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刚的头像

刘刚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4/18
分享

永不消逝的唢呐声

文学创作要有温度,作家的作品,是其精神世界的投射。

—肖江虹

一条河,环绕着华北的黄土地,千百年来,这河、这水和这黄土地守着古色清贫的模样,河道湾湾,河水清清。

河两岸的村庄,就像星星散落着,茅屋泥墙,散发着田园泥土味。晨雾笼罩下的村庄,偶传出几声狗吠与鸡鸣,村庄如水般流淌的生命依然。

芦苇丛随风飘荡,烈日下,少年握着一根比他还高的芦苇杆,执着的把河水吸上来,额头沁出的汗珠不断滚落下来。

小天铭没有这样的天赋和幸运,为此他必须多花力气去实现父亲年轻时没有实现的梦想。困难是一把双刃剑,不是你被它击垮,就是你将它转化成动力,助你成长。是的,你无法左右厄运降临,但你可以不让它主宰你的生活!

月朗星稀的夜晚,少年躺在凉席上听父亲讲唢呐的最高境界就是《百鸟朝凤》时,无形的担子压在了幼小的肩上,眼神里隐约放出向上的光芒,少年心中的那点好奇,也许被点燃了,烘托了生活的明亮。

日复一日的练习吸水,帮着师娘下地干活,忍受师父的责骂和越发浓厚的想家,包括之后的日子里眼巴巴的看着师父带着有天赋的小师弟去各个村子接活,连尘封已久箱子里取出的唢呐都没有他的那一只,于是,少年的心凉了,流着着眼泪打包好行李偷跑回了家。

刚踏进家门,听父亲和村里人对话:“我们家天鸣可厉害,他师傅还说过几天要教他吹那个《百鸟朝凤》呢。”少年的失落和心凉,瞬间被父亲的一席话点醒了,支撑着他走在无奈又看不到希望的坚持中。

多年之后,天鸣出活回来看师父,师徒二人酒酣之际,师父问起:“你知道我为啥把唢呐传给你不?是因为你刚来时,你父亲摔倒了,你扶起他来,眼里那一滴眼泪。”

“能够传承这门技艺的人,一定要艺品好,德行高。”师父掷地有声的话,就像一座灯塔,亮在了少年的心头。诚然,天分是作为匠人的有利条件,但却不是唯一条件。成就一门艺术或者匠活要求匠人同时具有天分和仁心,而相比天分,仁心是基础条件。天分并不是人人都有,而仁心却可以在日常的生活、教育里一点点获得和培养。天分让艺术绚烂缤纷,而仁心让艺术更具韧性。除却匠人,生活中的成功者又何尝不是这样,他们靠天分走向成功,靠仁心守住成功。

随着时代的进步,老祖宗传下来的接师礼规矩被打破和遗忘,红白喜事中唢呐声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西洋乐器,舞蹈伴奏,流行歌曲。

“我向师父发过誓的。”把剧情拉向了另一情境,就像珠落玉盘,回荡有声。生计与传承,师父与家业,天鸣游离在他放弃唢呐的矛盾心中,然握着唢呐的手却一直紧紧攥着不曾放开。

影片的最后,师父的墓前只剩天鸣一人,没有四台,没有百鸟朝凤的排场,只有天鸣一人在墓前吹起百鸟朝凤的调调,师父坐在太师椅上,然后起身,转身离去,消失在山林间,彷佛也暗示着故事的结局。

《百鸟朝凤》可看作是肖江虹的成名作,故事的情节没有一波三折与波澜壮阔,缓缓的叙述着新时代里民俗文化面临灭绝危险的无奈,没有泪点,却像在人的心口上压力一块大石头,让人喘不过气来。紧紧凭借那句“我向师父发过誓的。”便一路坚守下来,师父也许看到了他骨子里流淌的血液,是滚烫的,他会坚守这曲唢呐将其传承下去,响彻在八百里秦川。

这部影片的拍摄和上映历程曲折连连,导演凭借着志愿者团队和各大媒体的热心帮助,完成了影片的拍摄,制片人还跪求各影院排片,这难道真的为了金钱和可喜的票房?应该不是,而是那份传承之心,不仅是唢呐这一件民俗乐器,还有数以千计的民俗文化在时代的洪流中被冲去和湮没,要传承的更是这一种注重德行、坚守、严谨,坚持老祖宗对于匠人匠心的尊重的”工匠精神“。

曾几何时,工匠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缺少的职业,各类手工匠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生活定下了底色,留住了念想。

如今,在这个快节奏时代的冲刷下,唢呐的声音是否会真的从耳畔慢慢消失退去。而《百鸟朝凤》也在我们即将遗忘那些民俗文化的今天,拂去了灰尘揭开了尘封的序幕,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于”传承“的重新认知,提醒着人们,它们不能失传,也不应该失传。

工匠精神在哪里?在永不消失的唢呐声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