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夫之的头像

刘夫之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12/13
分享

自观

“自观”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上,都有其多面性。多面性是作为单独的个体而言面对这个变化的社会以及处理各种各样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单独个体,也就是我们个人如果丧失了多面性,那么想要在这个大的群体中立身是非常困难的,或者说是根本无法在此间存在的,各种人际关系会在我们这里出现断裂,社会运行的一环在这里出现卡顿,那么等待着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社会大群体会毫不犹豫的将我们这一环剔除,以便于保持整个大群体的运行流畅性。因而,我们想要存身于无数关系所织就的网络之中,必然要体现自己的多面性来应对各式各样的问题。

在社会大环境中浸染太久,我们作为一个微小的个体往往会迷失自己,产生对自己本性的一种否定认知,认为自己生来就是追求和整个社会主流一样的东西。这种心理的产生,不在于自己意识上的不坚定,而在于自己对社会的认知超前于自己对内心的认知导致的,也就是说我们个人没有做到正确的“自观”。

那么“自观”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让去对待其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其实对于个人而言,“自观”便是抛开自己处身的社会大环境中赋予自己的各种各样的使命,单纯的建立于个体之间的一种对自己内心的一种了解与思考,它不具有外在性,也就是说,这种对自己内心的观察不应该受任何一种物质的引导,它具有自我性,是自己对自己的辩证性认识过程。当然,这种纯粹的意识形态上的思索在如今人人都需要依附于社会交往才能生存下来的社会之中是很难存在下来的,或许你也可以尝试那些追求高境界精神层次的教徒般一样的生活,但于现实而言,往往是不现实的。

立足于现今社会不可斩断的千丝万缕的关系网,如何做到“自观”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我是谁?”。当然这种哲学性思考的问题古今中外多少圣贤都无法说清楚的东西,我们也不必深究探求,我们现阶段所需要考虑的是我存在于这个社会大群体中,我内心的最原始的追求是什么,而不是我面对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那个我,这些东西就是“物我”与“本我”最直接的区别,“物我”是形之我,是展现给社会方方面面不同的我,而“本我”是心之我,是认知自己最精准的形态。就此而言,真正的明白自我的“本我”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是认知自己最根本的一环。

如上面所说的,“本我”的认知过程受各种各样社会物质的束约,对于我们去达到“自观”的状态有很大的阻碍,那么面对这种两难的境地,我们能做到的只有去将认知自己内心的速度与认知社会的速度去进行平衡,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不断的更新自我认知,这就需要认识到“本我”的可变性。当然,“本我”的可变性完全区别于“物我”的表现性,“本我”的可变在于个体到达某个不同的阶段所需要对自我状态整体进行审视,这就不得不回到“自观”的问题上来了。摆脱不了现实问题的制约,应当将自己内心放置于社会现实同一个层次中,既不需要过度超前去批判社会复杂矛盾,也不可用低于社会发展水平的眼光去纠结存在的不公平性,正确对待我们身边自己所不可改变的东西,不断认知自我,将需要脱离物质依托才能达到的“精神性自观”转变为切合生活的“物质性自观”。

“自观”存在局限性,同时又有相当灵活的可变性,托之于他物,借对他物形势认知之变化来展现我自身层次境界的变化过程着实不失为复杂社会中进行“自观”的绝妙手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