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考田河,宛若长龙蜿蜒而下,因这条河而得名的黄梅县大河镇,以前是黄梅、广济(今武穴)一带有名的集镇——“大河铺”。那时候,古老的唯一的一条街道,就依河而建。依稀还记得,刚记事时,家家户户那高高的柜台,一块块木板拼成的门板,还有奶奶的小脚、吱呀作响的木楼……
生长于考田河边的我,和每一位大河人一样,深深地爱着这条河。年幼时,常会傻傻地托着腮胡思乱想,想过河里的水怎么天天日夜不停也流不干呢,这么多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长大后,总喜欢顺着河逆流而上,找寻源头。沿着那条林荫道一直往上,拐两个弯,眼前豁然出现一幅巨大的水墨画——水库,青山,以及缭绕的云雾和水中山的倩影。画的另一侧,一座高高的军塔巍然屹立在另一座山头,它背靠青山,面临绿水,一颗耀眼的红五星诉说着不平凡的故事。这里,曾经飘扬过一面不寻常的军旗,苍山大地记录了中国革命、黄梅人民英勇抗战的历史……
时光倒流回1930年夏天,革命之火已燃烧到鄂东黄梅县。在鄂东特委的指导下,新编的红八军第四、第五纵队正活跃在黄梅一带。为了进一步扩大队伍,中央决定,由蔡申熙到鄂东特委任红十五军军长,负责组建红十五军,指挥鄂东地区的武装斗争。
1930年8月,黄梅已入盛夏。与大河镇相邻的苦竹乡小溪山,柳新屋村的祠堂内外,分外热闹,这里正在召开“黄梅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一时间,柳新屋村成了全县瞩目的革命领导中心,号称“黄梅的小莫斯科”。
1930年10月5日,时年24岁的蔡申熙出现在鄂东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这是一位就读过黄埔军校,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的年轻军事将领,出身为贫苦农民家庭的湖南人。这一次,他正是作为红十五军的代表参加本次的重要会议。会议刚结束,蔡申熙与鄂东特委的同志们一起,又马不停蹄地召开红十五军成立前的筹备会。柳新屋村的祠堂,聆听了他们一轮又一轮热烈的讨论,见证着这支英雄队伍从无到有的诞生。
转眼就到了一个重要日子的到来——1930年10月16日。对于大河镇考田水库边的这个宁静的小山村——吴祥村来说,这一天极不平凡。为了这个特殊的日子,吴祥村的男女老幼已经准备了多日,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家里只要能吃的,全搜罗出来;能让咱革命军队用上的,就是咱的光荣!大家早早就说好,等到这一天,撸起袖子,热血沸腾,成为咱队伍的一员!这一天,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的成立,定格了吴祥村载入史册永远的光辉!
多年后的现在,每年的清明节,给纪念碑的烈士扫墓已经成了吴祥村民必做的事情。英名碑上密密麻麻的姓名中,就有许多是他们的先人、村民。翻开历史资料,仅有记载的吴姓烈士,黄梅县有149人,其中大河镇就有100人!
成立大会的第二天,在军长蔡申熙的指挥下,红十五军就开始了艰苦的战斗历程。首战告捷,坚定了军心,鼓舞了斗志,打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的气势!
从此,红十五军屡立战功,成了一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英雄部队!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无情的。指挥了多场胜仗的蔡申熙,英勇机智,身先士卒,在1931年的一次战斗中负伤,因伤势严重,医疗条件艰苦,导致了右臂残疾。当伤势基本好转,他向组织提出了工作的要求:“我虽然手不能拿枪,但我脚还能走,口还能讲。”面对同志的一腔革命热情,组织调任了他到新的岗位。军政学校校长一职,他为革命培养了优秀的指挥人才。
短短的一年后,蒋介石又一次发动了疯狂的反革命“围剿”。严峻的革命形势下,部队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蔡申熙又一次走上了战场,指挥一场场激烈的战斗!
时间又定格在了另一个难忘的一天——1932年10月10日。率领红25军与敌人激战的蔡申熙,命主力向新阵地转移,自己率领小分队阻击敌人。警卫员几次要求他退下火线,他坚定地说:“队伍还没全部撤到安全地带,我不能走!”而此时,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腹部。他咬紧牙,坚持继续指挥战斗,直至昏倒在地。苏醒过来的蔡申熙,虚弱地躺在担架上,用微弱的声音继续着他的指挥。战斗终于结束了,他用深情的目光望着站在身边眼含热泪的战友,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结束了不满27岁的生命……
硝烟已然散尽,考田河的水静静流淌,仿佛唱着一首岁月静好的歌。站在犀牛山顶,眺望着如画的考田水库,我仿佛看到了无数个像蔡申熙这样的烈士,迎着炮火向前、倒下,长眠于祖国的大地。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哪有今天的岁月静好?
红十五军,这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英雄的军队,那面军旗,永远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