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刚的头像

刘刚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19
分享

一蓑烟雨任平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正值春末,江南水色在雨水冲凉下更加碧绿通透,南方小城的夜色拥着一整片星河的璀璨与希冀。捧起季老所著的书,季羡林老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国学大师、学界泰斗。触及温润,手指不经意摩挲起封面的几个大字:一蓑烟雨任平生,不由得再次心潮起伏。“一蓑烟雨任平生”出自苏轼的《定风波》,这寥寥一句,恰如其分地涵括了时代的缩影、岁月的霜华,还有心境的泰然超脱,更是应对坎坷人生的一剂良药。

读完此书,联系到林语堂说自己写《苏东坡传》,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以此为乐而已。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写一个自己喜欢的人,他说: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能专心致志的写他,自然就是一大乐事。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遇到挫折,遇到凄风冷雨。可是有多少人能做到何妨吟啸且徐行呢。这样的旷达胸怀,不颓不丧的性格是何等的智慧洒脱。纵古论今,面对挫折和困境,不一样的心境和格局,迎来的是不一样的风景和结局。古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乃著《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到近代,曹雪芹面对没落的家族和世态炎凉,写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文学巨著《红楼梦》,成为中国文学史的一颗璀璨明珠。

从学习季老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到冯唐的《成事心法》,大底都有一脉相承的思想内涵。看文章不如品思想,无论学习还是生活,我们都应该学习一蓑烟雨下的这种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不卑不亢、诗和远方。

《一蓑烟雨任平生》书中,季老从他的童年时光开始回忆,把自己一生的经历娓娓道来。季老出生在20世纪初期中国新旧交替的时刻,其物质生活是极其匮乏的,他的家境更是苦不堪言:一年到底就吃吃咸腌菜,平常只能吃到红高粱面饼,他把举人太太留给他的白面馒头当作龙胆凤髓,能吃上白面馒头,于那时候的他而言,是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至于读书,若要不是他的叔父将他接到济南读书,在那个没有私塾的贫苦村庄,他极可能一生像他书中提到的小伙伴一样,大字也不识几个。也正因为这样,季老很珍惜学习的机会,他孜孜以求、脚踏实地,从未想过走什么捷径。碰巧哪天没有读书和写书,他便会痛责自己虚度光阴,季老先生一生没敢懈怠。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一路书山以勤为径,从容前行,着实令人佩服不已。

每每感受到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就拿起来读几页季老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虽然这些书的章节已经读了不少遍,还是一样的爱不释手,每次看罢,犹如一股清泉入心中,心旷神怡,满身劲道,昔日的压力和困难都已抛入脑后。正如林语堂先生在书中写到的:苏东坡一生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即使人生虐我千百遍,我待人生如初恋。苏轼在坎坷与困难中不断追求,积极进取,永不放弃寻找生活中所有美好的东西。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安身立命的精神和精髓!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