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建芳的头像

刘建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6/23
分享

命运,因读书而改变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出生在农村的我读小学了。那时我7岁,按当时小学入学的要求是不够年龄的,要8岁才能报名入学。但我的个子长得要比同龄人高些,奶奶问我,你去读书还是继续呆在家里带小弟小妹呀。那时,我上有一个9岁的哥哥读书了,下还有3个弟妹,分别是5岁、3岁和1岁,父亲下放到一个很远的一个山区茶校当教师,母亲是没日没夜地在生产队里做活。我回答奶奶说,当然要去读书了,但并不是因为我不想带弟妹们,而是看到那些读书的大哥大姐们,背着书包,有时会唱着歌回家,我好羡慕。奶奶看我想读书的决心很大,就告诉我怎样去村里的小学报名。

我记得我当时是握着一个拳头,另一只手伸出两只手指跑到村小去报名的。因为那时我不知道怎样表达我7岁了,还是奶奶教我“7”这个数字的表达方式的。村小负责人看到我举着拳头伸出手指的样子,然后看了看我的个头,笑了,同意了我入学。

我的启蒙教育就在山村里那间由破庙改做的小学开始了。五年后,我村小毕业,在毕业考试中取得了村小第一名的成绩,可以不用参加全县统一的升初中考试,作为保送生直接到乡中学读初中了。学校特地为我举行了一个欢送仪式,我被戴上了大红花,同学们为我敲锣打鼓,村小的六位老师也都来为我送行了,他们就走在我的身边,从村尾的小学一直陪送到村头的我家。在回家三里多长的路上,锣声鼓声不断,我看到了路边许多人朝我投来羡慕、钦佩的眼光。那时我第一次感到了读书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

回到家里,我记得奶奶是用炒黄豆来招呼我的老师和我的同学们的。

在乡里读初中时,成绩还算优秀,第一次统考,取得了全年级前十名,学校奖给我一本新华字典,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重奖,尤其字典上第一页写的“奖给勤奋学习的刘建芳同学”,至今还记忆深刻。其实,这本字典成了我一生学习中除课本外的第一本书,“勤奋学习的刘建芳同学”这几个字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鞭策,让我时常感到自己是一个勤奋学习的人,自己必须做一个勤奋学习的人。

后来,因为我勤奋学习,考上了县中,也考上了大学。

大学毕业后,我由学校分配回到了家乡县城当上了一名人民教师,我算是跳出了农门,实现了父母望子成龙的愿望。

现在想起来,如果我当初不勤奋读书,我一个赣南山区里的一个农村孩子是不可能成一个“体面”的“吃商品粮”人的,更不可能去谈读书的经历与感受了。

读书对于个体命运的影响,对现在已成为公务员,成为生活在中山这座美丽富饶城市中的我来说,有直接的感受。

因为读书,常让我去思考,去感悟,去积累。也因为读书多了,很多事理也就明白了,自己也去尝试写点东西了,发表了不少的作品,最终也能出版自己的作品集了。也因为读书,给了我许多自信,给了我许多机会。我从偏僻的家乡一所山区中学调到了繁华的珠三角中山的一所学校教书,是因为读书让我开拓了视野,产生了让我去拚博,要去更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去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理想而努力的结果;后来又调到政府部门的教办和党办工作了,也是因为当地领导看到我好读书,爱学习,有能力的缘故;在一次公务员考试中,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口才和文笔加入到了国家公务员的行列。

古训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新语说“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是永远和种种“功利”、“目标”相联系的。

我在少年时代的读书,从内在的动力上讲还是为了走出大山,为了摆脱贫困、落后和愚味,从一个7岁了连“7”字都不会表达的山村小孩到能找到一份体面工作的城里人,这其中,命运发生了多大的改变。

成年时候读的书,特别是近来读的书,更多地是为了明白事理而不是为了功利——是为了更好地充实自己的精神。

当今社会,金钱是人们不得不关心的问题。在物欲、在功利目标的驱动下,金钱已不是普通的一张纸,它是价值的尺度、交换的媒介、财富的贮藏、成功的象征。对金钱的追求,使人类具有了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它使人类相互伤害,使人类变得无限贪婪。正如老舍先生所说的:“人若是兽,钱就是兽的胆子。”因为钱,有多少人、有多少家庭深深陷入耻辱与悔恨交织的痛苦煎熬之中。

现在我读书,是为了想尽量地多摆脱世尘的一些纷扰,过上一份清静踏实的生活,也是为了想让自己的命运变得更加顺畅和丰盈些。因为,在读书中,在大量的阅读中,我确实可以发现自己的挫折感和孤独感在消失,可以让我清晰地感觉到一种方向,意识到个体生命更加丰富的内涵。

我现在感到欣慰地是,因为我喜欢读书,我有了足够的驱动力去孜孜求学、激情工作、勤奋写作,使自己的思想,写作的境界和层次能够与时俱进。我自豪,因为我发现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正在逐渐成为一个文化人,在这过程中,我清醒地看到了生活的归宿和生命的意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