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畅的头像

刘畅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107/11
分享

寻根千年,探秘万里 ——陆悦文史散文一览

刘畅

 

自2019年8月,在云南昆明结识山之子(陆悦)兄以来,互动频繁,交情日深。先后拜读过他数十篇散文,并对其中20多篇做了点评或评论。而文史散文为他最为擅长,最为得意,我也最为钟爱,在此特将对17篇此类作品的简析集中汇编。

图片

左起陆悦(山之子)、刘畅、李景、龙怡珍、杨雯兰、陈超、安雷生、李福云(超然)、陈金星(陈笔)、黄海霞、孟丽华、宫文英(萝卜缨),2019年8月10日于云南昆明晋宁郑和公园

初期给他的点评相对简约一些,没有展开细谈,往往仅三言两语。

如:2019年11月点评他的《悠悠鉴水》——陆悦老师堪称学者型作家。这是我看了他多篇作品后,脑子里一再冒出的字眼。每一篇虽内容各有不同,但风格一脉相承。看得出,他有丰富的文史知识,有深厚的艺术修养。也看得出他有拳拳赤子心,有浓浓爱乡情。他的作品既接地气,又大气。让读者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被他感染,与他产生共鸣。从而使作品具有了传播和留存价值,也使写作也成了功德无量的有意义的事。12月点评他的《巍巍云开》——赏读陆悦《巍巍云开》,如登高山,极目远眺,感受其厚重高远,苍茫辽阔。真是好一个巍巍云开,好一个大美云开。去年3月点评他的《回望鼓楼》——拜读《回望鼓楼》,增长文史知识。陆悦老师擅长写有关乡土风情和古文化遗迹的散文,可谓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挥洒自如,游刃有余。令人望洋兴叹,望尘莫及。

自2020年5月,点评他的几个系列作品起,说的就相对多了些。


一、故土古文化系列:

图片

去年5月点评《一棵树衍生的艺术奇观》——有幸看到山之子(陆悦)兄的《一棵树衍生的艺术奇观》,据悉,此系其故土古文化三题之二。第一篇《穿越千年的歌声》已见报,第三篇拟写高州版画。我看后誉之曰:一篇两篇连三篇,山之子上到山之巅。

此系列之二,延续作者一贯的学者精神,严谨学风。除查阅资料,还实地调研。本文开门见山:粤西有一个古郡高州,高州有一棵无双古树——高州缅茄树。接下来细数了这棵有400多年树龄,属于热带、亚热带苏木科的稀有乔木的前世今生。叙述了它又称“含冤树”的凄惨故事:明代太仆寺少卿李邦真,自滇带回高州两颗缅茄核籽。试种一颗久不发芽,一颗给儿子做饰物。后丢失诬侍婢所偷,严刑拷打致死。三年后,在其子床下砖缝长出缅茄幼苗,仿佛为弱女伸冤。几百年来,此棵参天大树年复一年开花结果。

文章还叙述了自明代开始,高州一些民间艺人将缅茄树核籽的上半截蜡蒂和下半截核仁雕刻成工艺品。一棵树衍生了一个艺术奇观——缅雕,成为高州一绝。连作者年轻时也跃跃欲试,拜师学艺。虽半途而废,但钟情一生。

去年6月点评《镌刻在木板上的千年时光》——一个月前,读到了山之子(陆悦)好友的故土古文化三题之二。等了一个月,终于等来他的三题之三,至此,三部曲完美收官。前两题写的是高州山歌和高州缅雕,这一题写的是高州版画。

作者年轻时,对国画和油画钟爱有加,对版画则不太看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对其认识的加深,终于悟出真谛:任何事物历经千年风雨而愈加闪亮,必有其过人和独到之处,只要用心读懂,就能震聋发聩,感受到它的非凡魅力。

促使作者钟情版画,源于数年前他在高州博物馆看到的,抗战时期莫仑创作的,反映母亲坚决支持儿子上前线抗日的版画《老妇》,令人震撼和感动。而版画在高州这个“版画之乡”已有悠久历史,作者历数自唐朝以来,从木刻版画上反映的千年风云变幻。新中国成立后,高州版画则进入全盛时期。之所以千年不竭,作者找出了答案:除了贴近时代、贴近本土、贴近生活,就是刀耕不辍,兼收并蓄。

实际上,无论是传承广泛的中华文明,还是宣传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各自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热心人士。陆悦老师无疑在推介其家乡粤西高州,这一千年古郡方面不遗余力,功德无量。他的一篇篇具有史料价值的此类大作,不仅得到广东媒体人的青睐,频频上刊,也使得有缘阅读的读者获益匪浅。


二、故土风物系列:

图片

去年6月点评《储良龙眼母树传奇》——前不久,陆悦兄刚完成了故土古文化系列三题的写作。即:高州久负盛名的山歌、缅雕、版画。现在他又开启了故土风物系列,据悉也有三题。即:高州最具特色的龙眼、香蕉、荔枝,此篇为《储良龙眼母树传奇》。开篇便吊起读者胃口:说起“果中神品”龙眼,首先必选高州,是因为云开山脉的特殊气候和土壤。并说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高州就有种植龙眼的史料记载。至唐朝,高州龙眼更成为朝廷贡品。时至今日,又形成了以储良为主的龙眼产业格局。

接着,作者又给读者叙述了一个储良龙眼母树的传奇故事:解放前,当地一个大户人家在山上寻获一棵野生龙眼树,通过嫁接,长出四棵幼苗。移植后,其中一棵顽强存活,长成擎天大树和一代果王。近40年来,经农科人员不断嫁接,栽培,推广,目前,储良龙眼已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品质最优,效益最好的龙眼第一品牌。

陆悦不愧是家乡人民的好儿子,是家乡文化使者和义务宣传员。所谓酒香也得会吆喝,通过他充满自豪的讲述,我们对粤西高州这块古高凉大地,也心驰神往。

去年7月点评《高凉蕉香》——今天终于读到了期待中的陆悦兄新作《高凉蕉香》,很是过瘾。之所以称期待中,是因我之前已知这是列入其创作计划的新三部曲之一。三篇分别记述的是故土风物系列,包括高州龙眼、香蕉、荔枝。之所以又称新三部曲,是因他之前已完成了另一个三部曲。那三篇分别记述了故土古文化系列,包括高州山歌、缅雕、版画。古文化系列使我们得到了艺术的享受;风物系列展示了地方特产,使我们隔着荧屏,仿佛也闻到了阵阵果香。

作者故乡粤西高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山之子带着赤子情和自豪感写了这篇《高凉蕉香》,印证了一句话:心中有爱,眼中有美。香蕉到处都有,缘何这边独好?正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一方风物。云山悠悠,鉴水依依,这是一方风水宝地,得天独厚,史上就有“蕉荔之圩”之称。建国初期,此地种蕉能手曾进京受到周总理接见,高州香蕉也曾成为国宴佳果。

本文介绍了它的高光时刻,还介绍了它的栽培历史、种植规模、各式品种、技艺传承、对外交流。文章的结尾,一片片墨绿色的香蕉世界呈现在读者眼前,令人神清气爽。陆悦的文章让我们收获满满,同时也对这样一位家乡文化使者肃然起敬。

7月又点评《探访“桂味王”》——陆悦兄的故土风物三题,此前我拜读并点评了两篇。即写龙眼的《储良龙眼母树传奇》,及写香蕉的《高凉蕉香》。现在终于等来了其收官之作,三题之三,写荔枝的《探访“桂味王”》。在这里,陆悦像导游,也如导购,带我们走进了荔枝的世界。开篇一句,“天下荔枝为岭南,岭南荔枝数高州。”充满了对家乡的自豪感。

寻根溯源是陆悦作品的特色之一,早在唐代,千年古郡高州,就有“大唐荔乡”之称。现如今,该市大井镇8000多亩桂味荔林,均是该镇13棵800多岁高龄的桂味母树的“亲生儿子”。可谓泽被岭南,让世世代代享用不尽,关键还成了当地果农致富的“摇钱树”。

我们都知道杜牧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原来写的就是高力士回家乡高州,采摘荔枝送给杨贵妃的故事。最令古高凉后世子孙,包括山之子陆悦引以为傲的是:此地出了个冼夫人。从南朝梁陈至唐代早期,岭南百越地区都是冼夫人的家天下。高州自然沾光,影响后来还远播东南亚,而高力士正是冼夫人第六代曾孙。

从陆老师的文章中,我们总能学到许多历史知识。当然,他也注重对如今当地果农的采访,从而获得第一手鲜活素材,对其品质、特色、技艺、理念等有了进一步了解。读陆悦风物系列,我们领悟了什么是一方水土一方风物。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是上苍对高州的眷顾,也是冼夫人对其子孙的护佑。冼太庙的香火世代旺盛,即是后人的感恩。


三、关于地貌释疑:

图片

去年8月点评《亲近丹霞山》——喜读陆悦兄新作《亲近丹霞山》,又有了新收获。这一篇主要记述了位于粤湘赣三省交界的韶关仁化丹霞山,令人叹为观止的地理风貌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人文遗迹。

作者年轻时曾是一名地质工作者,多年来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善观察、爱思考、勤钻研。加之对祖国、对家乡山川风物深深的爱恋,为读者提供了一篇篇有资料价值,有科普意义的精品力作。

如提到地球有两种景观地貌:一是由石灰岩组成的喀斯特地貌;二是由红色砂砾岩组成的丹霞地貌。而丹霞山则是地球上同类地貌中,面积最大、发育最健全、形态最丰富的典型代表。不禁使读者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

至于对其地貌形成的远古溯源,科学探秘,则令人信服;对各类景观生动形象的翔实描述,又让人如身临其境,受到震撼;而遥远的传说和神奇的想象,更增添了其神秘感。总之,《亲近丹霞山》如教科书一般,为读者上了一课,收获满满,回味悠长……

今年4月点评《张掖七彩丹霞》——关于丹霞地貌,去年8月,他曾写过《亲近丹霞山》一文,我当时曾作过点评。现在,我又有幸读到他的《张掖七彩丹霞》。这一篇从2002年郑复新的摄影作品说起,他的这些摄影佳作,随着本省报纸设专栏相继推介,又吸引了几部有影响的影视作品以此作为外景地,从而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这就是后来被正式命名的“张掖七彩丹霞”。2020年更晋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昔日大漠孤烟,如今成了旅游热点。我此前已从陆悦《亲近丹霞山》一文了解到:2004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的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正是因红色砂砾岩“色如渥丹,灿若明霞”。

壮美的地貌,需要华丽的语言来描述。我未看过郑复新的探秘照片,但通过陆悦这篇激情文字,感受到了它摄人心魄的美。陆悦作为曾经的地质工作者,虽早已改行,但年轻时的经历影响了他的一生,始终心存地质情结。他有一双探究自然奥秘的眼睛,无论走到哪,不光看热闹,还要看门道;不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他有丰富的文史知识,深厚的文学功力;他口吐莲花,妙笔生花;他用如诗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如画的张掖七彩丹霞,并介绍了它的成因:“祁连山的岩石由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长期处于干旱环境中,经过风化和侵蚀,特别是在紫外线照射下,不同岩质就会呈现不同色差,甚至不同季节色彩也有深浅,如铁质岩现红色,锰质岩现黑色,泥质岩现灰色,磷质岩现灰蓝色,火山岩现橙黄色,砾质岩现青色。”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早就对张掖七彩丹霞心驰神往的陆悦兄,终于在“知天命到耳顺之年”,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恋人”。令人羡慕,眼馋不已。其实,对陆悦而言,只要有机会,探秘一直在路上。从甘肃归来,稍事休整,便又向新疆行。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960万平方公里,到处有宝藏。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生态文明思想,也成为广泛共识。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大家都应遵循的准则。无论是自然和人文物质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爱护自然,人人有责;保护生态,从我做起。山之子有地质情结,更有赤子情怀。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下了一篇篇优美的篇章。

去年10月点评《鬼门关》——初见陆悦兄新作《鬼门关》标题,不禁头皮发麻,但好奇心驱使我打开细看。我们也都知道,所谓鬼门关,指阴阳交界处,其实是古代神话传说。不过陆悦在这里说的却是一个现实版的鬼门关。介于广西北流,郁林两县间,双峰对峙,中成关门。 

接下来他介绍道:之所以古时叫鬼门关,是因为这里刚好地处六万大山与大容山交接处,犹如两重天界线。自此往南,因受热带、亚热带潮湿气候影响,常滋生“瘴气”,北方被贬官员南行者常常不适应,易患“瘴疠”而亡,令人望关生畏。

一直喜欢读陆悦兄的文史类作品,大开眼界,大长知识,获益匪浅。他善于寻根溯源,旁征博引,博闻强记;也追求实地探访,掌握第一手材料;更善于观察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另外,他不单单是一种“考古式”探秘,而常常融入古今,寻找其发展脉络,从中可看出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所以昔日的鬼门关,早已不再是鬼门关。

 

四、关于玉石研究:

图片

去年9月点评《高凉玉韵》——有幸读到陆悦兄新作《高凉玉韵》,被深深感染了。从字里行间可以深切感受到山之子(陆悦)浓浓的家乡情,及对家乡历史风物深深地爱恋和自豪。陆悦的故乡为广东高州,此前曾读过他的故土风物系列,主要写的是龙眼、香蕉、荔枝等水果植物,此次则隆重推介故土玉石。作为读者,真是长了见识,获益匪浅。

首先是介绍了地大物博的中国产玉的地方其实不多,其中最著名的为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辽宁岫岩玉、陕西蓝田玉,合称中国四大名玉。而数年前的一场豪雨过后,高州大坡街道骤然出现的五彩石,则使高凉彩玉横空出世。由此溯源至千年,宋朝元年,广西转运使朱希颜就曾将两块高凉彩玉赠予当朝丞相洪迈。

接下来介绍道:玉石的生成可以用亿年作为计算单位。高温岩浆从地下喷涌到地面,冷却成石,其中某些元素经结晶而成玉石。玉石是不可再生资源,稀有且名贵。对玉的尊、爱、佩、赏、玩已成传统习俗。而一方水土养一方玉,高粱彩玉因色彩斑斓,成了别具一格的玉石新品种。

在高州城的高凉彩玉展馆,难掩内心激动的陆悦,领略了它穿越岩层、古今和心灵的飒爽英姿。他所介绍的一件件精美的玉雕作品,也让读者既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惊羡艺人们的匠心独运。在这里,陆悦既看了热闹,也看了门道。作为曾经的地质工作者,他用专业的眼光,并参阅了专业资料,完成的这篇《高凉玉韵》,既具有好看的可读性,也具有珍贵的文史价值。

今年3月点评《玉之魂》——阳春三月,在桃花盛开的季节,当年轻人大走桃花运时,我也很走运。因为我幸运地读到了年轻时从事过地质勘探的山之子(陆悦)老师的《玉之魂》,上了一堂玉之课,也算走了一回玉之运吧。

人们把妙龄女郎比作如花似玉,可见玉与花一样,被人们赋予美好的寓意。但同时,它还被赋予高贵的寓意。正所谓“玉入其国则为国之重器,玉入其家则为传世之宝。”中华玉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研究玉是门大学问,要写好关于玉的这篇大文章,是有难度、也是有价值的。

作者在文中介绍了尊玉的时间之久,产玉的国家之多。而中国更是伴随着玉石的发现,逐步形成了玉文化,并附着了玉之魂。作者除研究过有关玉的古籍史料,还到访过殷墟,在被“一片甲骨惊天下”震撼之余,也领略了3300多年前博大精深的玉文化。在文中,他列举了大量玉器,在玉的精雕细琢上,产生了无数能工巧匠。玉经过礼学家的诠释美化,成了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而佩玉的制度规格,也成了不同身份的象征。

玉还被匹配了人的“仁、义、礼、勇、洁”特性,成了有思想的生灵。甚至与玉字组合的几百个汉字和大量词语、成语,也都与美好和珍贵有关。同时,作者还精心搜集了历代与玉有关的多首诗词呈现,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说完了与玉有关的字词、成语和诗文,作者意犹未尽,还翻出了《红楼梦》进一步演绎。从书中众多以玉作偏旁的人名,到大量与玉有关的诗文,一本石头记也如玉之宝典。由此也可看出陆悦老师涉猎之广、研究之透、爱玉之深,也近乎玉痴。最后,陆悦说:如今玉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玉文化也在传承和光大。当我读完此文,也直呼过瘾,回味无穷。并为我们渊源流长、博大精深的玉文化,感到自豪和骄傲。


五、重庆之行系列:

图片

2020年10月下旬,全国第二届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颁奖及采风活动在重庆举行。作为协办方之一南国文学社评委之一的陆悦老师,应邀参加了这次活动。在此后的两三个月里,他先后创作了七篇采风散文。即:《初识白帝城》《喧闹磁器口》《船过神农溪》《夜谒屈原祠》《向往长寿古镇》《凝望朝天门》《难忘重庆火锅》,并先后发表于《湛江日报》。可谓收获满满,不虚此行。我也先后对其中四篇作了点评:

点评《初识白帝城》——陆悦老师的新作《初识白帝城》,既刻画了其所处长江三峡的自然风光,也描绘了以白帝庙为地标的白帝城的人文景观。并穿越时空,再现了两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群雄逐鹿的历史场景。刀光剑影,若现眼前;杀声阵阵,如临耳畔。此文既写了白帝城的“武”,也写了白帝城的“文”。历数李白、杜甫、刘禹锡等历代诗人游白帝城后留下的传世名篇。

作为读者是幸运的,足不出户,也仿佛游了一回白帝城,过了一次时光隧道。同时心里也痒痒的,恨不能也实地探访,由此对陆兄很是羡慕。他此次是由出席全国第二届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颁奖典礼暨南国文学社成立两周年座谈会之际,赴山城重庆,并于随后游览了一些名胜古迹及著名景点,收获颇丰。并通过他的生花妙笔,也让读者受益匪浅。

读万卷书,还应行万里路。此次颁奖的,也就是山水文学大赛获奖作品。从书籍中,可以得到知识积累,获取艺术修养;而从山水中,则可激发创作灵感;从生活中,可挖掘创作源泉。陆悦的此篇,包括之前的数篇文史佳作,实际上都诠释了上述道理,也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点评《夜谒屈原祠》——知道屈原名字的很多很多,了解其事迹及诗歌的相对就少了,而到访过屈原故里的就更少了。陆悦老师是幸运的,十月底,他到重庆参加全国第二届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颁奖典礼之后,与友人游览了长江三峡。同时,到湖北秭归,参观了屈原故里。 

这次重庆行,陆兄收获太丰了,当在湛江日报相继刊发了《初识白帝城》《喧闹磁器口》《船过神农溪》之后,因他计划五篇,我赞之曰:一篇两篇连三篇,还有两篇在后边。果然,现在《夜谒屈原祠》也出来了,据说,还有一篇写长寿镇的。

这篇文章无疑又是一篇文史佳作,作为读者,我也是幸运的。足不出户,也随着陆兄的生花妙笔,到屈原故里游走了一番。了解屈原思想渊源,领略战国风云变幻,感悟几千年传诵纪念的历史必然。一条江水因一个诗人而名闻遐迩,一个节日因一个诗人而与众不同。可谓空前绝后,举世无双。

陆悦的屈原故里行,记述了屈原祠的前世今生。经千年风雨,历百世沧桑。资料翔实,内涵丰富。同时全面介绍了屈原的诗歌,并作深刻解析。所谓诗言志,从屈原诗歌我们看到了一个的不屈的灵魂,从而也成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点评《向往长寿古镇》——早就知道关于重庆之行,陆悦兄打算写五篇。前四篇已先后登报,即:《初识白帝城》《喧闹磁器口》《船过神农溪》《夜谒屈原祠》。如今,在时隔两个多月后,第五篇《向往长寿古镇》也终于出炉。看来,陆兄为写好此篇,十分慎重,做了充分准备。看来,陆兄也正应了向往长寿的“长”,向往慢生活的“慢”。

该文从一个传说写起,当年,乾隆爷南巡蜀地,微服私访。见民间有一户竟挂着“天下第一家”的门匾,不禁龙颜大怒。但当看到八世同堂,实属天下第一,天子也没了脾气。一个传说,一下让读者知道了如今重庆长寿区的前世。接下来,作者又介绍了它的今生:一座现代的仿古建筑——长寿古镇。开镇仅八年,声名己远播,成了重庆旅游的一张名片。

作者漫步古镇,在古色古香中,仿佛穿越古今。从喧嚣走向沉静,体味短暂的慢生活节奏。万寿广场的千寿图,表达了人们对长寿的强烈渴望。而在这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现实社会,慢生活其实也是一种奢望。陆悦兄的这篇《向往长寿古镇》,是对古镇的向往,是对长寿的向往。也是对优雅环境的向往,对恬静生活的向往。

点评《凝望朝天门》——陆悦兄的《凝望朝天门》,先是介绍了“重庆的文明渊源,得益于不南不北、不东不西的得天独厚地理位置,更得益于长江、嘉陵江的经年造化。”又介绍了曾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即:古长安至巴蜀的千里之程,古时徒步需一年半载,陆路转水路也需一月左右。如今一日千里,蜀道不再难,上天若等闲。接下来,从地理位置说到历史演变。朝天门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得朝天门者得西南。上下几千年上演无数刀光剑影,脚下的土地一遍遍被鲜血浸染。

今天的重庆,依托两江地理优势,凭借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由悠久的水上航运到发达的陆上交通,带动以朝天门为中心的城市区域华丽转身,闪亮西南,耀眼华夏。陆悦老师此文以朝天门为切入点,视野开阔,立意高远,纵论古今。也点燃了读者热情,激发了民族自信心和时代自豪感。感谢陆悦,又奉献一篇有文史价值的佳作,值得阅读和收藏。

结束语:充满家国情、赤子心的佳作,总能引起反响和共鸣。作者的自豪感、自信心,同时也能感染和触动读者,随着陆悦的笔峰所向,我们也与之寻根千年,探秘万里,从悠久历史中获得力量,从辽阔幅员中汲取营养。

                                 

作者简介 

图片

作者简介:刘畅,网名阿刘。安徽霍邱人,六十年代出生,八十年代从军,本科学历,深圳工作。代表作:长诗《改革开放颂》《共和国礼赞》,论文《论鲁迅小说的悲剧美》等。已出版诗文集《为时代放歌》,计划出版文学评论集《与知音共鸣》。现为中国现代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学学会会员、《文笔精华》等微刊顾问。荣获古滇梁王酒征文金奖、建国70周年优秀作品奖、首届吴伯箫散文奖等奖项;荣登2020年和2019年山东散文排行榜及2019年南国散文排行榜。先后在《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等网站;《黄河文艺》《西部散文选刊》《文艺界》《上海散文》《深圳文学》《作家文学》《百姓作家》《生态新时代》等杂志;《阿克苏日报》《新滁周报》《皖西报》《安徽商报》《安徽工人报》《华东电力报》等报纸刊发过各类文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