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红园的头像

红园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9/30
分享

紫藤无语


当迎春花开了又谢的时候,光滑的紫藤蔓条上绽满了浅紫色的花朵。那么温情地依偎在一起,从大门的顶部绕过窗台伸向屋顶。

那色泽温柔至极,在阳光下显得楚楚动人。

当蒙蒙细雨变得粗壮起来,娇嫩的花朵离开了;取而代之的是平常的绿,那种迎接夏天的烈日和暴风雨的叶子。

从平淡的绿色中可以感触到一种强健的美,那是一种日复一日的奉献;没有这样沉默不语的付出,紫藤的花朵难得如此的绚丽。

秋风毫不犹豫地卷走綴满长夏的绿叶,裸露出更为粗壮的藤;在冬季的寒流中静候来年的花絮。

这是一幢两层的楼房,和这儿的大多数房子一样,房子的前后各有一个花园。花园不大,但很干净;除了冬天,前后院都花开不断。尤其是春天,大门边那棵硕大的紫藤盘旋出生命的灿烂。

木质的门窗质朴大方,雪白的窗帘遮住了窗户的下半部分,看上去象镂空的花边。大门上永远挂着红、橙相间的圣诞花环。

整栋楼住着四户人家,楼上、楼下各两家;各自独立。

楼房本来是一家人的,儿女成家后有了自己的房子;在郊外风景如画的湖滨为老人置下新房,这栋旧房就租借了出去。只留下楼上的一套,每年春季紫藤花开的时候老两口来住上一段。

实际上,这里只住了三户人家。

一进大门的左边,是玛丽一家。

他们有个半岁的儿子,丈夫每天早出晚归打两份工;玛丽在家带孩子。

工作的压力和抚育幼儿的辛苦交织在一起;尖刻女人唇枪舌剑的功力既不能减轻生活的压力,也不会有助于彼此眼前的困境。天长日久,厚道的丈夫越发沉默无语;除了和孩子在一起时有那么一点笑容。

玛丽家的对面住着莎美一家。

       莎美有三个孩子:大儿子上高中,品学兼优;两个女儿刚上中学。就算三个孩子将来一起自费读大学,也不会为难他们的父亲:一个精明的商人。

这一家从来不吵,莎美的丈夫只不过是家里的过客;好比把小鸭子养在母鸡身边一般。

住在楼上的是一对并不年轻的伴侣,他们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是那种拿得起、放得下的类型。永远客客气气、若即若离,两人都有很好的事业和不错的收入。

很多年以后,房客们才慢慢知道这栋小楼和房东的故事......

很久以前,这个国度并不富有;甚至谈不上小康。

那一年丁明刚从巴黎学成归来,琳亚正好完成护校的课程;他们在同一座城市开始新的生活。就在这幢小楼前,22岁的丁明遇见了18岁的琳亚;两个满街找房子的年轻人。

他们都属于那种淳朴向上的类型,同样的健美优秀震撼了彼此的心灵。但他们又都是稳重大方的,在礼节性的寒暄后,离开了那幢小楼。

直到那一年的圣诞节,邂逅于同一个PART。

一直到现在,已逾古稀的老人还能清楚地记得小楼当时的气度。

后来,相恋的他们经常来探视小楼,尤其是春光明媚的季节。再后来,他们租用了小楼紧邻紫藤的套间,在宣誓彼此忠诚、相互关怀、贫富不移、相伴终生后,走进婚姻的殿堂。

那一天,紫藤的花开得尤为耀眼。

和所有家庭一样,他们必然在热烈的爱情之后遭遇不同成长背景形成的不同生活习惯的冲突,甚至于一些认知的不同解读。好在她们的基本价值观是吻合的,这也正是他们在今后的漫长岁月里能够承载风雨蹉跎的根本保证。

人们常说,爱是没有条件的;但事实上并不如此,大凡价值观相去甚远的夫妇,能恩爱相随的极为罕见。

在经过四年的两人生活后,他们的感情甜蜜而细腻。

他们以虔诚的心情,期待着孩子的降临。由于是双胞胎,琳亚在孕五月后,日常生活变得麻烦起来;上下楼要人搀扶,洗澡穿衣要人帮助。丁明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在家休养的琳亚,一再叮嘱不准做家务。但琳亚是护士,知道适当的活动有益于母子,所以她还是尽力而为地做些事情。这样也可以减轻一些丈夫的负担,丁明每次回家总是心疼地责备琳亚;而琳亚只是笑容可掬地看着自己的丈夫。

最后一个月极为艰难的日子总算过去了;那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对可爱的儿女降生。

琳亚在微笑着看了一眼儿女后就昏睡过去。产前的她血压就有点高,下肢水肿的程度也比一般的孕妇重;产后,血压就直溜溜的升了上去。

琳亚在地狱的门口徘徊着,紧紧地闭着美丽的眼睛;一天又一天。

丁明一直守护着妻子,紧紧地握住她的手;不停对她说些什么,他害怕他一旦停下来,他的琳亚就再也回不来了。

一个星期过去了,丁明极尽全力地与命运抗衡;正当他觉得精疲力尽的时候,琳亚睁开了眼睛,似乎刚从梦中醒来。

丁明看见那黑溜溜的眼睛扑闪着,感觉到生命的活力重新回到身上;接着便沉沉睡去。

失而复得的东西总是格外的宝贵,相形之下油盐财米的麻烦就不算什么了。一对活泼的儿女带给他们无穷无尽的欢乐。是啊,有什么比看着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更令人高兴的呢?

没完没了的家务剥夺了睡眠,在极度的疲惫中只要看一眼孩子甜甜的模样,夫妻俩相视一笑,所有的困难都迎刃而解。

家是千里风浪之后的港湾,家是万里跋涉之后的驿站。

若是把对方视着生命的另一半,就可以让爱长住家园。

爱情的终结大都缘于极端的自私。这样的人以为他们相爱过;其实,那不过是少男少女的自然吸引力罢了。男女之间仅仅如此,实在不可言爱。

爱是无私的,是双方无私奉献所聚积的巨大能量。

对个人而言,这种能量无与匹敌;它能激发出生命的全部活力,让普通的生命放射异彩。

遗憾的是,这一点不是每个人都理解。

人人都需要爱,都需要得到而不一定付出;而不论是得到还是付出,只要是单向行驶,大多都是短命的。

爱是一种共鸣、一种回应,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尊重、理解基础上的建设性行为。

时间乘着季节的小舟缓缓向前,365个艰难的日子走了过来。周岁的儿女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虽然不是那么稳当,却让精力和财力都早已透支的年轻父母甚感欣慰。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丁明在事业上稳步发展;琳亚侧每天忙得不亦乐乎。营养、教育、运动,全面发展。每天丁明下班回家,远远的就搖响了自行车铃;一对儿女飞奔出去,琳亚在厨房中看见父子三人往家走的情形喜不自禁。她想起神父为孩子们洗礼时,身穿白色礼服的一对儿女那么娇小,转眼间就是小顽童了。

洗礼就像是昨天的事情。


生活按它固有的节奏运行着,平和得象四月的春风。

再有几个月孩子们可以上幼儿园,琳亚就可以做一些半日的工作了。那一天,趁孩子们午睡的时候,琳亚整理着丁明的衣柜;心里惦记着出差在外的丈夫。丁明走了一个星期了,说好十天就回来。

想到丁明三天后就回来,琳亚有些激动;丁明每天早出晚归,但在不在家毕竟两样啊!正想得出神,门铃响了;进来的是丁明的顶头上司和他的夫人。琳亚一边把客人请进屋,一边纳闷不速之客的到来。当琳亚终于明白他们是为了丁明而来,但她的丁明再也不能回来时,她惊呆了。

她的世界霎那间变成了真空,她眼前的世界和她一起在那一瞬间中断了运转。她的身体漂浮起来,仿佛要去追寻离她而去的灵魂。

当她醒来,从护士的脸上读出了怜悯;她明白自己躺在这里的原因,眼泪象喷涌的泉水扑了出来。

她不是娇媚的人,但此时她希望这无声无息的泪水能填满空荡荡的心;那样,她会感觉到这个世界实在起来。

海难、营救、失踪,她依稀记得一点;风高、浪急、水寒,当天找不着的人,几乎就没有了生还的希望。

琳亚现在清晰地感觉到丁明临走时拥抱的温度,他那低沉而充满深情的叮嘱。

她有一种感觉,她的丁明就在不远的地方;不久就会回来。

孩子们提前进了幼儿园,琳亚每天看着孩子,就像看到了丁明;孩子是丈夫的缩影。

在同一个城市工作的表妹时常来看两个孩子,也带给琳亚很多的安慰。这个坚强的母亲从伤痛中站了起来,她决定一边工作一边抚养孩子。此时正在收拾衣物,她听到开门的声音:表妹来了。她一边放下手中的东西,一边起身迎了出去。

门开了,一个高大的身影稳步走了进来。琳亚在抬起头来之前心里就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温暖的感觉,当她一抬头真切的看见魂牵梦绕的人就在眼前,那股暖流从心底涌起,迅速地荡漾开去。两个人没有动,咫尺天涯、天上人间。他们彼此望着,仿佛一动就会惊动这一生一世的重缝。他们从对方的眼里读出了生命的分量,热泪盈眶。

人的一生并不会有一模一样的轨迹。

丁明遭遇了海难,从生命的末端挣扎着回来;当死神驱动着海浪向他席卷而来的时候,求生的拼搏中他一直能看见的就是这双眼睛中柔柔的期待。

两个人,因爱走进婚姻;在婚姻中融合成整体:彼此间温暖、体贴。由此走入人生的最佳状态:健康、安宁、丰满。

现代科技并不能解释所有的生命现象,比方心灵感应、梦。时至今日,我们不过会用几个电极,导引出几个脏器的电位图;可是我们并不知道个体的电场如何运转,个体之间这些将被科学量化的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但是,我们知道精神对于一个人是无比的重要。

爱是通往幸福的精神源泉,不论什么年代。

当相爱的人再次冲过命运的鸿沟,拥抱着几乎已经失去的生命的另一部分;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能将这样的生命分割开呢?

幸福从来没有标准答案。

当老已将至,还能从对方的眼中读出爱;那一份体恤与关怀,对于生命还要奢求什么呢?

每年紫藤花开迷蒙香甜的时候,两位鹤发童颜的老人,相随相伴;除了满脸的慈祥、平常的衣衫,便是那半个多世纪不曾改变的温馨。

紫藤无语,年年用那醉人的花絮诉说爱的真谛。


2001年于瑞士 --巴塞尔

发表于2007年(笔名:润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