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碧海花园住了好几年,六层步梯的二楼。
整个院子只一道大门进出,非常安全。
小区的中央是一个缓坡,岩石上垫了泥土,植有石榴、桃树、桂花;凉亭、座椅齐备,便有了庭院的样子。
邻居多是三线工厂的退休职工,楼下的张大叔干保卫;言谈举止很有退伍军人的干练,与父亲甚是有缘。张大叔除了把自家阳台打理得花红叶绿;还把房前屋后的空地收拾出枝繁叶茂。每天见面,两个老人就土质、底肥、剪枝、光照得切磋半天。
家里养花地盘有限,老人把窗台利用起来:比较小的矿泉水瓶底戳个洞、装上泥土,垫上塑料小盘;再用绳子把瓶身绑在防盗窗的栏杆上,细水滴灌。
春天能开出一排粉红的杜鹃,特别的养眼。
改种天竺葵后从三月到十一月,整个阳台在深红浅粉里娇艳。
阳台靠墙有两个大花盆种上金银花和茶花:父亲的山村记忆和母亲的最爱。
红街开发,搬迁了的老院子有花木果树;每有花开父母便会摘上几支养在客厅,一时间整个家都明亮起来。
记忆中,父母总是忙着上班、忙着做家务;那一对淡蓝色玻璃花瓶早就收纳满了小物件。物尽其用之后,那张老木桌上摆过腊梅、桃花、石榴花,还有数不尽的野花和深秋红彤彤的火棘;一年又一年。
岁月静好。
每当假期返回家中,父母一边讲着城南旧事一边准备着晚餐:嗨椒醡、折二根炒腊肉、肉沫泡豇豆、鸡哈豆腐、粉蒸肉。。。。。。
一桌家常菜让人直接回到童年,那个味道正是漂流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这是回家仪式的上半段:那些菜,父母已经准备了好几天:一定要地道食材才能做出早年的香味。
入夜,随着新闻联播的开始曲打开旅行箱,开始回家仪式的下半段:全棉的内衣、细致的夹克,手套、帽子、冬夏棉袜;海米、鱿鱼干、金华火腿。。。。。。。
记得有一次给父母买了全棉卫衣的情侣装,最适合贵阳的春夏秋三季:里面混搭我给织的毛衣或者毛背心。没有想到套头的款式并不适合古稀;衣物取出来时皆大欢喜,隔年一看:套头衫装上了拉链。
这些物美价廉的小物件深得老人的喜欢,他们总是一边说不要乱花钱一边乐呵呵地验收着。报出物价,再评审是否物有所值;在老人们的生活中,简朴实惠永远第一。
记得儿子考上大学后用积攒的压岁钱给老父亲买了部名牌的小型无线收音机,很多年依然灵敏,还有很好的音质;出门遛弯随身带着,那是老人的最爱。
寒暑假共有两个月。
寒假早于春节,在返乡人流之前跨越两千多公里提前回家;返程则是在高峰之后。
暑假始于七月初,魔都的盛夏已然开启:35度的高温,柏油马路上会有透明的蒸腾。入夜,高楼大厦统一放热;没有下凉,直到凌晨四点有一小会的高温间隙。
而贵阳的夏天在25度左右;30到33度是最热,时长一周。
如果说冬天主要忙过年,那夏天就是大扫除的时间:从房角到屋顶;顺带整理橱柜。
厨艺在姊妹中排倒数第一的我,鱼头豆腐汤、蒜蓉生菜、清炖老母鸡、豆干回锅肉还是能让老人们点头的。
最有趣是与父亲一道赶场:猪日赶朱昌、虎日赶猫场;哪里的蔬菜味正、肉质地道,哪里有农家传统手工的酿造。
猛然一想,这和自己在放假之前走街串巷的去淘外贸尾单、返销日用品何其相似!
在琳琅满目中寻找质地、做工、款式,心里满满的欢喜。
成年儿女和父母之间的情感除了年幼的过往还有当下的体惜,所有的爱都会在循环流动中温暖岁月。
跟父亲出门经过菜市,那个买豆花的年轻人总是拉着父亲要送上一袋。
每一次,接过豆花的父亲再把钱塞进对方的包里,年轻人就放下担子要还回来;父亲说,你还钱下次就不告诉你秘方了。对方这才傻傻的笑着说:多亏老人家的方法,现在豆腐、豆花都买得特别的好。
买豆腐的小伙子上有老下有小,每天三点起来做豆腐;做的味道还是差了一点。父亲告诉他控制温度的方法后果然有了好味道,回头客越来越多。
酸汤、石膏、卤水都可以做豆腐,其中细节是风味的关键;早年间祖母有一手酿酒、做豆腐的绝活。
“小伙子一家的生活不愁了。”
说这句话时,父亲一脸的满足。
那些日子平和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