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书的童年梦
拉美作家马尔克斯说过:“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得住的日子。”-题记
老家,一堆泛黄的旧书中,突然发现几本小人书,这可是几十年没见的老物件啊!一股欣喜连珠似的喷涌而出,兴奋,喜悦,抑制不住的激动,霎时的包围了自己。
这些小人书,有的缺页了,有的残损了,有的在当年漏雨老屋里浸洇得图画模糊、纸张酥脆不堪、有的还停留在折叠页处、有的还有浆糊子粘贴补缀的书页……此时翻阅起来,已不再是单纯的字画故事,而是童心的绽放,再一次激活了灵魂深处的童年往事和凝固在岁月里的记忆片段。
小人书,瞬间链接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纸张翻过时的“嗤啦”声,还是那个童年中最曼妙的音符,快乐复苏,时光重现。
“小人书”,又叫“连环画”,像巴掌一样大,便携易带。书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故事情节跌宕曲折,是我儿童时代最为青睐的读物。到九十年代才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渐渐被人们淡忘。尽管如此,不管过去多久,“小人书”已刻入“七、八零后”那代人的内心深处,一本小人书,点燃了我封存已久的记忆,久违了的小人书,久违了我的童年!多少直抵心门的旧事,重现眼前。
小时候,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普遍很低。尤其是农村,不但经济上贫困和物质匮乏,就连精神文化“食粮”也一贫如洗。那时放学后,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少,基本都在学校做完了,也没什么课外补习班、兴趣班,业余时间充裕,除了帮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之外,就是和小伙伴们捉迷藏、推钢丝圈、跳绳、玩“纸炮”、沙河里钓鱼等等,尽情地释放着童年的快乐。
村里老百姓整天除了农忙,就是空闲串串门,啦啦呱,基本没有文化生活,也不懂得什么是文化生活。全村也没有几台电视机,偶尔看一次露天电影。然,有的小伙伴偶得几本小人书,却是如获至宝,爱不释手,读的津津有味,还成了炫耀的资本。张三看完了李四看,虽字认不全,但那些精美的图画,我们会按自己的理解,超常的发挥、尽情地想象,有时因个人见解不同,小伙伴们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
一贫如洗的生活里,小人书成了我最好的伙伴,开启了我认知世界的大门,慰籍了我求知的心灵,开阔了我的视野,装点了我的童年,塑造了我心中的英雄与梦想。
对于当时的我,为了看到喜欢的小人书,经常去村里铸造厂倒出的炉渣里面捡小铁块,去摸猴猴和拿着竹竿抅知了皮,帮着家里放羊和放鹅,每次拿到母亲给的几毛或一块钱,我总是攒起来,周末的时候飞奔的跑向集上的小书摊,买几本小人书。先后看过《三国演义》、《水浒传》、《大闹天宫》、《济公》等经典名著;以及《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小兵张嘎》、《平原枪声》、《鸡毛信》、《智取威虎山》、《雷锋的故事》、《闪闪的红星》等革命故事。
有一次,晚上躺在床上看《半夜鸡叫》,这个故事曾编入了语文教材,我们都学过。我用手指蘸着唾沫,一页一页地翻着。小书绘画的人物表情生动,特别吸引人。讲的是地主周扒皮为了让长工早些下地,天没亮就趴在鸡窝前,自己学鸡叫,鸡窝里的公鸡真得就跟着一起打起鸣来,然后周扒皮就把长工们喊起来,嘴里骂骂咧咧地说:“快去下地,天亮了。鸡都叫了”。长工们只好无奈地起床下地干活,忙了许久天才放亮。后来长工们弄清楚这是周扒皮在捣鬼,就悄悄地把他当做偷鸡贼,狠狠地把他打了一顿,也算出了一口恶气。也许看的太投入,心情随着故事的情节抑扬顿挫,当读到周扒皮被长工们毒打一顿的时候,双手欢呼起来,结果把煤油灯打翻了,煤油倒了大半个被子,一身的煤油味,被母亲训斥了一通……
一本小人书就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每借到一本,我都会仔仔复复地看,读着书上的每一句话,看着每一幅图画。那些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经常浮现在我脑海里,孙悟空的变化多端、岳飞的精忠报国、济公的乐善好施、诸葛亮的大智、杨子荣的大勇……有时被书中的人物感动得流泪,有时对坏人憎恨的入骨。如今回想起来,我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多少都受了这些小人书的影响。也许因为小人书,培养了我儿童时代读书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最终引导着我去阅读文学原著,从而开启了更加广阔的文学探究之路。
小人书,儿时的文艺启蒙读物。岁月悠悠,“小人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那“小宝贝”,让我汲取了很多的知识和“营养”,直到如今,它的正能量依旧深深地影响着我,是我们这代人,记忆中的亮点,是童年的标志,是一个想起来就觉得暖暖的,特别亲切的一枚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