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蓉的头像

李蓉

网站用户

其他
202003/18
分享

回忆“清明节‘

回忆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脍炙人口的杜牧诗句,流传千古,至今仍然是句保鲜诗语,每年的清明节前后,人们都会脱口而出;老天爷眷顾人们的心理,“清明节”这一天不是阴天,就是小雨,总是冷冷清清,凄凄凉凉,诗人杜牧的《清明》也是应景而发,所以才能千年传诵,可见实情实景的诗文就是经典。

现今,人们传承古人遗留下来的精神文化,每年“清明节”都要放假,带上鲜花,提上高档点心,纷纷开着自家车回家扫墓,祭奠逝去的故人,路上不是行人欲断魂,而是汽车飞速行,所以时不时有交通堵塞,交通事故,相比之下,过去行人欲断魂是安全无恙的。

中国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不过“清明节”,那时的中国是“破四旧,立四新”的年代,其中破除封建迷信活动就是一破,所以“清明节”祭奠活动不进行,可是乡间老人们却从未截断过“清明节”上坟的活动。

在我的记忆中,北方农村“清明节”时天气仍然寒凉,荒原一片,风萧萧,雨兮兮,树枝树干光秃秃,虽然已到春季,可人们的双手仍然瑟缩在棉衣棉裤兜里,田野里偶尔能听到几只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到太阳落山时也就鸦雀无声了,春天对北方不友好,不像南方时节的清明,春草青青万顷田,花落草齐生,尽管北方的春阳来的迟,到的晚,可“清明节”同南方是一天过。

我是雁门关以北的地道北方人,在家乡过了十几个“清明节”,时至今日的清明时节,已过了四十多年了。记忆中“清明节”前的一周时间,是老人们开始准备上坟东西的时间,其中耗时费工的不能没有的是印刷冥币,那时没有电子版的模型,市场上也没有卖冥币的,都是自己家印制,用上辈人传下来木板模型,涂上烧炭的黑灰和水调成糊状,扣在市场上购买来的专门印制冥币的麻纸,(是用天然种植的麻做成的粗劣纸张,易燃却燃烧的慢,适用于野外燃烧);模型上的图案大致是人们传说中的阴间大人物,经年久远,模糊不清,一条胡同就那么一两个,人们轮流借印,纸张大小似同现在的A4纸,一张张泛黄的纸上印出模糊不清的黑色图文,然后叠成一踏踏,叫钱垛,专供上坟烧纸用,让死去的人在阴间花,烧的愈多,以示愈孝顺,其实是活着人的一种心理安慰;写到这里,我感到可笑的是,有些人在亲人在世时不给钱花,死后却多烧冥币,以此为孝,其实是为了装门面,做样子给外人看,另外也有一种不受报应的心理阴影在作崇;除了准备冥币,另外就是蒸白面馍馍作为供品,小孩子很期盼这一天,因为上完坟的馍馍可以偷吃几口,解解馋,不知什么原因,从坟地里拿回家的馍馍总是酸酸的,现在知道了,因为不是当天蒸的白面膜,都是前几天蒸,等上完坟后馍的碱就飞了,馍就酸了,就是酸也是白面膜,能偷吃几口也算幸运。

现在回忆起来四十多年前“清明节”上坟的情景,心里仍然是酸酸的,淋着小雨,顶着北风,面对逝去亲人的墓堆,烧几张纸,磕几个头,任凭多少眼泪流在冰凉的脸庞上,也唤不醒墓堆里沉睡的亲人,昨日的人,今天的梦,阴阳相隔,逝人不知活人 思。

        今年的”清明节“更让人忧伤的是,那些为疫情献出年轻生命的医护人员,愿人们记住他们,我要在”清明节“为他们献上青翠艳丽的鲜花,让他们的青春永驻在人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