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那种味道》
读书的滋味,千姿百态,至如今读书,尤以在电脑屏幕上亲眼见到文字规规整整在跟前,心里才踏实,犹如老朋友见面,得亲眼所见才知岁月真的带不走心里的那种浓烈的滋味。
近些年,观文字,常惴惴不安与文字的相见,忧其会躲躲闪闪的不肯见我,而让我急迫的想念不畅快,于是乎看他人常以手机看文,心里总觉得屈了文字,且心里有种未让文字在敞亮的光线下出场的意犹未尽。其实不然了,手机上的文字很适宜阅读的频率,便捷与舒心了,呵呵抑或与文结缘挺深,且有厚实的年代了,于是乎对文字有那么点“溺爱”了。
记得最初与文字的相遇,是纸书。读的课本最规范,严肃且严谨,在当初的心里,课本就是不容诠释的完美。后与小人书结识,黑白色的图案与文字相结合,就那么简单朴素的看着你,你也睁大眼睛看着它,因为它让文字出奇的出现在每页图案占了百分之八十的纸页上;每翻过一页小人书的感觉,犹如一趟好奇的车程,让心里抵达一个从未到达过的地方。
小人书在读小学的时候很普遍,小伙伴们常互相借着看,那时小人书可称得上是孩子们的课外书籍。因为能买得起小人书的伙伴很少,于是一本小人书借来后,赶紧忙里偷闲看,往往大人找小孩找不到影,又确定自家的孩子没外出时,便习惯性的朝着厕所大喊:鬼崽子,还不出来!或者大声喊砍脑壳的,又躲到里面看图书;呵呵虽然大人的喊声响亮,但毛孩子们就是充耳不闻,仍然一声不吭的,直到母亲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才慌慌张张的藏好小人书出来,出来的时候衣服口袋里不定位,不定期的鼓鼓囊囊的,因为小人书比一块大豆腐干子差不多大小,可以塞在口袋里!后来读袁枚《黄生借书说》里那句“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我的脑海里就闪现出儿时偷看借来的小人书的情形了。于是对此文中那句“书非借不能读也”很赞许,确实书如果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的读,这句话虽然不能绝对的说,但是这种认真读借来的书的情景还是很普遍的。
到了上高中的时候,就渐渐的攒钱买或借些杂志看,看杂志里的文章一遍又一遍,一篇又一篇的,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入心的读,摩玩文章情节,语句或佳字,有时便做家务事,边看,那种有书相伴的日子很甜,那时没喝过蜜,但后来回味那种滋味比蜜还甜,因为文字有远方,有风,有花开,且还挺香的;手指摩挲书纸的时候。很用心的珍惜,疼,甚至是钟爱,而文章的文字呢,常看上去犹如一朵朵的花,开着,一直到开在自己的心里。那样的日子持续了几年,以至于后来高中毕业前夕,小木箱子里的杂志满满的,放在家里房间蚊帐的靠墙壁的角落里。小木箱是用简单的几块木块钉成的,简单而不细腻,只有四五寸高,但它在我的心里丝毫不简陋,因为它的肚腹里装满了我挚爱的杂志,杂志里的文章里有缤纷的世界,那些日姑且作为我远方的栖息地。那时房间里最打眼的就是这个木箱子,不大,但很珍贵,以至于后来几姊妹上大学都是这个小木箱子,陪伴着当年的苦乐年华。
后来在大学图书馆看到很多的书本,心里一下子哗啦了,钻在文字里,蛙泳一样的阅读;惋惜的是成家立业,步入社会后,因为忙碌,责任,义务渐渐的耽搁起了文字的亲近,真应了《黄生借书说》里那句“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银灰丝时蒙卷抽;但抑或是生命里与文字有着这种情缘,于是近些年前文字又复活了起来,踊跃的推着我朝前方迈进。终得重逢,于是坚定的在路口等待,等待今生我与文字在似水流年里的浪遏飞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