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广英的头像

刘广英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2/22
分享

牡丹之炫

  文/刘广英

画家齐雅卉的牡丹画展,今天在市里举办。市报记者刘媛媛不懂绘画艺术,报社领导派她前去采访齐画家,她便带着多年的疑问和好奇,欣然前往。

来到展厅,看到一幅幅的牡丹画,画家完美的写实风格,让刘媛媛就像徜徉在一望无际的牡丹园:玫瑰红色、紫红色、粉红色、水红色、银红色、墨紫色、白色、黄色、绿色,真是花色艳丽,玉笑珠香,她似乎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花香。她惊到:牡丹,真不愧“国色天香”的称号。画中的蝴蝶就跟蝴蝶标本一样,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似乎看到它正煽动着双翅翩翩起舞。周围络绎不绝的观赏者,驻足在每幅画前久久不愿离开,这真是一场视觉上的饕餮盛宴。她叹到:牡丹,真不愧“花中之王”的美誉。

画家齐雅卉,身材苗条,面容白皙,五官端庄,发鬓高绾,一袭黑丝绒旗袍把身材衬托的丰姿绰约,雪青色流苏披肩更显出主人的典雅高贵。虽然年近五旬,但看上去,就像三十几岁。近几年,画家齐雅卉享誉国内外,她的牡丹绘画水平可谓登峰造极,业界无人不晓。虽然在画界名声大噪,但她的出身却很神秘,几乎无人知晓。据说她之前一般不出席自己的画展,一直由助理代办,也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只是日复一日地在画室里痴迷作画。今天能在开幕仪式上露面,真是太难得了,据说这次是有特殊原因才出席的。人们一直猜测她是圈内某位大画家的千金或者高徒,但无人细知根底。刘媛媛就是带着这个疑问和好奇,在约定的时间,采访了齐雅卉画家。

下面是刘媛媛的采访整理笔记:

我叫齐雅卉,大凉山是我的家乡,我的村子就在一个山顶上。

上小学时,我的老师叫王牡丹,她是当年的下乡知青,面容长的就像牡丹花一样漂亮,只是个子不高,不到一米五的样子。也许是因为她瘦小体弱,也许是因为她平时最爱看书,她来到我们村不久,我们原来的老师年纪大了,因病卧床不起,村支书就安排知青王牡丹当了我们这群孩子的老师。

所谓的学校,就是半山坡上的几间石头砌墙茅草铺顶的破旧房子,几块石头摞起来放两边,上边搭一块石板就是课桌,一块石头放在桌旁就是课凳。窗子更是破败不堪,几根木棍横七竖八的乱搭着,残缺不齐的几块破纸这边一条那边一绺地耷拉在木棍上。没有黑板,老师上课就是用木炭棍在四面的石头墙上写写画画,写满了再用湿抹(ma读一声)布擦掉,晾干接着用。

王牡丹老师来到学校后,因为她比我们的个头高不了多少,说话又温柔,所以我们这群孩子都不怕她,有的顽皮小子还故意气她:

“你还不如我高,我当你的老师吧!”

“好啊,咱俩约定,你这次期中考试如果从倒数第一考到正数第一,我就喊你老师!”老师不恼不怒温和地说。

结果,这个顽皮小子虽然考试没有正数第一,但已经进步到了中等偏上。

王牡丹老师来到学校不久,学校收到了一个大包装箱,那是她让在城市的父母寄来的沙子水泥和墨汁,还有一捆塑料布。之后的几天,她从村里人家借来瓦刀、抹(mo读三声)子和刷子,与班里几个大一点的学生,将沙子水泥掺合在一起,用水搅匀,然后在教室的正面墙上用抹子抹出一块平整的长方形水泥墙。待墙面干透后,王老师自己开始刷墨汁,高的地方她就登在石头上刷。这个活儿她不许我们插手,她说墨汁不多,怕我们弄撒了糟蹋。这样,王老师前前后后刷了三遍墨汁,一块平整光亮的大黑板,终于出现在我们小山村的学校了。那是初冬季节,可王老师身上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她脸上的汗水更是滴滴答答的往下流,她抬起头,把滴着汗水的头发拢到耳后,看看黑板,又看看围观的学生们,老师脸上却笑开了花,我们也都笑了。那个顽皮小子扬起胳膊,用衣服袖子擦去了老师脸上的汗水。

接下来的几天,课余时间,王老师带着刀斧,领我们在山上砍了一堆枯树的枝干,长短粗细比量好,先竖在窗台上卡住,顶部和底部再用和好的沙子水泥抹(mo读四声)出隆起的形状,等干透后,竖棍就牢牢地固定在了窗台上。然后再用长短适合的横棍和细铁丝与塑料布一起绑在搭建好的竖棍上,这样,一扇透光不透风的窗户就完工了。

学校教室的这一系列改变,让村民们对小小的王牡丹老师很是刮目相看,再加上孩子们在她任课的这段日子,学习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王牡丹老师,得到了村民和学生的无限信任和爱戴。她就像一股春风,给我们小山村带来了清新的生机。

记得四年级时,我在王老师办公室的墙上看到了一幅牡丹画,那是我第一次看见那么好看的画,我当时还不知道那上面画的是牡丹,只是呆呆的站在那里看,王老师就问我:

“喜欢吗?”

“喜欢!”

“想学着画吗?”

“想!”我使劲点头。

后来,王老师把我带到了离学校不远处的一个小山坡,那里有王老师栽种的一片牡丹,她说她特别喜欢牡丹花,她的名字,也是她上学后要求父母给改的。从此,那片牡丹园就成了我和老师的乐园。课余时间,我和王老师经常去那里浇水、拔草、捉虫,观察牡丹花开的过程,然后回到办公室看老师画牡丹。王老师从最基本的形线、明暗、色彩开始教我绘画,就像妈妈一样耐心细致。

我从此爱上了画牡丹,因为牡丹,我与王老师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

王老师曾跟我说,她喜欢牡丹,不只是牡丹的端庄高贵、仪态万方,也不是因为牡丹有花中之王、国色天香的美誉,而是因为牡丹无论在什么地方栽种,它都遵循着自己的固定花期,怒放自己的丰姿。还有,牡丹虽然有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花朵,却像草根一样,到哪里都能茂盛的生长。

王老师的家庭成分不好,那个年代,谁的家庭成分不好,就会自卑的抬不起头。村里一个贫农成分的男青年曾追求她,之后她就嫁到了这个好成分的家庭。几年后,知青大返城,她没有返城,也许是这里有他的丈夫和孩子,也许是她真的舍不得乡邻和学生们,或者是他们那渴求她留下的眼神……反正她一直在我们村学校教学几十年。她就像一株牡丹一样,来到我们这个贫困山区,把知识和艺术都教授给了这里的孩子,她顽强地怒放着自己的生命。

可是,在一次地震中,王老师为了疏散教室里的几十个学生,在学生都跑出教室后,她却被倒下来的房樑砸中……

后来听村里人说,当扒开压在王老师身上的房梁和石块后,王老师静静的趴在教室门口,鲜血印红了她的白衬衣的整个后背,样子像极了一朵盛开的牡丹……

王老师,她永远地离开了她心爱的学生们,为我们大凉山的教育,献出了她的宝贵生命。村民们为了纪念她,她种植的那片牡丹园,至今还保留着,并派专人养护。

我迷恋画牡丹,得益于王老师的启蒙。美校毕业后的这些年,我画的牡丹作品得到了专业的认可,每年举办画展所售出的画作收入,为家乡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命名“牡丹小学”,以此来纪念我的王牡丹老师。也希望大山里的孩子们,虽然根在大山,但走出大山,带着草的烙印,依然要成为美丽的风景,向牡丹那样,到哪里都呈现出生命的高贵与丰盈。

今天我来到这里举办画展,并亲自出席,是因为王老师的出生地在这里。她生前曾说过,年轻时就远离了父母,没等她为双亲尽孝,父母就相继离世,老师一直为亏欠父母很是自责。我想为老师弥补这个缺憾,这次画展售出的画作收入,全部捐给这里的养老院。

这些年,我不愿透露自己的出身,我是不愿意回忆过去,不愿意想象房樑压在老师瘦小身躯那扎心的一幕……很多人猜测我是圈内某位大画家之女或者高徒,都不是,我就是大山里走出来的一个平凡女子,一介草根画者。但是,在我心里,真正不平凡的,是我的恩师王牡丹……

采访结束了,记者刘媛媛陷入了沉思。她要告诉人们:这里曾养育过一个女儿,她不但是一朵光彩绚丽的牡丹花,还培养出一位无与伦比的牡丹画家。

(写于2019年教师节前夕)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