文皇帝’)精力旺盛,奋发有为,力挽狂澜,取得了皇位继承权,面对隋末丧乱复杂的政治局势,需尽快找到一条“天下大治”的途径,能否大治“人兼异论”,唐太宗力排众议采纳魏徵“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也”;“富强而丧败,动之也,贫穷而安宁,静之也;静之则安,动之则乱,人皆知之”的建议。迅速作出了经济上休养生息,抚民以静的治国决策。之后数年,社会安定,五谷丰稔。

魏徵以隋亡于官吏起兵和农民起义为鉴提醒唐太宗,皇帝是“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并借喻舟与水,君与民的依存关系,指出:“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进而使唐太宗把治国和民存紧密联系,提出了“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的历史名言。贞观二年(628年)正月,唐太宗问魏徵:“什么叫做明君?暗君?” 魏徵针对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偏信”,使佞人得志,诬告成风,国家陷入了衰败危亡之境回答太宗:“皆听则明,偏信则暗”;“君明,臣易直,君昏,臣难真”,太宗听后“甚善其言”完全赞同,他认为任何人的才智都是有限的,即使皇帝也不例外,“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刑,未能尽合于理”。

魏徵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躬行俭约,以人为本,太宗欣然接受,指出“凡事皆需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本”《贞观政要》卷八《务农》篇。

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是史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其中一位,他在位二十三年,治国有方,是同他求谏纳谏的政治思想分不开的,其中,魏徵对他犯颜直谏,先后陈谏二百余事,使他“览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机”,汲取历史上封建王朝治乱兴亡的教训,弃旧图新,励精图治;以贤臣为镜,任贤纳谏,对照自己,君臣互动,相得益彰,共成政道 ,才出现了史称中国历史上太平盛世的“贞观之治”。唐太宗一生政绩的取得,如他所言“使我遂至于此,皆魏徵之力也”。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说:“我有一言闻太宗,太宗常以人为镜”。

历史已逝去一千余年,但唐太宗当年留下的经典名言魅力仍然犹存,至今被人们传授发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