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刚的头像

刘刚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10
分享

不老的乡愁

芒种,麦香浓,颗粒归仓是乡情。

每年这个时候,乡愁会从故乡那一片一片泛黄的麦地里,从那袅袅的炊烟里,随着夜风潜入我的梦中。乡愁之所以谓之乡愁,自然是背井离乡时的一种情怀,那种思念和眺望,只有身在异乡的游子体会最深。离开故乡徐州沛县已经多年。数不清的春去秋来,弹指一挥间。

孩提时代,母亲教育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男儿志在四方”。那些重复了一遍又一遍的故事,多是古代金榜题名的状元、现代出人头地的志士。静寂的夏夜,小院里枣花飘香,月光如水,我依偎在母亲怀里,常常被故事感动得热血沸腾。从那时候起,一种闯荡四方的豪情便悄悄在我的心底萌芽。

为了成为母亲眼中的“好男儿”,我一直刻苦学习,小时候家里特别贫困,养上几只羊和几头猪,就是家里人一年的希望,就这样,放学后放羊割草就成了我的任务,一边放羊,一边割草,还要完成作业。夜幕降临,听到母亲喊我回去“喝汤”(老家吃晚饭叫喝汤),我就牵着羊,带着一大捆草回去。贫穷的生活,虽然限制了我的想像,但在母亲的鼓励声中和绿油油的田野里我找到了童年的乐趣和追梦的希望。

高中毕业那年,怀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瘦小的我拖着一个大皮箱,一路颠簸的赶到徐州火车站,看着一辆辆南来北往的绿皮火车,我在站台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趟车,看着火车,我心潮澎拜,期待着早一刻登上那列绿皮火车。在我看来,那列火车上不仅满载着梦想,还有远方。

随着列车缓缓启动,我也开始了我的追梦之旅。农村的孩子,视野早已局限在风餐雨露和贫困交加之中,然母亲的期待和儿时心中塑造的英雄模样,让那时的我曾经心比天高,梦想着能闯出一片天地,创造一番事业。每当受到挫折时,我都会为自己找一个可以慰藉精神的制高点,俯瞰我的舞台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靠着这股子劲,我在大学期间克服了贫困的境遇,以及学费和生活费来源不足的拮据,那时候除了图书馆,最多的就是食堂兼职,刷碗、打汤、洗菜、收餐盘,干得不亦乐乎。同时周末再去外面餐厅兼职,就这样忙碌不停的折腾,每个月基本能解决温饱,求学的生活虽然艰苦,但自食其力的解决生活费,减少母亲和家庭的压力,有时候自己也会偷偷的笑一下,心中多了不少温暖和慰籍。大学毕业选择留在了苏南小城,算是靠自己的努力,走出了农村,了却了母亲的心愿。

如今,母亲年逾古稀,故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物是人非,但当我一个人静处时,常常会想起故乡的一些点点滴滴,总有一些零碎的记忆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比如一棵井边的垂柳,一树沁人心脾的枣花香,一锅热气腾腾的馒头,一个有着悦耳虫鸣的温馨秋夜……每当此时,心底深处便有一阵阵隐隐的痛。我明白,这痛,就是维系我根本的缕缕乡愁。

岁月虽逝,乡愁不老。不老的乡愁是一坛陈年老酒,浅尝一口就会醉人。想起台湾诗人舒兰的《乡色酒》: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乡色也好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香樟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岁月在流逝,而乡愁永不老,麦香在延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