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舍不去的东西,才是一有机缘就能说起的由头。
前几日,在菜场的一头,我发现了从古老岁月走来的炒面,包装袋的字迹虽小,但我的目光瞬间锁定在那一包包焦黄色的面状物,拿起一包,炒面的清香扑鼻而来,久违的温暖从心中升起,许多心酸的画面浮现在眼前。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苏北人,我对于炒面的深厚感情并不因为她和我生长于同一土地,而是缘于那段艰辛的学子生涯。
小时候,家境非常贫困,后来上了高中,家庭生活更加艰难,母亲不仅要解决一家人的温饱,还要负担一个高中生,更是雪上加霜,家庭的重担不断加码,都压在了母亲身上。因此,在学校的时候,每天的伙食很差,基本上早晚各一个馒头、一碗稀饭或胡辣汤,再加点咸菜(食堂一大盆咸菜,学生按需自取),中午的时候,一个馒头,一份白菜或罗卜粉条,难得在清汤寡水里面见到一两片薄薄的肥肉,有时候去晚了,买不到这样的标准菜,就只能菜汤子和馒头一块充饥了。那时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样的饭食哪里能够,一天中多半处于饥肠辘辘之中,上课时,不光自己,还经常能听到同学们肚子里也发出的咕咕叫唤声。每到周五能回家的那一下午,班上大多数同学都和我一样,早已没了心思听课,巴望着早点放学,回到家母亲还能买点鸡皮或者鸡架,炖上一锅菜,狼吐虎咽的吃完一大碗,填饱干瘪的肚皮。
学校离家有四十里地,基本上两周回去一次,每次回家母亲总要给带点填肚子的东西,既能便捷的食用,还要能长时间放置,于是,炒面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年四季带的最多的就是炒面、一瓶子咸菜、豆瓣酱、咸豆子、咸辣椒、辣菜缨等下饭的菜,有时候还带点烙馍,回学校的路上看着一包吃的东西,已经是非常快乐的一件事。晚自习后,宿舍的同学几个人,兴致勃勃的冲好炒面,就着大头菜、咸豆子、咸罗卜条,津津有味的吃着,冲好的炒面香味已开始在楼道里传播,大家说着品尝着,还时不时的到别人饭盒里面抢一勺,再到他的瓷碗里捞一筷,那兴奋劲头就像吃了山珍海味一样。艰辛的求学路上,饥肠辘辘时常伴随,但还有不少开心的场景点缀着,那种拼命三郎的学习劲头,经常看书到深夜,宿舍楼道里坐满看书的同学,被窝里手电筒的光芒,都在激励着我们努力去学习,去回报母亲的辛劳,至今回忆起来仍津津有味。
别小看一袋炒面,做炒面是有许多复杂工序的。常常见到母亲将麦子用箩筛将杂物筛掉,然后便拿到水里去揉洗,淘干净后用铁锅炒熟,炒面好不好吃,重在掌握炒的火候,炒过了,磨出的炒面发苦;炒欠了,又出不来特有的香气、甜味和清爽味。炒面的工艺不能着急,需小火,需细心,需“察颜观色”的慢慢炒。每次母亲制作时,坐在锅台前,一边烧火,一边不停地用铲子翻炒,翻炒一会儿,就看看小麦变化的气色,再捡出几粒来尝尝,如此反复无数次。当小麦变成淡淡的焦黄色时,就赶快停火出锅,母亲用搭在肩上的毛巾擦一把脸上的汗水,再接着把这些炒熟的小麦和着一点芝麻、花生用兑窝子揣成面粉,顿时一股香喷喷的美味扑鼻而来,炒面就算做好了。这碗炒面伴随我度过了难忘而艰苦的学生时代,是我记忆中最香甜的味道。想到这些,再想想母亲那双粗糙的手,眼泪便情不自禁地落下来。
普普通通的炒面给了我最真挚的情感,也体会到了亲人间最纯朴的慰藉和温暖,每一袋炒面都是母亲用一滴汗分八掰换来的,它是我生命中永远难以忘怀的心酸的回忆。
如今,舌尖上的美味非常丰富,炒面早就被封存在时代的最深处了,但看到这一包包炒面,心头总是涌满暖暖的阳光,思念之余更多的是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