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沛地,历代常用“平畴沃野,汴泗交流,宜于农桑,适于生息”加以形容。
古之“沛泽”,现代沛县。出生在沛地,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牵挂,小时候陪母亲走街串巷,村头田埂,冬去春来,看遍这里的一草一木。而今,离开沛县多年,每每回到家乡,有机会深入家乡的角角落落,寻找那份久违的感受。那村,那河,看似平常,转身却直扑眼底;那人,那狗,远远的,却总在你心头挥之不去。
怀景
沛县地处江苏省西北部,是苏鲁豫皖四省通衢之地,素有“江苏省北大门”之美称。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流经沛县,水脉纵横,是鱼米之乡,滨湖之城、绿色之都,宜居之地。
这里宽阔平原,花红柳绿,风景之美,自有奇妙和独特之处。这里有一览无余麦浪的绿,有悠悠沙河水的碧,有漫漫历史烟云的古,有“遍地英雄下夕烟”的红。
两汉文化看徐州,发源之地在丰沛,这里名胜古迹众多。泗水亭、歌风台、大风歌碑、琉璃井、汉高祖原庙、吕布辕门射戟台、吕公墓、樊井、微山湖渔村、微山湖千岛湿地、滨河汉文化景区等,享誉古今的“五里三诸侯”(周勃、王陵、灌婴)的故里,距沛城约十公里。境内历史遗存遍布,阎尔梅(号古古)墓(清史稿徐州二遗民之一)、张贞观墓、晓明楼、三碑亭、胡陵城遗址、栖山汉墓、城隍庙碑等一大批名胜古迹驰名中外。
沛县博物馆藏有两千多件文物,其中有五六千年以前原始人使用的石器;有春秋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陶器;还有被称为“江苏三宝”之一的汉代画像石刻及西汉遗留下来的大风歌碑。如珍珠般散落在沛地的无数处古城、古镇、古村,让沛县古意斑斓。汉文化源远流长,人的豪迈,水的灵秀,大抵赋予了这片土地上的民风以淳厚、坚韧和刚毅。几千年来,民风从未浇薄。正是这种民风,塑造了沛县人浑厚、耿直、质朴的文化性格和他们重名声、守礼仪、敢担当、有责任心、有正义感的精神品格。
怀情
沛县崇文尚武,豪杰辈出,是全国著名的武术之乡、唢呐之乡。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首义反秦,以刘邦为首的沛县父老揭竿而应,诛沛令,拥戴刘邦为沛公。此后,刘邦三年灭秦五年翦楚而成帝业。西汉时,刘邦册封的18王中,有沛籍10人;侯爵143人中,有沛籍23人;沛人萧何、曹参、周勃、樊哙、王陵先后为丞相。故历代墨客骚人对人才蔚起的沛县,多有称颂之作。南宋丞相文天祥在《过沛怀古》诗中称道:“秦世失其鹿,丰沛发龙颜;王侯与将相,不出徐济间。”沛县既为汉皇刘邦的发迹之地,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先祖故里,故素有“汉汤沐邑,明先世家”“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称。汉代至清末,以文学、史学、艺术、武功著称于世的沛籍人士多不胜举。如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刘伶、明末爱国诗人阎尔梅等。“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近世以来,革命薪火相传,让沛县处处红色浸染。在历次国内革命战争和卫国战争中,沛县有1500位革命烈士为国捐躯。
当这份厚重文化百转千回至现代,又开出许多绚丽的花儿。好人沛县成为城市的一张靓丽名片,沛县人在这方水土汲取力量,或是在烽火硝烟中一往无前,或是在沧海一粟中求索创新,精神基因永相传承。
怀味
沛县,是多民族聚居之地,风情风俗,美食美味,让人心心念念。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回、满、苗、朝鲜、蒙古、布依、瑶、壮、维吾尔等 37个民族相融相生,创造出多姿多彩、瑰丽神秘的沛县乡土文化。“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在一曲大风歌中,揭开了沛县人别具一格的物质文化生活。沛县唢呐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的天籁之音,时而宛转悠扬,时而气势磅礴;自明清流传至今的沛县色织土布,沛县指掌画、沛筑制作技艺、沛县剪纸、荷叶落子、沛县香包技艺等数不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勤劳的沛县人民刀耕火种的深沉烙印,也是蕴藏在平原与河谷中人类永恒的生存密码。
乡愁,也是一道道令人垂涎欲滴的家乡美味。这里有瓜果飘香的甘甜,盛产西瓜、白酥梨、冬桃等风味独特的地方水果。这里有村里人家的烟火,入口醇香的沛公酒、劲道十足的鼋汁狗肉、骨头一口嚼的烧鸡、骨头汤打底的沛县冷面、甜脆可口缸贴子、入口即化的小孩酥糖块、口味鲜醇的地锅鸡、酸辣爽口的娃鱼、捋捋摸摸就成的烙馍、色香味俱全的沛公宴……风味沛县,总能在某个瞬间让人禁不住味蕾的绽放,唤起你亲历的种种往事,或甜蜜,或忧伤。
沛县,一个怀景怀情怀味的地方。“帝王之乡,滨湖之城,绿色之都,好人沛县”,生于斯而长于斯。初冬的太阳洒在沛地沉静的树叶上,泛着暖暖的光。来年开春,定会是一番新的景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