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北的头像

刘北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鲁迅文学院学员

散文
202210/13
分享

小城的运河味儿

                       

 

临清是一座运河边的小城。季羡林先生说:“我的家乡是鲁西北的临清,同从文先生的家乡湘西的边城,迥异同趣。他的家乡有沅水,我的家乡有大运河。”  

我到过边城,除沈从文先生故居之外,其他都是走马观花,仅有的点滴印记已如“沅水桃花色”。

临清是我的第二家乡,距儿时生活过的茌平百余里,与鲁西平原一个普通的乡村自然迥异。初进县城,高高的楼房、宽阔的街道、各式的车辆、琳琅的门店缭乱着眼睛,张满我的想象。

在这座不寻常的小城里生活,朝夕相随的莫过于吃了。一日三餐,零食筵席,几十年没有吃得腻歪。

一帧活着的《清明上河图》”来形容临清的话,一点儿也不为过。百余条街巷中,就有果子巷、香巷、糖坊胡同、盐店胡同、烧酒胡同之类的十余条。一条街上,十几家雷同的小吃,名号不一,味道有别。单就老街巷里的炸油条,就有寇家豆浆、徐家豆沫、邱家糖盖儿、张家果子之说。还有的把炸油条说成炸马堂,让明朝税监马堂历经数百年油炸,排着长队的食客心知肚明。

清晨的阳光,照亮路边三轮车上白嫩的水豆腐。扎着围裙的师傅割出一条,摆在尺余长的木板上,数刀切成一寸左右的小块儿。人们探着身子一块块吸溜进嘴里,听着京剧唱腔一样的吆喝,会咂摸出不同的甜嫩,给每天的日出添了一些暖意。

到了夜晚,夜摊儿成了小城的眼睛。咕嘟嘟冒着香味儿的热羊肚,清香扑鼻的羊汤,热腾腾的砂锅,流油的火烧夹肉,石榴状挂霜儿的小笼烧麦,外焦里嫩的武德奎肉饼,咸香十足的大寺煎包,都是运河岸边的金字招牌。人们扎堆儿在一起,推杯换盏觥筹交错,谈天说地,人来人往,好不热闹。看似稀松平常的小吃店,大多是明清时的老字号,名号响当当,年代足够远。说起宝盛居的武德奎肉饼,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谈起吃,临清人个个成了美食家,眉飞色舞,津津乐道。年龄大一些的人,肚子里像藏着一座厨房,许多诱人的肴会不经意从嘴巴里出来。年轻人也爱如数家珍,掰着手指张罗出一桌盛宴,把清真八大碗、八宝布袋鸡、锅烧鸡子、谢家熏鸽、尹阁“下凡肉”、扣碗说得垂涎三尺。 “这就是运河味儿”,专家们如此说。

说起临清的运河味儿,总是绕不开运河水的。大运河穿城而过,走进家家户户最多的当属运河水,运河水成为当仁不让的临清味道。济美的酱油醋,进京腐乳,甜酱,自然是厨房不可缺少的。临清汤最是闻名遐迩的,有百样百味之说,初淡而渐浓,乍薄而转厚,余味无穷。还有“无汤不成席”“来临清不喝汤,等于白来一趟”“临清汤,喝一口,不想走”的说道。当然,临清汤是离不开运河水的,就算是白亮亮的绿豆芽,也是少不得运河水。

运河水自隋朝流淌至今,滋润着两岸的土地、树木、庄稼、村庄和城市,也滋润着一条条街巷、一座座庭院、一个个渐渐远去的乳名。 会通河开通后,临清由一个普通的小城渐渐发展起来,很快发展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商业城市。运河带来了五方杂处的百姓,客居的徽商、晋商、粤商和驻守官员,四海风俗在这里融合、积淀,让一个已冀鲁家常菜为主的地方转变为闽粤、淮扬、天津风味菜系融合的城市,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氛围。 

明代大学士李东阳在诗中写到,“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据县志记载,万历年间的临清有布店七十三家,绸缎店三十二家,杂货店六十五家,纸店二十四家,典当铺一百多家,粮店一百多家,瓷器店数十家,客栈数百家。玉山楼、永乐园、中和园、常乐园、天津馆、六聚成、恩兴成、独占楼等酒楼,雨后春笋般抢眼起来,推出捶鸡面、炸羊尾扒口条、炸溜凤凰果玻璃鸡丝冰糖肘子、红烧鱼招牌菜,用料讲究、制作精致,挂上“玉带扬帆”“卫浒烟柳”“仓禀连城”“花开富贵”“鸿运当头”的美名。于是,每条街巷生出各不相同的味道,一些趣闻轶事在街头巷尾沸沸扬扬。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税官马堂安排的宴席上傻了眼,张自忠将军在武训学堂举行宴席时指名吃窦家包,修建先锋桥的苏联专家吃完窦家包手舞足蹈,临清人在京城开了一家爆肚冯,“下摆渡口的焖饼——利利亮亮”之类的民间歇后语也流传开来。当然,最有说服力的是《金瓶梅》里关于“温面”的描写:“画童儿用办盒拿上四个小菜儿,又是三碟儿蒜汁,二大碗猪肉卤……然后拿上三碗面来

如今,听似平常的运河什香面,却因缘起《金瓶梅》里“温面”的由头、乾隆下江南时御膳的坊传和制作的考究,在餐桌上风生水起。十种菜样,八种调料,两种卤子、八种调料,四丝四丁,号称十八菜码,算得上群英荟萃,听着就非同一般;绿绿的韭菜青青的豆角紫色丝,白嫩的绿豆芽黄绿的蒜台,金黄的鸡蛋花儿,简直是五色交织,看得有些眼花缭;酱红色的肉卤红黄相间的西红柿鸡蛋卤,扑鼻的香味儿简直可以催人垂涎;酱瓜末,咸胡萝卜末,咸疙瘩末,韭菜花末,仅凭细致的刀工就让人赞不绝口了。鲜咸香辣酸五味交融,色香味形器完美结合,蔬菜、小菜、调味料完全依个人口味,即便不爱吃面的人,也会大快朵颐,不会错过一场与什香面的邂逅。

小城里还流传着“穷人吃肉,富人喝汤”的谚语。以“运河风情宴”闻名的“三点水席四个六寸盘凉菜四个九寸盘热菜和四个汤组成。视客人尊贵程度决定的数量,八个汤是不多见的。据老一辈厨师介绍,“临清汤”的制作工艺相当讲究。在过去的市肆饭庄里,大厨开始一天的工作,第一件事就是制汤。制汤的原料十分广泛,珍品类中的三菇六耳、燕窝、猴头、蛤土蟆油;海味水发货中的海参、鱿鱼、蹄筋、干贝;还有鸡、鸭、鱼、肉、猪豚骨,无味不可调汤。通过吊汤的技艺和火候的把握,制出的汤有奶汤和清汤两种,其中尤以清汤娇贵,被视为“心肝宝贝”。若跟大厨熟识,求他给你做个菜没问题,但要讨他一碗汤喝可就难了。在没有味精、鸡精的年代,菜肴出好味,全指望聚敛精华、含而不露的汤。中央电视台《话说运河》对临清的饮食文化,特别是临清汤作了热情的宣传介绍。著名主持人陈铎与人们在一起品尝临清汤的镜头,令观众垂涎欲滴。

这就是一座运河小城的烟火,风土人情,诗情画意。

大运河是一种文化符号,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个巨大的生活磁场。因运河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是深厚而明显的文化底蕴。运河美食不仅传承了运河的历史,而且还融合了运河的文化,像大运河水一样的经久不衰,真实而生动地存续于生活场景和基本生活情态中,在日常生活的劳作、交往、消费、娱乐、礼仪等层面得到传承。

流淌了2000余年的大运河水,会是源远流长,会依然闪耀着这座运河小城的光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