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畅
近几年,“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这句话,已从媒体听过;卓嘎、央宗姊妹守边的故事,也从央视看过。但了解毕竟是简略的、有限的。很庆幸,这个国庆假期读到了《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卓嘎央宗姊妹一家守边》的书稿,这是一部由杨年华和葸青华合著的,长达24万多字的长篇报告文学,2020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8年4月,我曾参与一个文学团体组织的西藏采风,并有幸与著名编剧、报告文学作家杨年华老师相见、相识并加微友,他当时已是拉萨市政府副秘书长。这几年,与他也时常保持微信问候互动。
在推介这本书之前,想先转述一下杨年华老师说的四次感动。第一次感动,是写关于孔繁森的报告文学《雪域之魂》;第二次感动,是写关于次仁曲珍的报告文学《国旗阿妈啦》;第三次感动,是写关于西藏和平解放前夕的电影剧本《草原英雄布德》;而第四次感动,正是写关于卓嘎央宗姊妹一家守边的报告文学《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孔繁森是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原西藏阿里地委书记。1994年11月29日,他在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因车祸殉职,年仅50岁。而杨年华于1967年10月出生,云南大理人,白族。曾在拉萨某部队服役,并毕业于西藏大学。退役后,曾任孔繁森秘书及阿里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阿里文联及作协主席。在突然听说可敬可爱的孔繁森书记以身殉职的消息时,杨年华眼泪夺眶而出。他强忍悲痛,加班加点完成了报告文学《雪域之魂》一书,引起很大反响。
现在的这部《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被杨年华老师称为《国旗阿妈啦》的姊妹篇。那么,在评议后一部之前,也不妨先概述一下前一部:杨年华的《国旗阿妈啦》,2012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278页。阿妈啦的啦是敬语,而国旗阿妈啦则与国旗有关。这本书说的是:次仁曲珍是一位深深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藏族老人,在四十五年的时间里,这位老共产党员每天执着地将五星红旗在自己的院中挂起来,成为边陲山村一道美丽的风景。胡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知道老人的事迹后,都给予了关注与关怀。她拥有“每日升降国旗持续年数最长的人”世界吉尼斯纪录、感动中国十大候选人、“爱国模范”、纪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十大人物”等荣誉。作者深入老人所在中尼交界樟木镇的帮村采访、拍摄,对老人的人生故事进行了解,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升旗行为进行探寻,最终写成本书,这本书后来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而《家是玉麦,国是中国》主人公卓嘎、央宗姐妹,被评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2018年,获“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19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2021年,卓嘎还荣获“七一勋章”。本书作者杨年华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西藏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荣获国际、国内各类大奖百余次。作为曾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写小人物,大题材报告文学第一人”,杨年华老师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投入到本书的采访、创作中。而习总书记2017年10月29日,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并在2018年新年致辞中,再次提到两姐妹,更是给了作者创作的激情和动力。
本书分上中下篇。上篇主要描述玉麦地理历史背景和卓嘎、央宗的父亲守边历史,卓嘎、央宗家庭背景等;中篇描写两姐妹的英雄事迹;下篇记述了党和国家政府对玉麦的支持和帮助,玉麦的脱贫及对未来的展望等。
从上篇看得出,作者为创作本书下足了功夫,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如《汉藏史集》《拉萨史》《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印战争的战争评价》等等。从历史和法理上论证,自元朝起,历代中央政府对包括玉麦在内的西藏的主权。
书中介绍道:早在1914年,在中英藏三方参加的解决西藏问题的“(印度)西姆拉会议”上,英方代表亨利·麦克马洪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炮制了一条新的印藏边界线,将中国藏南约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英,隶属印度。玉麦就处在与印度接壤的“麦克马洪线”上,属于有争议的地区。1962年10月20日至11月24日,世界闻名的中印边境战争爆发,玉麦作为战争的最前沿地带,打响了中国自卫反击战的第一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相对安稳生活的玉麦乡原来的300余人牧民,听信谣言纷纷跟随达赖出逃到了印度,还有一部分因生存环境极差、生活条件太艰辛搬到了隆子县的其他乡镇。1978年至1995年,全玉麦乡仅剩下了桑杰曲巴、卓嘎、央宗一家三口人,父亲桑杰曲巴是乡长,大女儿卓嘎是副乡长,小女儿央宗是乡民。三个人,方圆近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岁月的长河里抒写了壮丽的守边历史。
在上篇里,作者着重叙述了卓嘎、央宗姐妹的父亲桑杰曲巴的事迹。还记述了当年人民解放军到西藏一边修路,一边进军时,与藏民结下的深厚情谊。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爆发时,桑杰曲巴已是玉麦的乡长,带领乡民有力出力,有物出物,支援前线,支援解放军金珠玛米(藏语中,金珠意为菩萨,玛米意为兵)。此次战役,和桑杰曲巴一样,全西藏5万多名民兵和民工参加了支援,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赞歌。自此,桑杰曲巴更加明白了守护祖国西大门的重要性,更加牢固了守护玉麦之心,并发誓一生守护玉麦。后来慢慢长大的卓嘎、央宗姐妹,也正是在父亲精神的感召下,传承了爱国基因。而这种对国家的爱,与对党的爱是一体的,它源自当年翻身农奴对毛主席和解放军的无限感恩。
1978年,桑杰曲巴被病痛折磨的妻子扎西因大雪封山没能及时得到救治,永远离开了人世。不久,家里最小的妹妹在寻找失散的牛群的路上,又被暴风雪永远地淹没了。一个乡只剩下三个人,守护着1987平方公里的土地。大女儿卓嘎当时年仅16岁。1988年,桑杰曲巴卸任了任职29年的乡长职务,时年65岁。大女儿卓嘎接任乡长,乡里还是只有三个人。
父女三人为了守护玉麦所付出的代价,包括儿女们的婚姻。当时,桑杰曲巴就说:“你们姐妹要是嫁出玉麦,那么谁来放牧守边?”她们也向阿爸发誓,愿意一生守在玉麦,让五星红旗永远在我们祖祖辈辈放牧的土地上飘扬。正因为如此,卓嘎35岁、央宗27岁才结婚成家,这在当时的边境牧区,几乎是不可思议的晚婚了,也开了晚婚的先河。上篇还记述了妹妹与姐姐先后成家的经历故事。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是父女两代始终坚守的神圣信念,他们不仅是玉麦的守护者,更是建设者。中篇用大量篇幅详细介绍了父女两代长达17年的“三人乡”守边史。其中有个章节说道,从桑杰曲巴自己缝制的第一面国旗,到父女三人举行升国旗仪式,升到自家屋顶。再到从县里得到分发的一面国旗,他巡山时插到山顶。后来卓嘎和央宗分别成了家,女婿巴桑和仁增晋美代替桑杰曲巴成为坚定的巡山人,他们无论走到哪里,也扛着红旗。如果说中尼边境的“国旗阿妈啦”次仁曲珍手中的旗帜是至深爱国的体现,那么,中印边境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的桑杰曲巴老人和他的女儿卓嘎、央宗两姐妹手中的国旗体现的则不只是爱国的情感,更是一种卫国的宣示。
中篇还有一个《纷至沓来的七麻袋情书》的故事,感人肺腑:1997年新华社记者采访报道桑杰曲巴老人一家守边爱国的动人事迹后,来自全国各地写给卓嘎、央宗两姐妹的求爱信宛如雪花般翩翩而至,让邮递员白玛江才的邮递生活更添了几份生动,他不厌其烦地将那些信件一封不落地送达到两姐妹手中。据说那些信件累积起来可以堆成一座小山,装在麻袋里足足有七麻袋之多。但皆因无缘分,最终都没能走进两姐妹的心。不过,这一人生的插曲,尽管没能改变她们的命运,偶尔回忆亦是美好如春。
1996年乡里来了乡党委书记和新任的副乡长,还有两户志愿守边的新居民。玉麦从一家三口人变成了18人。2001年,通往玉麦的公路终于贯通,老乡长成为从公路走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的第一人。当年冬天,桑杰曲巴老人闭上双眼,永远离开了他守护一生的玉麦乡。
下篇是激动人心的篇章,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就是习总书记给两姐妹的回信。正如作者所言:如果不是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在这里打响第一枪,如果不是1997年新华社记者深入采访,告诉人们这里是“三人乡”,如果不是习总书记给两姐妹写回信,一次次把它推向历史的最高峰,历史还真的会遗忘这个可以说是幽寂与绝美相伴的偏远乡域。
2017年10月18日,卓嘎、央宗姐妹怀着激动和崇敬的心情,给习总书记写信。汇报了父女两代17年风雨无阻,一边放牧,一边挂国旗巡山。以及后来这些年在党和政府支持下,玉麦乡从三人发展到56户。修了公路和水电站,建了房屋和基础设施,通了电话和网络电视,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表达了感党恩和继续守边的决心。未曾想,仅过十天就收到总书记回信。央宗说:“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习总书记到边远山区看望慰问群众的画面,国庆节期间,就萌发了给总书记写信的念头,想向总书记汇报家乡的发展变化和守边的经历体会。没想到总书记这么忙还很快就给我们回信了。”
总书记在回信中充分肯定、赞赏并感谢了他们父女两代忠诚爱国的奉献精神。勉励继续秉持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的坚定信念,带领更多牧民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总书记的回信,不仅是对两姐妹的鼓励,也鼓舞了整个西藏人民,并感动了全国人民。
现在的玉麦乡,在习总书记等领导的关怀下,建成了拥有56户(寓意56个民族)居民,边防军、武警、公安全部入驻,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小城镇。卓嘎、央宗两姐妹用她们的实际行动谱写了爱国守边的动人故事和时代赞歌。
本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得出明确结论:人可以不伟大,也可以清贫,但不可以没有责任。玉麦,因为边民桑杰曲巴、卓嘎、央宗父女一家两代人坚定不移地守护,才没有被印度瓜分,也从此西归荣耀处。几十年的巡边史,就是桑杰曲巴老人一家两代人永不放弃的责任史。
报告文学与通讯相比,在新闻上兼具了艺术性,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可使用小说、散文、评论的表现形式。本书不仅对环境、场面和人物的形象、语言、神态、行为描写生动细腻,对动植物资源及气候景观生态的叙述同样形象精准。本书激情四溢,正能量满满。写作风格是现实主义的,手法是传统的,结构是严谨的,文笔是优美的,也是适应主题需要的,是给人亲切感并能引发共鸣的。本书写的是小人物,却是大题材,主人公是群众英雄,是学习榜样。宣传他们,不仅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杨年华老师把讲好西藏故事作为使命,是众多讲故事人中的佼佼者,也被称为行走在高原的文化传播者。《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是他讲述的众多西藏故事的延续,但更具代表性,更具全面性。他的视野是开阔的、通透的、高远的。从一个玉麦让我们看到了整个西藏,从一对姐妹让我们看到了整个藏族同胞。本书既是人物传记,也是玉麦简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收藏价值和传播价值。感谢卓嘎、央宗姐妹作为时代楷模,为我们树立了人生标杆;感谢杨年华等作者,作为西藏故事的讲述者,带给我们的感动和震撼。
2022年10月上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