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小说与散文赏析
文 / 刘畅
想对李景老师(笔名瑾瑜墨池、瑾墨)的小说及散文做个简评的念头,有些时日了。之所以迟迟未动笔,一是其实我并不擅长写评论,心中没底。二是即使只点评去年至今的李景作品,也较多,较分散,搜罗起来很麻烦,再读一遍并理思路,也需要时间。而我毕竟杂事较多,只能挤些零散时间。
但有一个欲望一直支撑着我,那就是此前已写了《梅雨墨和他的散文集〈飞雪千年〉》,《浅谈卢小夫及其散文作品》,现在再来一篇《李景小说与散文赏析》,就凑成了三部曲。之所以把它们称为三部曲,是因为这三篇均得益于去年四月的西藏行,如果不是那次相会,就不会有这几篇文字。
关于那次《作家文学》、《百姓文学》组织的采风,上两篇均已提及,本篇不再赘述。但促成此次活动,并得到拉萨市政府、西藏文联支持,及得到当地企业赞助,李景当属头功。
李景是70后实力派写手,老家陕西汉中,研究生学历,在藏从事质监工作已18年,是扎根西藏,献身边疆的典范。也曾多次被单位派往藏民贫困地驻村帮扶,赢得好口碑。他的热心肠是公认的,也因此拥有广泛的好人缘。他在工作上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在文学创作上也是硕果累累,屡屡获奖。李景诗文俱佳,对其诗歌可另作专题研读,本文主要点评一下他去年以来的小说和散文。
我最早接触李景短篇小说是去年5月28日《百姓文学》专栏特刊上的《刻下誓言的老树》,后又参加《作家前线》五刊联办的首届才子杯全国文学作品大赛,并于10月1日荣获小说二等奖。10月14日,《逍遥悦听》平台还制作成配乐朗诵。
故事梗概是:十年前,贫病交加的钱子墨被妻子柳含烟狠心抛弃,此后天各一方。十年后,事业有成的钱子墨开着百万豪车,寻找柳含烟,想羞辱她一番。
而他得到的消息却是,柳含烟九年前就病死了,原因是,十年前当丈夫重病时,她也查出自己患上了更难治愈的遗传病,她把娘家人四处凑的钱,甚至卖房为自己做手术的钱,托闺蜜转给丈夫治病,对家人谎称丢失,让闺蜜死守秘密。含烟为让子墨安心治病,不成为他的负担,不得已选择离婚,结果自己得不到救治,早早离世。这是多么感人的大爱呀。知道真相的钱子墨痛悔不已,痛哭失声,发疯般地朝当年刻下誓言的老树奔去……
毫不夸张地说,我当时看后,感动的眼眶湿润了。此文构思巧妙,形象生动;情节跌宕,峰回路转;出人意料,出神入化。荣获才子杯大奖实至名归,后再配以低缓的诵读,忧伤的伴乐,读者、听众的情绪随着情节的发展而波动。先是对男主人公被抛弃的愤懑,继而是对要让女主人公悔恨而解气的期待,最后却变成男主人公自己的痛悔。伤感之情不由袭上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李景的另一篇小说《皮夹》,去年7月底至8月初,曾在《百姓文学》平台分四次连载。它以第一人称的男贼“我”,正准备对进酒店的一大款下手,不想被一女贼抢了先,窃走了其皮夹(钱包),“我”谎称保安部经理,迫使女贼交出皮夹,得以脱身。
而当“我”坐上地铁回去时,竟然睡着了,结果钱包又被另一男贼扒走,幸被便衣公安制服。而配合到警务窒作笔录时,却无法自圆其说,只能承认钱包也是自己偷的。最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假的医院证明,说有偷盗癖,正在治疗中,警察留下“我”的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把“我”放了。
但倒霉的是,出派出所不久,装着医院证明的自己的钱包,也被另一男贼窃走,真是处处陷阱呀。这个男贼在“我”追赶途中,被车撞成重伤。“我”扶起他,并让人打120,这个小偷悔恨道:“若有来生,绝不做贼。”
当饥肠辘辘的“我”捡到一个老太太掉下的钱夹时,想到倒在血泊中的小偷,幡然醒悟,将钱夹送还。
这篇更是构思奇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扣人心弦;出人意料,引人入胜。
《皮夹》今年3月更名《小偷》,再次参加《作家前线》一刊至八刊联合举办的第三届才子杯全国文学作品大赛,5月底又获优秀奖第一名。
去年11月—12月,李景又在《南国文学》平台连载了一个中篇小说《岁月,你可曾哭泣?》。这是一篇历史题材作品,先把读者拉回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当年8岁的王银花与父亲随着逃难的人群流浪,父亲因参与难民到地主家抢粮被杀害。她后在逃难中被好心人家收留,长大后,与这家的独子成婚。后来,自幼怀有报国热情的丈夫唐树勋参加了解放军。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新婚不久的唐树勋随志愿军入朝作战。接下来写到了在朝鲜战场的严峻形势和生死考验。以及朝鲜老大爷为掩护受伤的他,而被南韩士兵枪杀。后与小股敌人遭遇时,指导员又为保护他而牺牲。直到后来,自己也在战场上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刚到朝鲜时,儿子宝根尚未出生,而儿子也从未见过父亲。宝根长大后,当上了国家干部。同样,王银花也是在怀着儿子时与丈夫一别成永诀。
此文先是倒叙,年华老去的王银花回忆起几十年前的事。然后是顺叙,从1942年写到抗美援朝,最后返回开篇,前后呼应。这一篇时间跨度长,人物众多,形象鲜明;叙事详略得当,情节生动细致。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的成熟功力,令人肃然起敬。
今年3月,李景又写了一篇反映西藏驻村工作队帮助藏民发展经济的小说《背影》。今年5月,他还写了小说《我在银杏树下等你》。“我”约了从未见过面的网友女孩叶子第一次在银杏树下见面,而当这个女孩赴约时,却在马路上被车撞死了,令人唏嘘。本文限于篇幅,对这两篇不再展开点评,以下着重谈谈散文。
前文说了,李景已赴藏工作18年,刚去时,还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这些年他写了大量与西藏相关的诗文。可以看出他深情地爱着这片土地。我读到第一篇他写西藏的散文,是去年4月19日,发在《百姓文学》微刊上的《朝圣西藏的灵魂》,后又登在《作家文学》纸刊去年6月号上。前面写道:“思绪将我带回到十七年前,也是四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那时的我还是一个懵懂少年,怀揣着对西藏的向往,走进了这个神秘的世界。”后面写道:“一晃十七年过去了,拉萨也变得更具魅力,城市规模也在不断的壮大。……一切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也完全融入了这座城市。”人生能有几个十七年?十七年间,一个城市有多少故事,一个人又有多少故事?李景见证了它的发展,也伴随着它的成长。
同样于去年4月发在《现代作家文学》平台的《拉萨记忆》,则让读者随着他的笔游了趟拉萨。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布达拉宫,罗布林卡,拉萨河,大昭寺的神圣美景,令人心驰神往。
李景前年写的另一篇《我的西藏情》则不仅写了西藏的景,更写了西藏的人。“这里的人们很多都是佛教的信仰者,极为虔诚。他们不分早晚,只要有时间就会转经,就会到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叩拜。”“我已融入到了这里的山山水水,被这里的一切所迷恋。我愿做一朵佛前的莲,为这里增添更多的色彩。”
去年9月14日,他在《兰娟雅苑》平台发布配乐朗诵《纳木措的深情》,则以异常优美的文字,描绘了圣湖的仙境。我当时就由衷赞叹“李景老师扎根西藏,献身边彊,深情地爱着这片土地。山山水水在他眼中,在他笔下更具灵性,更显神圣,更呈绝美。”
今年春节期间的2月8日。李景写了篇《立世界之巅,观珠峰之美》发在个人美篇上。文中说:“在藏工作多年,这里的名山大川自然也是去了不少,然而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虽多闻其名,却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这也让我如鲠在喉,颇为遗憾。可事有凑巧,偏偏是来日喀则驻村,终于让我得偿所愿,有幸目睹了珠峰的庐山真面目。珠峰离我们的驻村点不远,大年初一便与几位坚守驻村岗位的同事结伴,一同前往珠峰游览。”我当时在他文下留言:“西藏之所以令人神往,除了宗教的神圣,就是自然的神奇。而且二者又都充满神秘。随着李景老师生花妙笔的笔锋所指,我们仿佛也置身于珠峰脚下,领略它的鬼斧神工,感受它的冲天气势,不禁顶礼膜拜,经历了一次灵魂的净化和升华。”
当然,李景写西藏更多的其实是诗歌,本文中就不再介绍。
他热爱生活工作十几年的第二家乡西藏,他也眷恋生他养他的故乡陕西汉中。今年元月,他又先后在《兰娟雅苑》发了诗朗诵《汉中》,及散文《心之所向,唯有故乡》,抒发了对故乡深深的爱。每个人的故乡都不同,“那一片土地,也许繁花似锦,绿草如茵;也许黄沙飞卷,戈壁苍凉。”但都始终是自己的根。这份爱,只有久别家乡,远离故土的人才能有更深切的体会。这篇抒情散文文字优美,情意浓郁,主旨明确。使读者沉浸在美感中并引起共鸣。
还有一篇《汉中赋》,则显示了李景深厚的古文字功力及汉文化底蕴。此文发在今年4月20日《赤土岭文协》平台。视之满目锦绣,品之通纸华章;辞藻华美,文采飞扬,灵气逼人;谈古论今,风流洒脱,字字珠玑,可与经典古文相媲美。既追溯辉煌历史,又描绘秀美山川;讴歌沧桑巨变,畅想美好未来。这是一件游子给故土送上的大礼,可成经典流传。
李景有两篇抒情美文,我极为推崇,一是《 饮一杯花前雨露,品一味人生禅茶》,二是《秋若纤尘》。前文一开篇,便把人心抓牢。“我喜安静,喜欢一种静雅空灵的感觉,故而时常一个人静静地看书品茗,就像是一个没有放入茶叶的禅壶,在安静地等候,等待一味充满清香的苦茶,来抚慰空无的禅心。”全文充满禅意,富于哲理,使人沉静,耐人寻味。文章由茶和水的关系,联想到情人。“水离开了茶,依然是水,却平淡无味;茶离开了水,便只是叶而不是茶。”“水,为茶的红颜,茶,是水的知音。茶一生为水而绽放,水一世因茶而芳香。”
此文今年1月21日,参加《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我爱祖国,人间至情”征文,3月10日,荣获二等奖,随后于3月下旬受邀赴云南普者黑参加颁奖典礼和采风,并又写出了《漫游普者黑》,对此处迷人风景作了精细描绘。
《秋若纤尘》载《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2018年第2期。此文文笔细腻,精致如玉;如美艳少妇,勾魂摄魄。并且,思想火花闪烁,富有独到见解。说到落叶,人们往往想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的肃杀和悲凉。而此篇有这么一段: “秋天的美不止色彩,还有叶落。縫叶间跳跃着秋风的旋律,那沙沙的声音,仿佛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纯净而悠远。这仿佛是一种曼妙的境界,可以欣赏落叶在风中飞舞,可以聆听季节的絮语;这是饱经风霜后的淡定与从容,是烟云雨露后的彻悟和解脱。”这样的句子,真是令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还有一段堪称佳句:“我本可以容忍寂寞,如果我不曾与秋叶共舞;我本可以容忍荒凉,如果我不曾与秋月对歌;我本可以容忍淡泊,如果我不曾与沧海摩挲……”
总之,这一篇可谓李景美文的代表作,我当时就由衷赞叹:“这篇散文是一首动人的诗歌,是一幅艳丽的图画,也是一曲美妙的音乐。”
6月16日,这一篇已进入《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2018年度优秀作品评奖的第二轮。我们期待不久后的终评结果,预祝它荣获重要奖项。而李景自己对此篇也情有独钟,他刚刚出版的散文集,就把此篇列为主打篇,并以此篇命名书名《秋若纤尘》。
我是最早在《西散原创》去年5 月24日的公众号上看到此文的,它还有个外一篇《秋天的芦苇》,则通过他的生花妙笔把读者带进他老家汉江河边的那一片茂密的芦苇中。在这里芦苇有了灵性:“芦苇纤细的腰身,像个婀娜的美人。”“那微微低垂的头颅,像谦卑的学者。”“那是一片微微颤颤的老人,霜鬓斑白,翘首企盼远在异乡的游子。”这篇《秋天的芦苇》也被其陕西老家的《汉风》杂志2019年第2期录用编发。
去年9月24日,正值中秋,李景又在《南国文学》发了一篇《芦花悠悠荡中秋》。“又到了一年中秋,已记不清这是在异乡的第几个月圆之夜。” “此时,正值深秋,汉江河边的芦花当已尽数开放了吧!”“记得年少时,河边的芦苇荡,成了我们每天嬉戏的乐园。”通篇是对亲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和祝福。也不禁唤起读者的乡愁,并化作一缕微风、一滴浅泪……
而此前一个月,他初秋时写的《秋天的童话》则抒发了对第二故乡雪域高原的爱恋。你看:“如丝如缕的云彩镌刻着初秋的衣角,格桑花艳丽了佛墙,紫藤缠绕在红黄的宫殿。”“我嗅着秋风的芬芳,迎着浅秋的清凉,观月、赏云、问清风。”
上述几篇可看出李景钟情于秋,而去年3月18日,发在《百姓文学》的《我的世界,春风桃李》,则热情地赞美春天,充满喜悦和希望。“对于春天,我如醉如痴;对于故乡,我翘首以盼。”“我的心,一直属于春天;我的世界,春风桃李!”
以上都可看出李景阳光的心态和纯真的本性。由此,我也不禁想起他另一篇让我印象深刻的佳作《人生静美是清欢》。首发于他2017年7月14日的个人美篇,后发在2018年6月号的《作家文学》纸刊。说到清欢,人们就会联想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人生最美是清欢》。
今年1月23日,林清玄过世,终年65岁,令人痛惜。于是,我又重温了李景这篇《人生静美是清欢》。林清玄曾说:“这个世界很公平,你用慈目观人,你的眼中都是慈悲之人;你凶神恶煞,别人自然也不会给你好脸色。清欢就是用愉悦的心情观人,那么你的眼中便没有可恨之人,你的朋友自然会越来越多,而讨厌的人越来越少。”李景把这段话引为自己的座右铭,对生活和写作都有了更多的认识。那就是“用惭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对挫折和磨难也有了深刻的感悟:“现实生活中,谁都想过快乐。可怎样才能快乐呢?快乐是心灵的欢愉,放下内心的浮躁,将痛苦和烦恼,当作生活中的调味品,尝过之后就咽下,而不留于唇齿之间。”
李景除了以上抒情散文可谓精品,游记等记叙散文同样非常精彩。如:《黄河水滋润的村庄》、《平遥散记》、《游诸葛古镇》、《宽窄巷子》、《琅琊山记》、《八公山游记》、《梦回花戏楼》等等。
《黄河水滋润的村庄》是他去年9月底赴青海省化隆县出席第十一届中国西部散文节后所作。我当时在他10月11日刊发的《昆仑文学》平台留言:“作家李景以敏锐的眼光,细膩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黄河水滋润的村庄德吉村的山川风貌,藏式建筑。人民热情好客,勤劳善良;花草果疏点缀,处处生机盎然;欣逢新时代,幸伴母亲河。”他同时还写了一首诗歌《黄河赞歌》,激情澎湃,让人热血沸腾。
《平遥散记》带我们走进了这座山西的平遥古城,感怀它厚重的历史,感受古城墙的沧桑,感慨每一位匆匆过客。
《游诸葛古镇》同样让我们跟随作者游了一回陕西汉中勉县的诸葛古镇,犹如穿越时空,来到了三国时期,仿佛看到了刀光剑影,听到了杀声阵阵。
《宽窄巷子》则对这条四川成都遗留下来具有晚清风格的古街道作了详细的描述。这里曾有“宽巷宽,住的是官;窄巷窄,住的是兵。”的说法。古老的巷子,现在住着现代的人,就有了历史的碰撞。但古老的风俗和传统的生活方式还在,这就使游客有了探秘的兴致。
上述三篇也都作于去年10月间,作者穿越了大半个中国,从西藏到青海,再到山西,再到陕西,再到四川,再返回西藏。每到一处,均留下记录。
今年4月下旬,李景到安徽滁州领取首届“健康安徽 . 葛源杯”征文一等奖。李景不仅是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还是安徽省散文学会会员,滁州市散文学会理事。此次征文,他创作了4000多字的小说《葛羹》。作品讲述了主人公王银花在1942年河南大旱逃荒时期,靠着一碗葛羹救命的故事,获得评委会一致好评,荣获大赛一等奖。离开滁州后,他又到淮南参加淮南市网络作家协会成立会议,还去了一趟亳州。随后,又接连写下《琅琊山记》、《八公山游记》、《梦回花戏楼》。
《琅琊山记》采用文言文,以华丽的辞藻,写出了滁州琅琊山的历史掌故,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及人生感怀。不禁使人想起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八公山游记》写了淮南王刘安与八位方士撰写《淮南子》,并在紫金山研制仙丹,得道成仙,因而,紫金山又名八公山的典故。也写了与之相关的一场战役——淝水之战;三个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八公山是一座有故事的山,有传奇的山。
《梦回花戏楼》将位于安徽亳州的花戏楼作了全面的介绍:宏伟的建筑,精湛的工艺,绝美的陈设,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这里上演并见证了一幕幕历史悲喜剧。
李景的作品还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列举。我这篇既谈了他的小说,又谈了他的散文。大家都知道,小说和散文是有区别的。小说一是可真实可虚构,二是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三是要塑造人物形象。而散文则侧重于两方面,一是真实性,以情感人。二是美学性,可用美不美去形容。
李景小说虽然不多也不算长,但构思巧妙,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就小说而言,无论悲剧喜剧,无论好人坏人,只有有血有肉,才能打动人,让人记得住,在心里留得下。看得出李景深谙此道。
李景的抒情散文是堪称美文的,读之如饮甘露,如沐春风。让人陶醉其中,留连忘返。其游记等记叙散文,不仅描写自然风貌,人文景观,且旁征博引,追根溯源,让读者随着他的笔,在历史和现实中穿越,在仙境和红尘中徜徉。可谓有情,有景,有朴实,有华彩。
我前些年写的《只言片语录》中有这么两句话:一是,文不在多,贵用真心;诗不在长,贵有真情。吾愿诸君,互勉共进。二是,华而不实,不知所云;实而不华,切莫乏味;不实不华,一无是处。
出色的作者如横刀立马的将军,善用各种修辞方法,信手拈来,撒豆成兵。布局谋篇如排兵布阵,无懈可击。
作者也好比厨师,同样的食材,不同的人做出来,口味也不尽相同。所以,不想当将军的文人也不是好厨子。
有道是:文如其人。即使没见过李景的,通过他的文章,也能想到他的为人。李景的好,在于他的人好,文又好。好人很多,但未必都能作好文,李景堪称德艺双馨。
去年以来,李景老师收获满满,不仅创作了大量精品佳作,还荣任《南国文学》执行总编,荣入官方西藏自治区作家协会,荣升中国现代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最近,又出版了散文集《秋若纤尘》。李景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我的好兄弟,我衷心祝福他。未来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在等他一展风采,我们热切期待着……
作于2019年7月
作者简介:刘畅,网名阿刘。籍贯安徽霍邱,学历中文本科。六十年代出生,八十年代从军。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前期,在省地级多家报刊发表各类文稿百余篇。此后南下深圳,搁笔十多年。近十年恢复写作,博客发稿两百多篇。有多件作品收录《中国当代诗人作品》、《当代作家诗人作品选》、《中国作家文学作品选》等选本及发表于多家杂志。代表作:长诗《改革开放颂》、《共和国礼赞》,论文《论鲁迅小说的悲剧美》等,著有诗文集《为时代放歌》。原网易[中国作家协会]圈副秘书长,以博客为载体的《中国作家》电子旬刊编审。现为中国现代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多家平台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