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畅的头像

刘畅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907/12
分享

卢小夫散文赏析

卢小夫散文赏析


 / 刘畅

 

认识卢小夫老师(笔名黑老潇夫)已经一年了,想谈谈我所了解的他及他的作品。我比他岁数大,虽在群里称他卢老师或卢社长,但私聊时,还是多称小夫兄弟。我们不是先在网上认识,而是见过面后才网上互动,事情还得从西藏行说起。

那是去年4月下旬,《作家文学》、《百姓文学》两家杂志社组织了一次西藏行采风活动,我与卢小夫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共26人的采风团成员之一。此次活动得到拉萨市政府和西藏文联的支持,拉萨市政府副秘书长杨年华和西藏文联主席李铭出席见面会并讲话,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梅雨墨作了散文讲座。当地电视台等媒体均予以报道。此事在此文中不多谈,但我与小夫的情缘却自此始。

我去年只参与这一次采风活动,而小夫去年却参与多次采风活动。4月底,他刚结束西藏行程,紧接着,便去了南昌,井冈山采风。6月底,他参加由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组织的采风会,赴内蒙古乌拉盖草原。9月底,他又赴青海省化隆县,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西部散文节,以及首届“化泉春杯”全国散文大赛颁奖典礼,他的《走在拉萨》荣获入选奖。

小夫为人爽快,耿直,做事雷厉风行,认准的事,说干就干,干就干好。去年干的最值得大书一笔的,就是创建归属西部散文学会的南国文学社,开办《南国文学》平台及交流群。

小夫是个“快枪手”,一旦有创作计划,灵感迸发,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一气呵成,畅快淋漓。

小夫是个多面手,不仅散文写得好,还擅长诗歌创作,甚至还写过小说,去年12月连载过《王结巴讨老婆了》。此外,文言文也十分了得,去年725日,卢氏家族宗亲会会长卢才彬去世,他受请写了一篇赋体祭文《祭卢才彬会长》,祭文辞藻华美,如泣如诉,盛赞逝者功绩,痛惜天不假年。在全国各地卢氏群中影响极大,阅读量近2500人。

当然,小说或赋在其作品中毕竟占比不大,诗歌虽也精彩,但我还是对其散文更为推崇。对小夫以前的经历和作品,我不太了解,但我确信,去年以来的经历,尤其是西藏之旅和创建南国文学社,在其人生中具有重大意义。而去年以来的创作,在其创作生涯中,同样具有里程碑意义。

如去年4月下旬的西藏行,采风尚未结束,他就第一个完成了《命运——拉萨采风路上的遐思》,首发于《百姓文学》微刊,文章巧妙地由他坐着火车去拉萨,途经唐蕃古道,联想了两位历史人物的命运。一是1300年前,唐朝文成公主,一个16岁少女肩负国家的和亲重任,虽无奈于命运的安排,但一路传播大唐文明,历经千辛万苦,历时近三年才从长安抵达拉萨,成就了千古佳话,促进了汉藏民族的千年融合。

小夫途经青海时,又联想到300年前,20岁出头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这就是写出了“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的著名诗人。他曾在一家小酒馆偶遇玛吉阿米,这是像月亮一样美丽的少女。他感叹“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但他终究不能与心爱的玛吉阿米结合。在严厉的宗教捍卫者掌握下,玛吉阿米被铁棒喇嘛秘密处死,仓央嘉措也因为布达拉宫高层权力争斗,而被废黜达赖之位,最后流落在青海湖畔,不知所终,年仅24岁。

小夫以他独特的视角,将两个人的命运融入一篇。凄美的故事,精美的文字,纯美的情感。让读者穿越千年时空,生发无限感慨。他也以下面这段文字结束此篇。“命运,真的神奇莫测,今生有幸走过这一段天涯之旅,又有幸这两位写着传奇,写满故事的人——一个最美的新娘,一个最美的情郎,一路伴我西行,伴我红尘,伴我遐思。”

遐思一文一经问世,影响广泛,很快在搜狐网上创下1.7万的阅读量。此文后更名《走在唐蕃古道上》,刊发于2018年第8期《西部散文选刊》。今年39日,“2018中国西部散文排行榜获奖作品名单”公布,共40人荣登此榜。卢小夫的《走在唐蕃古道上》有幸与贾平凹的《我不是个好儿子》、阿来的《一团美玉似的敦煌》、梅雨墨的《爱的寂寞与荒凉》等名家作品同榜。这是他去年获得的最高荣誉,实至名归。

而小夫在西藏采风刚结束写的另一篇《走在拉萨》,除在20186月号《作家文学》纸刊发表,并在多家网络平台发布外,又参与首届“化泉春杯”全国散文大赛,并于927荣获入选奖。

西藏的山是不一样的山,《走在拉萨》开篇对山的描述形象生动,而有自身特点。“到处是毫无二致,光秃秃的山峰,绵延起伏着。这无穷无尽的山似乎是因为过于沉重,从天上一次性整体沉下,刚好重重地压在这世界的屋脊之上。无边无际,除了白云,似曾无人踏迹。”

对拉萨街头的描写,又让人身临其境般感知佛在藏民心中的神圣。“走在拉萨街头,如同去赶一场轰轰烈烈的法事。三五成群的藏民手拈着佛珠,口中念念有词,心无杂念走着心中的步子。”

小夫每到一地,必有佳作问世。由此,我也感慨,一般人旅游,只是旅游,看看热闹。对于文人,就成了采风,要看门道。

去年6月底,小夫受邀赴内蒙古,尚未成行就已写出了散文《梦在草原》。7月初采风过后,又写出了《作别敖包》等三首诗,及《在可汗山下》、《我站在乌拉盖草原眺望》两篇文。

《在可汗山下》是一篇艺术性,思想性俱佳的作品,作者在有限的篇幅内,另辟蹊径,独树一帜。行文语势铿锵,落笔纵横驰骋,把读者带进血雨腥风的古战场,写出了不一样的成吉思汗。铁木真一生开疆拓土,所向披糜。短短20年,征西夏,夺金朝,灭西辽,杀到欧亚,直至饮马印度河。真是好一个征服者,好一个大英雄。

但是作者笔锋一转,想起铁木真的铁蹄踏过,烧杀抢掠,屠城灭族,白骨累累,哀鸿遍野。他说:“我怒目圆睁,把目光投向了铁木真的雕像。我想起了曾经有人写诗,说他伟大,他配得上伟大吗?”并发出感叹:“成吉思汗啊,一支弯弓本应是用来射向苍穹的大雕和敌人,你却用来对着与你毫不相干的同类与人民。就算你是英雄,生来当干英雄事。”言虽尽,意未穷,令人久久回味。

去年9月底,因《走在拉萨》获“化泉春杯”散文奖,小夫赶赴地处黄河边的青海化隆领奖。第一次见到黄河的卢小夫,先后写出了《黄河的水》、《我在黄河边上失眠》等诗歌。并写了散文《我从黄河边捡回一块石头》。此文同样视角独特,运笔洒脱。以小见大,从一块石头看到了整个黄河。我当时曾在其刊发的公众平台下留言:“一篇短文浓缩了黄河史,一块小石附着了黄河魂。这里有风云变幻,这里有肆虐水患;这里有和谐共生,这里有母爱无边。”

去年12月,此文在国际诗词协会和国际诗歌网举办的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全国征文大赛中,从13265篇来稿中脱颖而出,荣获优秀奖,并入编《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一书。今年3月,此文又荣获首届“紫云山杯”全国散文奖。

小夫除游记写得好,其它记叙散文同样非常棒。他曾有几篇怀念已故父母的散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我与小夫有两点相同,一是都有两个哥,两个姐,属老小。二是我的母亲和父亲也是在我30多岁时,就先后去世。对此,我感同身受。

20171222夜,小夫写出了散文《盼》,去年317日首发《百姓文学》平台,去年6月,《盼》及外一篇《煤油灯下的妈妈》刊发《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纸刊。其间,还为怀念母亲写了另一篇《嗯妈的茶》。

《盼》的开篇说:“我的母亲,已别我十载有余。经常于梦里见着,醒来总会泪湿枕巾。”文章如泣如诉,痛悔交加。一个“盼”字贯穿全篇。先回顾母亲七十岁患上了乳腺癌,病魔折磨一年之久。“她一直惦记着,一直盼望着,数着回去的日子(家乡称死为回去)。她已厌倦了尘世的纷扰,不在乎了晨钟与暮鼓,春红与花谢。”而作者“也曾盼过,病情出现好转的奇迹。也曾盼过,待她康复了,时间宽松了,定要带上母亲去游游外面的世界。”

但母亲终究是走了,“走得那么匆忙,走得让我手足无措。”如果“化疗及时,至少可以多活几年。这岂不是我判决了母亲的生死?岂不是我过早地把母亲送上了黄泉之路?”从此,思念和痛悔将永伴作者一生。

《煤油灯下的妈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慈祥、贤淑、勤劳、俭朴、一字不识等中国典型母亲的形象。”文章一开始,是自己小时候,妈妈年轻时的样子:“在我飘渺的记忆里,煤油灯亮的地方,就有妈妈的身影。三更半夜,万赖俱寂,妈妈坐在煤油灯下,不是做布鞋就是缝衣服。时而拿着针在头发上磨几下,时而把嘴唇贴着手头的鞋底,用牙齿把针尖咬出。那双慈爱的眼神不时地打量下我们睡的床上……”而年华老去的母亲,转变了她老来的活法——信佛。“每逢初一、十五的头天晚上,她就会沐浴斋戒,虔诚祷告。一大早就步行二十多里路,奔大灵庵而去。”“有一次,病得很厉害,但又到了上大灵庵的日期,她要我送她同去。”“白天一天的祈祷,晚上妈妈还跪在青灯下,口中念念有词。”这时的“妈妈已满头银丝,枯瘦如柴,背已经弯曲成了弓字形,她双手合十一段时间,又腾出一只手揉揉胸部疼痛的地方。”这与当年在煤油灯下年轻的妈妈是令人多么痛心的对比呀。

去年921日,也即农历八月十二,小夫又写了一篇《今年,我过了一个特别的生日》,首发于923日《南国文学》平台,后更名《在大灵寺和母亲过生日》发表在《西部散文选刊》2019年第1期增刊上。文章第一段就是:“今天是我的生日,也是已故母亲的生日,我们母子缘深,同月同日。早晨一醒来,我的脑海里忽然闪现一个念头,今天要去大灵寺过生日。”“大灵寺(当时为庵),还是十四年前去过。那年母亲身患乳腺癌已是晚期。”母亲坚持要去,“无奈母命难违,母子二人就这样去了大灵寺。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唯一的一次和母亲在寺庙里,过了一个特别的生日。”

由此,我们自然联想到了上一篇《煤油灯下的妈妈》,这一篇可视着续篇,对上次生日与母亲同去大灵寺的情况,做了详细回顾。又对十四年后独自再上大灵寺,过一个特别的生日的情况做了记述。最后一段可谓点睛之笔:“再望望远处万顷林海,顿感悟起数载人生之短暂。一草一木,尚可以逢春再发,而我的昨天在哪里?我的父母呢?如一片树叶飘落了,就再也找不回来,真是江山是主人是客啊。”

去年812日,在已过世多年的父亲生辰的头一天,小夫又写了一篇《父亲》发在《南国文学》微刊。开头说:“父母已过世多年,曾为母亲写了好几篇作品,却从未写过父亲。”文章通篇语调平缓,深沉冷静,娓娓道来。母亲是慈母,父亲也不是严父。“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但要说他是一个真正的农民,却也算不上合格。”甚至还有点精明。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老实的人,就只能靠一点工分度日。我父亲却并不安于现状,时常奔波于各地,来回倒腾点紧缺的物品来养家糊口。也正因为如此,他在村里常被队部关押审查,他这种行为在当时被认定为投机倒把。”

同时,父亲又是一个比较爱学的人,年轻时,只要一闲下来,便手不释卷,古籍,文学都看,白天看了,晚上出去显摆。直到八十多岁还在看。他无法实现对文学的追求,只能间接希望子女为他圆梦。总之,如果说写母亲的那几篇,让人感到母爱如水,写父亲的这篇,则让人感到父爱如山。有父亲在,就感到有靠山,有依赖,心里就踏实。

小夫的抒情散文很美,多为感怀四季或花草雨雪。《我们正走在春天里》去年415日由《百姓文学》平台刊发。以欢快的笔调,优美的文字,尽情歌颂春天的美好,“春天唤醒了大地,一草一木,一禽一兽都在分抢着春光。都在拨打着各自的算盘,计划自己又一年的行程。”大自然和各种生物在他的笔下都那么生动。作者以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给人以正能量。所谓“心中有了春色,眼前到处是鲜花盛开。”

去年57日,小夫又写了《四月飞花尽》,先刊于《诗文艺》平台,后又在纸刊《作家文学》去年6月号发表。这一篇在小夫的抒情散文中具有代表性,文笔细腻,文采飞扬;情思涌动,动人心弦。文章以拟人手法,花如少妇,在等外出的夫君归来。以下是花的独白:“你说走就走,你说要去天涯采风,你说很快就会回来。我望眼欲穿,我每天都为你落下了一片花瓣,数着你归来的日子,你却一去,杳无音讯。”待到一瓣一瓣,飞花落尽,留下的是无奈和愁怅。小夫曾说过:“写此作之前触动的出发点是,年轻的留守妇女,在家养儿持家,丈夫常年外出打拼,夫妻聚少离多。当丈夫用一二十年,赚足房款回来,筑起小家巢穴后,而妻青春已去,岁至更年,身心苍老,夫妻已然没了爱的激情。这是人生何等悲哀。”

小夫对于秋情有独钟,秋来了,他写了《秋》、《愁在今秋》(亦名《秋来了》);秋走了,他又写了《落叶怨》。《秋》刊发于去年82日《西部散文选刊》公众号,《愁在今秋》去年830日首发《南国文学》平台,并又于1029日在《辽源日报》上发表。此后不久,1117日,《西散原创.半亩书舍》又发了他的《落叶怨》。

《愁在今秋》突出一个愁字,通篇是内心独白,寓情于景。笔调柔美,能把人心揉碎。

《落叶怨》突出一个怨字,这是一篇落叶心有不甘的痛陈哀诉。我不禁想起先秦宋玉的《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你设想过在秋风中飘零的落叶的感受吗?

抒情散文难写,也最能看出作者艺术素养,卢小夫的这类作品堪称美文。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或比喻、或拟人、或排比、或设问。营造意境,烘托气氛,从而巧妙地表现主题,给人启迪的同时,又得到美的享受。他的作品中,常见“我”和“你”,格调多是淡淡的忧愁和无奈。美文的美无处不在,即使表现的是悲的,苦的,愁的,怨的,也都是美的。

小夫另几篇有关冬的美文《初冬的雨》、《雪花》、《踏雪思梅》与以上有关秋的美文异曲同工。《初冬的雨》作于去年117日,次月由《逍遥悦听》平台制作成配乐朗诵。今年又上了《关东文学》纸刊。有的小女孩当时听了深情朗诵,眼睛不由自主湿了。我想,这大慨就是所谓被美到了吧。

在《雪花》里,我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对雪花,人们往往都是赞美它的洁白无瑕,这不是一般的洁,而是圣洁,小夫却由雪想到了人生。 “往往越发美丽的,越是昙花一现,来得快,去得快。”读罢此文,不禁感慨,雪如人生,人生如雪。《雪花》于去年底同样由《逍遥悦听》制作配乐朗诵,随后又在《延边日报》发表。

《踏雪思梅》载今年111日《南国文学》。主题与《雪花》相近,同样表现了对雪走的感伤。“雪走得是如此的匆忙,独剩我彷徨。面对眼前一堆堆残存的积雪,如人走席散,留下的是满地的狼藉。”“人间的情爱,又何曾不是一场雪呢?来时如痴如醉,缠缠绵绵;散时凄凄凉凉,无踪无影。”

《待到梨花落》是小夫今年44日的新作,载《散文之声》。我又一次被美到了,也被美倒了,我觉得应该算是美到极致了,再美还能怎么美呢?

“在这个季节,有了桃花盛开,一朵梨花注定寂寞千年。”以下是梨花的独白:“你牵着她的手走在花前月下,携一朵桃花,从我的身边飘过。桃花,用妖艳的眼神瞥我一眼,就和你躲进了‘风流’中。”“我的泪滑落花边。我悄悄地吞下。我扳一片绿叶遮掩我滴血的心。既生瑜,何生亮?命运却偏偏让我与桃花同园同世,盛开在同一个季节,我的洁白与她的妩媚,岂能同日而语?”“朵朵的花瓣,飘落在柔嫩的草尖。……此时,只有小草与我相依为命了。我紧紧地粘住小草,把最后的美丽自生自灭于草根。”依旧是凄婉,依旧是唯美,小夫的美文怎一个美字了得。

卢小夫是湖南平江人,生活在汩罗江畔,他爱家乡,也爱汩罗江。去年端午节前,他写了一篇《汩罗江,我爱你》,发在《岳阳日报.云梦周刊》。他见过羊湖,西湖;见过黄河,长江。但是“只有我的汨罗江,就在我的身边,伴我日起日落,伴我青丝白发。”遥想当年,“自从屈子行吟到你的身边,直至纵身跳进你的怀中,你的血液就染成了墨蓝,你就爱上了写诗的人。”汩罗江在小夫的笔下,“是一个美丽而纯朴的山里女人。……从平江走起,袅袅婷婷,摆出一个又一个的S造型。”又“是江南的一个小女子,扭动着小蛮腰,曼妙曼俏。”最后,他深情赞叹:“汨罗江,你用独有的诗韵,染墨了天下的文人,也染墨了我。”

早年,小夫还曾写过一首充满激情的诗《如诗的汩罗江》。去年10月,《武汉文学》又发表了他的《行吟汩江畔》,文章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想起屈原,想起曹刿,想起杜甫,岳飞,范仲淹等历史人物的忧国忧民。作者同样一腔热血,满怀爱国热情,憎恶古今小人。这一篇可视着小夫为数不多的议论散文的代表作。

今年,小夫又发表了不少佳作,在此不再一一介绍。本文主要是对其去年以来的散文作品,作一个简单评述。正如我开篇所述:卢小夫擅长多种体裁,而我对其散文尤其推崇。大家都知道,写出一篇散文看似不难,但要写一篇好散文却不易。一篇好的散文,犹如一幅自然描绘的画卷,淡雅而飘逸,从容而不羁,清醇而隽永,时而流露出浪漫,时而散发着美感。既能填充你的思想,也能陶冶你的情操。写一篇好的散文,不仅需要丰富的情感和文采,也需要渊博的知识和创新,不仅要娴熟的驾驭文字,而且要有着高尚的思想,也要对生活的不断探索和积累。一句话,写好散文离不开立意,构思、抒情,意境、感悟。作家冯骥才说过:“好的文章是悟出来的。”作家贾平凹也说过:“散文应该是美文,不仅看写什么,还要看怎么写。”

散文概论上讲,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是指文章的风格、结构、题材、本性。神则为文章的意境、感悟、构思、韵味、思想,这是文章的灵魂。境深则美,浅则乏味。无论是抒情,记叙,写景,也无非都居于此。而各种修辞手法的妙用,则可以使语言诗意化、形象化,使文章增色。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和反问等。一个作者,如果能将各种修辞手法灵活自如地应用的话,那他一定是个写作高手。

对此,卢小夫有他个人的感悟,或称散文观。他认为:“一篇好的作品应当有魂有骨,而这体现在优美的意境、语言及经典的语句里。往往文中的一些经典的语句,无形塑造了作品的不朽灵魂,构成了作品的骨架。抒情散文虽然看似想象,但情是真的,景是真的。并且有一种流动的情节、故事隐若存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虚指幻想、假设,是遥远的过去时、将来时,是人类渴望的、怀念的,一种或一段完美的感情。实,指眼前景物。实,又指某一段感情似乎曾经有过。虚即是实,实即是虚。”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实践的,在其抒情散文中体现明显。前文列举的一些作品,都是虚实结合最到位的。实是写梨花、桃花、梅花,写雨、写雪,写春夏秋冬,却虛构一种情,但这情又似曾有过。

我很赞同小夫说过的一句话:“一篇作品有了一些深刻的语句,才能抢眼,给人留下回味和印象。”在小夫的许多佳作中,佳句比比皆是。

总之,去年对小夫而言,无论是经历,还是创作,都是重要的一年,值得作一次回顾总结。卢小夫老师创作势头强劲,今后,还将创作出更多的精品佳作,对此,我满怀期待。

作于20194

 

作者简介:刘畅,网名阿刘。籍贯安徽霍邱,学历中文本科。代表作:长诗《改革开放颂》、《共和国礼赞》,论文《论鲁迅小说的悲剧美》等,著有诗文集《为时代放歌》。现为中国现代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多家平台顾问。


我也说几句1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
最新评论

我很赞同小夫说过的一句话:“一篇作品有了一些深刻的语句,才能抢眼,给人留下回味和印象。”在小夫的许多佳作中,佳句比比皆是。

刘畅   2019-07-14 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