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刚的头像

刘刚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23
分享

心中的那些岁月

多么熟悉的声音,陪我多少年风和雨;

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

……

—题记

江南小城,一年四季雨水不断,特别在夏季,忽然就是一阵滂沱大雨。夜晚,电闪雷鸣,又下起了雨,隔窗聆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滴在心海荡漾起一圈圈的涟漪,顿感空气的清爽,思绪渐渐回到故土的一草一木,更眷念和外婆一起生活的那些岁月。

艰苦的岁月,贫穷的年代。从我呱呱落地,也许就注定命运的坎坷和生活的艰辛,父亲的早逝,母亲独自一个人扛起这个家,一连串的生活变故和年代的贫穷,让这个本来风雨飘摇的家庭,雪上加霜,生活的清贫,多亏外婆和舅舅的帮助和照料,才渐渐有了生存的眉目。

八九十年代的苏北,小农经济占主流,沙土飞扬,连年收成不好,物质极其匮乏,农民的生活可想而知。那时,舅舅们家里条件相对好一些,但因我和姐姐、妹妹,母亲每天要劳作十几亩地,我们太小没人照顾,外婆就放弃了家里相对好的生活条件,来照顾我们兄妹三人,也就自然对孙辈照顾太少,但也得到舅舅们的支持和理解。就这样,外婆陪着我们一呆就是二十年,风雨无阻,从黑发人熬到白发人,从腰杆挺直累到佝偻匍匐,外婆陪伴的点点滴滴时常闪烁在眼前,一年四季忙碌的身影一直刻在我的心里。

回首往昔,多少日子外婆都是满腹心思围绕着我们兄妹在转动,不曾停下脚步,外婆用瘦小的身躯,帮着母亲打理着残缺不全的家庭,给予我们关心和呵护,怕冷了饿了没人管,怕活在别人的白眼里,怕没爹的孩子被人欺负。艰辛的生活,加上外婆执着的信念,硬是陪着我们一路披荆斩棘的走来,走出人生的新模样。

初春

小时候,常听大人说,过了正月十五就要农忙。那时农业基本手工,劳动效率低下,加上地处大沙河沿岸,沙土地干旱,小麦地里存不住水,过了年,家里就要张罗找人浇地和施肥。

刚过春节没多久,我们小孩还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这个时候,外婆就从舅舅家里来我们这里了,开启一年的艰辛劳作。家里地多,小麦都有七八亩,挨个浇过来,都要一周时间,当时农村还有排队浇地,有时候赶上半夜,母亲就一个人去浇地,有时候二伯来帮忙,看着夜空月朗星稀,初春的夜晚仍旧寒意浓浓,刺骨的河水从双脚流过,冻的浑身打哆嗦,母亲坚持一夜把二基地浇完。外婆在家陪着我们,总感觉小时候的夜特别黑,一盏橘黄色的灯光照耀下,就是我们温暖的小窝,不管外面是狂风还是惊雷,蜷缩于这个小窝,栖身于外婆羽翼,我们就是有家的孩子。外婆一边哄着我们睡觉,一边还要锅里温着馒头和菜,随时等着母亲回来能吃上一口热乎饭,有时候母亲在外面浇地一晚,外婆几乎寝食难安的等着天亮。

整个春季,家里不断的忙打药、拔草、种春地、西瓜、蔬菜等,农民没啥指望,唯有依靠土地,小时候我经常跟着母亲去干农活,那种大太阳当空照,口渴难忍的生活场景历历在目,而外婆一直节衣缩食,总把最好的饭菜留给我们,外婆给予了我们看到生活希望的动力和支持,让我们在童年里看到不能认命,不能破罐子破摔,要在春天播下出人头地的理想。

仲夏

布谷鸟田野叫,金色麦浪一潮高过一潮。春忙后就是夏收,太阳当空,大汗淋漓,夏收最累的就是收麦和种玉米,外婆平日照顾我们生活的同时,在家里养了一些鸡和鸭鹅,到了每年的四五月份,外婆就开始腌咸鸡蛋和鸭蛋,也有几个鹅蛋,再让母亲买一些小草鱼,腌制晾干后,等着收麦的时候吃。

收麦季来临,基本没有时间吃饭和休息,白天收麦,晚上还要排号打麦,外婆在矮小的锅屋里,总是热的大汗湿透了衣服,给我们煎咸鱼,煮咸鸭蛋,然后打好一包,我们带到地头,看着别人大鱼大肉,我们就这样也是感到非常的快乐,吃着咸鱼和咸鸭蛋,有时候就着咸菜,跟着母亲割麦,一心只想着把麦赶快收回家,还能拿麦去换油条,童年的那种幼稚,那种天真,就像深藏的煤炭,随时都能点燃生活之光,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灯塔。

收完小麦种上玉米,就开始除草,农活真是没完没了,那时的夏季也特别热,外婆总是拿着一把蒲扇,晚上看着我们睡觉,总是不停的给我们扇扇子,看着豆粒大的汗珠从外婆的额头滑落下来,我总是在想,外婆不热吗?其实,外婆特别热,小时候我们就是外婆的一颗小树苗,外婆细心的照顾着我们,就等着小树苗长大,能经得起风雨,撑得过酷暑,最后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立秋

知了声停了,暑天过去了,立秋意味着秋忙又开始了,收玉米、割豆子、割芝麻、刨花生,就是农村说的割麦打豆是最忙。立秋不意味着秋高气爽,白天依旧很热,母亲把豆子和玉米拉回来倒在院子里,外婆就帮着打豆子、剥玉米,有时候夜里挑灯继续忙活。农民种点经济作物也是非常麻烦,收花生的时候,都要住在地里看着,用爪钩子一颗一颗的刨出来,还要一个一个的摘下来,几亩地花生都要花上一周的时间才能收好,外婆就带着我,晚上住在田地里,睡在平板车上,看着满天星空,身边还有外婆给讲一些故事,心中没有任何害怕,反而多了不少快意。

家里的田地都距离比较远,秋收的时候,早上出去都要晚上回来,拎上一壶茶、带点饭菜,就去忙了,家里喂猪、喂羊,我们上学吃饭,基本都靠外婆一个人,有时候放学了,母亲还没有回来,我们写完作业,就帮着外婆干干家里活,把玉米都编成辫子,一条条的放好,我爬上墙头,外婆在下面递给我,把玉米都晾在墙头上,外婆说这样既能干的快,还不怕下雨。这些年,外婆不仅教会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还教会我们如何干农活的技巧,一贫如洗的生活,因为有了外婆的陪伴和帮助,才在苦水中找到了一点甜意,一直伴随着我们,时刻不能忘记。

因家里地多又没劳力,种麦的时候,基本都是舅舅们带着一帮人,一两天把活都给干完,切实给母亲解决了大困难。每当这个时候,我就跟着送饭送菜,一趟趟的在地里跑来跑去,农村的生活虽然简单,但也充满真情实意,每一个画面至今都扣人心弦,那些岁月要是没有外婆、舅舅和二伯的帮忙,十几亩地,一个农村妇女,谈何容易。

冬至

苏北老家,一年四季有点闲空的就是冬天了,俗称“收齐了”,入冬后,外婆帮母亲每天穿棒子,把玉米粒一颗颗的穿下来,然后装到口袋里。每当家里需要开支,母亲就拉着几口袋玉米、花生到集市上去卖,百来块钱的收入,却是家庭一段时间的支出,一分钱能分八掰去用。

天冷后,饭菜主要是罗卜白菜,有时候炒点豆腐渣,农村家家户户都是,偶尔买一两斤猪肉,也要配一箩筐罗卜,炖上一大锅,一人一碗,或者买点小鱼炖黄豆,吃鱼冻,外婆就在这样的光景下,粗茶淡饭,陪着我们走完一年的四季,看着我们一步步成长。

过了农历十月,舅舅就把外婆接回去了,没有外婆在家的时候,总感觉家里少了不少依靠和期盼,这个时候,我们就特别期待快点放寒假。到了寒假的时候,我就去外婆家里住上一段时间,有时候就直接在那里过年,那时候的年虽然没现在的丰盛,但是总能找到无限的乐趣,总能留下满满的回忆,时光要抓住,背影不必追,外婆每次送我上学在门口转身的背影,现在回忆起来,依旧让我泪眼婆娑。

思念的岸边缠绵着思念,雨潜入万物无声,且了无踪迹。和外婆在一起的许许多多的过往,俨然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外婆已经故去多年,一年四季中再也看不到外婆的身影,那些同甘共苦的岁月随着时间不断堆积成山,在我凝涕里埋藏,荡涤着我的生命,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留恋多少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