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一个小镇的报告
刘建芳
我要写的小镇是南头,对于这个地方,我自以为很熟悉了,虽然我不是在这里土生土长。但我来这里也有七年了,从七年前我落户这个南方小镇的第一天起,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一个人立志要在一个新的地方安家落户,去走完其人生的道路,我认为应该有“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是故乡”的心境和情感,才能过得踏实和满足。我在四年前就涌发了这种心情,那时来到南头刚三年,感慨小镇的发展之快和自己对这里充满自信的憧憬,写了一篇叫《令我感慨的小镇》的文章去发表了,那种热爱南头,立志建设南头,献身南头的激情,洋溢于言辞。
确实,这个小镇又过了四年之后,没有使我失望。现在重新回视这个南方小镇,仍有许多激动之情,但更多的是对这个小镇的一种更深层全面的认识了。
南头对中山市而言,是一个既僻远而小的地方,坐公共汽车要坐足一个小时才能到市内。才三万多的人口也许该合并到另一个镇去了。但这个小镇却以其特别的魅力在中山这片热土上尽放异彩:南头被称为中山市北面的“工业明星镇”,是广东省二十六个综合试点改革镇之一。
我相信许多到过南头的人,都会如我一样赞叹那段从东到西纵贯整个小镇的“南三公路”。那3.5公里长,50米宽的路面,被两边的绿化带装饰得那么宽敞,那么气派,让人感到南头人是舍得花钱花地修路的,“路通财通,路大财大”的思想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许多人,包括那些经过南头的匆匆过客,看到这条路都会这样认为,南头是“地方小,气魄大”。确实,用现在的话来说,南头走的是“小城镇,大战略”之路。
“南三公路”是一条主干道,南头还有许多纵横交错的“支路”。这些“支路”也是挺宽的,有六车道或四车道。这些路伸到了南头的每一个角落,就像一张“大网”,把整个南头都“网”起来了。那路边的一幢幢建筑物,就是网中“鱼”。有些“鱼”很大,如南中大洒店、御宛洒店、建委大厦、经济发展总公司等,都在十层楼以上;有些“鱼”较小,像那些工厂、企业,还有楼房、别墅等。现在,南头已织好了这张“网”,它很会抓住时机,“网”住那随改革之潮奔涌而来的大大小小的“鱼”,让“网”更丰满充实,让南头人更富裕。
我还喜欢到南头的“乡村”去走一走,以暂时逃僻那工业文明带来的一些喧嚣和烦恼。南头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在搞工业,几个较僻远的村如滘心、低沙仍以农业为主,所以我称之为“乡村”。只要是选准了通往乡村而不是通往工业区的路口,一直走下去,就会发现水泥路的两边,工厂渐少,绿色渐多,直到可以看见一个“樵林,河涌,渔塘;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南方水乡。看那载满香蕉的小船在河涌里飞驰,那绿色掩映下的一幢幢小楼房,也知道“乡村”人的生活也过得很富裕的。有时,在河涌里有小孩脱光了衣服在玩水,他们与鴨子一起嬉戏,岸上有老人在摇着蒲扇,看管着小孩与鴨子。不远处是成片的香蕉林,一些樵农挑着刚摘下的香蕉往小河边走。我觉得这里充满浓郁的水乡风情,有一种有别于工业文明之美的纯朴之美,常让我感到新鲜而向往。
我还经常光顾那路边的粥馆。这个小镇的粥是远近出名的,在于它别具的风味,别具的吃法。南头的粥,独特在它的配料丰富而精致。在熬好的粥里配有鸡肉丝、皮蛋、桔子皮、发菜丝、香炒花生末等,这些已经够料够味的了。但还不够,还有鱼片、黄蟮、生肠、鸡肉块、猪肝片等十几种“料”任你选择点配,和着粥一起煮到即熟即止,再撒上五香粉、葱花、芝麻,端上一小碟酱油醮姜丝,这就是正宗的“南头粥”了,真是有吃有喝,其味无穷。我最感兴趣的是这粥店的氛围,粥店的顾客,男女老少都有,一个个都吃得很惬意。
小镇还有一个地方很美丽,那就是珠江支流鸡鸭水道蜿蜒十里的河堤风光。小镇三面环水,每到雨季,还要面临洪水冲击的危害,于是出现过挑灯夜战,万人守堤的壮观场面,不过那是几年前的事了。现在,十里河堤都加固了,有些地方还加了栏杆,供人凭栏眺望之用,变成了一道壮观美丽的风景。白天,站在这百年洪水一遇都冲不跨的河堤上,脚下白浪冲堤,远处千帆侧过,既会感觉到“人定胜天”的无穷力量,又会联想起“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命无限,真有万千感慨,油然而生。夜晚,清风徐来,两岸的灯火,倒映水上,波光闪闪,灿若繁星。“夜半钟声”是没有的,忽远忽近的机动船轰鸣声却阵阵传来。我认为此时此地是两个心上人倾诉衷肠的最好的时间与地点,我很喜欢这个地方,也希望有一天,有个知心人和我一起,漫步这十里长堤,或执手相牵,尽倾欲言,或坐看渔火,相对无眠,那是怎样的快意神往。
祖国五十华诞即将来临,小镇又将举行篮球赛、文艺汇演等活动进行庆典。是的,每逢节假日,这里都有群众性的活动开展。工人、农民,打工者、老板,干部、职工,不分身份,不分地位,大家聚在一起,为竞赛加油,为健康喝彩。那欢呼,那热闹的情景,尽显这里盛世繁荣,政通人和之相,这也是小镇充满活力的体现。
我衷心祝愿,也相信,这个南方小镇——南头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