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畅的头像

刘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2/23
分享

山之子的探秘之路

文/ 刘畅

一,探秘在路上

读亲情散文可受到感动,读文史散文可获取知识。而写文史散文是陆悦的强项,我曾为他以前写的多篇文史散文写过点评,2022年11月,又读到他的新作《炭河古城:一幅流淌的西周画卷》。

这篇文章说的是:1938年和1958年,相隔二十年,先后在湖南宁乡发现名列“中国十大传世国宝”的四羊方尊和全国唯一的大禾人面纹方鼎,从而唤醒了沉睡3000年的历史。经过先后五次的发掘,在炭河里密集出土了2000余件文物。原来炭河里乃西周时期大禾方国的都城所在地遗址和“南中国青铜文化中心”。

作者由此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了公元前1046年的牧野大战。周武王以弱胜强,战胜了商纣王,开创了周朝霸业。陆悦不光从古籍中走进历史,在这个炎热的8月,还走进了宁乡的炭河古城,也就是西周文化主题公园实地探究。经过烽火台,穿过诗书门、礼乐门,一排排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映入眼帘。在这里,他看到了再现的远古民间生产和生活场景,及宫廷的奢侈和森严。也仿佛闻到了厮杀、残害的血腥味和战火的硝烟味。而大型歌舞情景剧《炭河千古情》,以西周灿烂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四羊方尊传奇故事为主线,又唱响了武王和宁儿的千古绝恋。

走进古城,如穿越时空。走出古城,则重返现实。陆悦顿生感悟:一个再强盛的朝代,也只有自始至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才能“为万世开太平”。这也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2022年6月,还读了他的《行走宽窄巷》。不少人都听说过成都宽窄巷子的大名,但如果未作实地探访,未作深入研究,未必了解更多的情况和故事。陆悦兄的新作,对上一年春游宽窄巷子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作了深情回顾。让读者有幸随着其生花妙笔,仿佛也见到了其真容。了解了它的建筑风貌、民俗风情及其历史沿革、发展脉络。

始建于清康熙57年的宽窄巷子,曾有“宽巷宽,住的是官;窄巷窄,住的是兵。”的说法。如今,有300年历史的古老巷子,住着现代的人,就有了历史的碰撞。在此处不光看景点,还能感受古老习俗和传统生活方式,更增加了游客探秘的兴致。

读文史散文是我所钟爱的,从他2021年10月写的《春访杜甫草堂》中,也看出了其固有特色。往往交代所述事例的起源、过程和结局,并加以个人感悟。杜甫一生坎坷,却始终情系民众疾苦,关心国家安危,所写诗歌就是一部所处时代的历史,故称“诗史”。

陆悦所写的杜甫,截取他一生的一个横断面,侧重于他漂泊路上及困居成都草堂几年的经历。既然要表现一位诗人,便少不了表现他的诗歌。陆悦巧妙地穿插杜甫在这一时期的一些著名诗句,既反映了中唐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显示出诗人的高尚品格。同时加深了读者对其现实主义风格的理解,感受了其作品的历史意义和重要价值。

对陆悦而言,只要有机会,探秘一直在路上。2021年3月中下旬刚去了甘肃、青海,稍事休整,4月中下旬便又向新疆行。8月写了《美丽的额尔齐斯河》。新疆是个好地方,这里有雪山、峡谷和冰川;也有河湖、戈壁和草原。

新疆之行,陆悦又看到了天山天池、准噶尔盆地、阿勒泰五彩滩,可可托海、伊犁、那拉提,喀纳斯河、额尔齐斯河、赛里木湖、果子沟,还有雅丹地貌、火焰山、达坂城等等。我们随着他当时每天分享到朋友圈的照片,仿佛与他同步旅游,大饱眼福。此后至今,又有系列佳作从他指尖流出,让我们进一步领略了大美新疆的神奇景观和动人传说,由衷赞叹:亚克西。

二,回忆旧时光

陆悦写于2021年2月的《祖屋的旧时光》,篇幅虽不算太长,但却感觉沉甸甸的,因为老屋实际上承载了一部家史。当年30多岁就失去丈夫,独自抚养四儿二女,并照顾一对老人的曾祖母,顽强地撑起一个家。起早摸黑,辛勤耕耘,待渐有余粮,便置地建起了当时村里人羡慕的“三座屋”,由前中后三进的三座房子组成。老屋至此先后居住了陆家几代人,曾祖母严格的家风也影响了陆家几代人。

当革命火种传播到老家山区时,陆悦的大伯父以三座屋为据点,参与和领导当地的革命斗争。至此,老屋已不仅承载着家史,见证陆家几代人的奋斗、生活和成长历程,老屋还载入了当地革命斗争的光荣史册。如今“三座屋”已被当地政府命名为“革命交通联络站”,其所属潘龙村也因此成为革命老区。陆悦有理由为曾祖母而骄傲,也有理由为老屋而自豪。

读此文,我想到一句歌词:“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陆兄的家国情怀正是得益于自曾祖母起,陆家几代人的精神传承。此文也给了我们深刻启示,领悟到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良好家风的可贵性。

而他2022年6月写的《辛酸的“285”》,则以285为切入点,对比现在与过去的生活变化,很有意义。当年好吃的番薯品种产量低,因物质匮乏、粮食短缺、食不果腹,只好选种不好吃但产量高的番薯品种285。但也正因不好吃,虽勉强填饱肚子,到后来连猪都不爱吃,实在是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由此也让人倍加珍惜现在的好生活。

说到粮食,说到水稻,现在一般人只知道袁隆平,感谢陆悦,2021年6月写了《“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其人其事》,让我们知道了丁颖。丁颖(1888.11.25-1964.10.14),男,字君颖,号竹铭,广东高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农业高等教育先驱。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院长。1912年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从事稻作科学研究、农业教育事业40余年,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2009 年被授予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荣誉称号。

陆兄是探秘者,是寻根者。感谢让我们知道了不知道的,了解了不了解的。向中国现代稻作科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先驱者丁颖致敬,为陆悦家乡广东高州出了丁颖而自豪。

三,盆地与大海

2021年11月,我读了陆悦关于盆地与大海的两篇散文,其中《穿越柴达木盆地》腹稿,是他春游大西北时闯入心怀的。经过一个夏季的孕育,到了秋天终于问世。打开此文,才知柴达木原来是蒙语“辽阔”之意,方晓这里并非仅是之前想象中的荒凉戈壁。还真应了那句老话:百闻不如一见。造物主是公平的,除了黄沙漫漫,柴达木盆地还是“聚宝盆”。既有石油、煤、铅、锌等地下“黑金子”,还是白花花的“盐的世界”。

过去探险的歧路,如今也成了揽胜的坦途。目光所及,尽是奇观异景,鬼斧神工,令人拍案,堪称艳遇。同时,“遥望漫无边际的戈壁,突然觉得自己是那样的渺小。就像沙漠中的一粒沙子,不禁心生悲凉。”但他又从大戈壁与小植物中,悟出很多人生哲学。而当他到达茶卡盐湖,看到被雪山环绕的湖面,确信“中国天空之镜”的美誉名不虚传,也确认柴达木盆地是值得一生去一次的地方。

而陆悦又是怎样看海的呢?以前常欣赏他的文史散文,今读其新作抒情散文《雾里看海》,则有不同的感受。那么晴天看海与雾里看海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我觉得后者其实是一种淡然,一种释然。当然,这往往与年龄、经历、阅历有关。因而,此文第一句便是:“或许年纪渐大之故,近年,我越来越喜欢雾里看海。”之后,又“庆幸自己经历人生历练后,终于拥有一个波澜不兴的心海。”接下来,回忆自己原本是山里人,从山边到海边,人生迎来了一个急转弯。而在自然的大海边,也是茫茫的人生之海。年轻时,喜欢晴天看海。海天一色,胸襟开阔;激情满怀,斗志昂扬。人到中年时,力不从心,便顺其自然。既喜欢晴天看海,也喜欢雾里看海。如今,已进入含饴弄孙之年,名利场上的风烟,也随海风吹走。结尾说:“此时雾里看海最合适,因为我喜欢雾里看海的那份难得宁静。”文章可谓前后呼应。

读罢此文,也勾起了我的一些联想——

一是明朝陈继儒的《幽窗小记》:“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二是宋代苏东坡的《与侄简书》:“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

三是宋代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四是中国的禅语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而陆悦年轻时喜欢晴天看海;中年时既喜欢晴天看海,又喜欢雾里看海;如今早过知天命之年,则喜欢雾里看海,也可视为三重境界。还是应遵循自然规律为好,还是陆悦总结得好:“人活着就是一个心态,心态活,人才活。”

四,故乡秋景美

四季美景,各具特色,色彩斑斓。如果要各选一个有代表性的主色调,则春红、夏绿、秋黄、冬白。春夏有生机与活力,冬则有坚韧与耐力;而秋虽有秋风扫落叶的肃杀之气,因是收获的季节,也充满丰收的喜悦。故历来虽有悲秋的,更多则是赏秋的。

读了陆悦兄2020年12月写的《难忘故乡秋景》,对秋又有了新的认知。以前点评过他多篇游记和文史类佳作,那是一种别样的收获。而这一篇则是写景抒情的美文,抒情散文往往能给人美感,带来美的享受和启迪。

说到秋,陆悦的这篇侧重写家乡的秋。上述的秋是泛指,因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纬度的秋,也是各具特色。作者身居粤西岭南,四季轮回不明显,尤其是冬季,更无严寒之意。

唐人李白的《北风行》中,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之句。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

一般等到北方进入冬季了,南方的秋季才姗姗来迟。北方的秋冬“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先秦宋玉《九辩》),到处枯枝败叶,树上光秃秃的,像是谢顶的老汉。南方的秋冬依然枝繁叶茂,繁花似锦,绿草青青。

说到故乡,每个人都有故乡情结,儿时故乡的一幕幕,更是永驻心房。即使当初她是贫困的,落后的,在游子心中,仍是美好的,温暖的。更何况当初确有美好之处:原生态,无污染,民风淳朴,这在今天尤为宝贵,令人怀念。

陆悦已离开生他养他的故乡近40载,“但故乡泥土芳香,犹如纯真初恋,依然珍藏心间。成为梦里抹不去的乡愁。”本文故乡的秋景,主要写了秋色,他说:“故乡的秋色,是一幅色彩斑斓、含情脉脉的画卷,足够我一生品味,一生爱恋。我不敢说故乡的秋色最美,但在游子心中却是最亮丽的。”

在这里。他把故乡的秋色,分为金色、绿色、红色三种,分别列三节描述。金色应为秋天最具代表性的主色调,金色的稻穗,金色的菊花,还有金色的枫叶、银杏等等。经过春耕、夏耘,终于到了开镰收割的金秋,农民挂满汗水的脸上,也绽开了笑容。

陆悦深情地回忆了儿时“农村小学每逢夏收秋收,都会放一周农忙假,让学生参与生产队的水稻收割。”我作为60年代生人,当年曾随父辈由县城下放农村几年,此情此景也记忆犹新,读此节也倍感亲切。此节中记述了一个细节,尤其打动人。“我们这些学生在田里捡拾稻穗和收拾稻草。有一次,我不小心把一串稻穗踩进泥土里,伯父看见后便用手挖出来,并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从小就要学会珍惜粮食。尽管伯父早已到了天国,但他的谆谆告诫,依然铭记在心,一直成为我的生活哲学。”

而写到绿色,如前所述,则属南方秋天独有的主色调了。“故乡的山野,一年四季都是绿油油的,秋天也是春天,而且秋天的绿,绿得庄重,绿得醉人,绿得让人浮想联翩。”陆悦对山有一种特别的爱恋,尽管洗脚上田数十年,仍把自己称为“山之子”。他探访过不少国内外名山,但对故乡的山,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故乡的秋天,树依然是绿的,草依然是青的,这也是山之子陆悦引以为傲的。

以上说到,陆悦将故乡的秋色,分为金、绿、红三色,其中金、绿是来自大地的颜色,而红则是来自天上的颜色,再把大地染红。文中写到:“傍晚,故乡的晚霞就像燃烧的火把或绸缎,染红金色稻田,染红绿色山野,染红乡亲笑脸,染红半边天。”

他爱家乡秋日的红,红霞满天,彩云变幻。倒映在河中,流淌的河水仿佛也成了红色风景画廊。我在多篇点评中都提到:心中有爱,则眼中有美;眼中有美,则笔下生花。陆悦笔下的家乡的确是美的,正因为他有浓浓的家乡情结,他把写家乡的美文一篇篇呈现在读者面前。无论是他文史类的,展示了家乡的人文历史;还是抒情类的,展示了家乡的景物风貌,无不呈现出自豪感,自信心。当然这两类作品表现各异,文史地理类的理性,写景抒情类的感性。

要写好一篇文章,首先要投入情感,然后才是文采。陆悦的情感是饱满的,思路是开阔的;文笔老道的,文风是严谨的;描写是生动的,用词是精妙的。他没有人云亦云的老套感,有的是独具特色的新鲜感;没有不切实际的距离感,有的是接地气的亲切感。因而易于被读者欣赏、关注、接受。从而起到文学作品应有的作用,发挥文学作品应有的功效。若是无人问津,或不以为然,就好比饭店做出的菜,食客不爱吃,那就是厨师的失败。

总之,我今天虽着重谈了陆悦兄的《难忘故乡秋景》,但标题既言从之说起,联想到我以前点评过他的多篇文章,感到其主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是积极向上的,是有深厚的家国情怀的。他的文章兼具了华与实,若华而不实,则空洞无物;若实在不华,则索然无味;若兼而有之,则欣然受之。最后我想说:阅陆悦之文,我心悦诚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