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建芳的头像

刘建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7/07
分享

路过寒山寺

路过寒山寺

刘建芳

当我搭坐一辆旅游大巴经过苏州阊门外的大运河畔进入苏州市区,经过寒山寺时,正是夜幕四合,华灯初上的时候。因为时间关系,我不能下车去拜访这座千年古寺,甚至那我早已听说的,在寺门前面临运河而立的照墙上写的铁划银钩、铿锵有声的“寒山寺”三个大字也不能看到。在遗憾中,我的脸紧帖车窗口,竭力望着左前方不远处的寒山寺。在夜色珊阑中,我只能看到那座名闻遐迩的六角形重檐亭阁的钟楼楼项,它隐没在四周粉墙黛瓦的建筑群中,它的因为灯光照射而显得轻盈、优美的轮廓里,此时也没有传来那使无数文人雅士为之梦牵魂索的钟声。车子很快就过了运河桥,寒山寺的钟楼项也看不到了,但我的心却难以平静,思绪顿生,穿越了时空,仿佛回到了很久很久以前那个月落乌啼之夜。

曾有一位飘泊他乡的游子,搭着船,顺着运河旅行,他不知道终究要去哪里,他的远方很迷茫。在夜幕降临之时,他只身来到了这菇苏城外的一个小码头,四周静静的,夜色冷冷的,月光一下明一下暗,把栖息在枝头的乌鸦惊醒了,乌鸦啼叫了数声,随后四周又恢复寂静,寒意从四面包围过来,只身在外的孤独和异乡情感涌上了他的心头。月已西落,陪伴他的只有那几棵停船时曾注意到的枫树,高大的树影依稀可见,静静的站在岸边。还有更远处的几点渔火,在夜色中明亮清楚,告诉他,还有比他更晚到达目的地的人,这些渔火似乎给了游人一些慰藉,他感觉到累了,需要休息了,进入了寺院里面的一间睡房,但半夜时刻的一阵钟声又让他难以入眠。那钟声那么响亮,那么清晰,像从无际的空中落下来,也像从那弯弯的运河上飘来,也像从那茫茫的夜色中袭来。游人的忧愁思绪更浓了,他想着自己的心思,沉思着,寻找着,望着窗外,夜正三更,秋霜已铺满台阶,只有那艘载他的客船稳稳地停泊在枫桥边……

这位游人就是唐代的诗人张继。一千二百多年前,张继进京赶考,和天下所有的学子一样,他也总希望那段“十年寒窗”、“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岁月能得到报偿,总希望“一举成名天下知”。然而,他落榜了。羞惭沮丧的张继,低着头离开了京城。他搭上了一条船,顺着运河南行来到了这称之为人间天堂的苏州,在这令他无法成眠的夜晚,张继将愁思化成了千古绝唱,写下了后世人尽皆知的《枫桥夜泊》。榜上无名的他,其名声竟超过当时上榜的所有人。从此,人因诗出名,寺因诗出名,诗寺齐名,相得益彰,流传千古。我想,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就没有这首好诗;如果张继当时榜上有名,他的名字大概只会流传当世,在这一千两百多年之后的时代,他的诗和寒山寺也许都会湮灭无闻了。

世事无绝对,许多事物的价值,在当时是难于一时断定的,所以当我们失去某个东西时,不要用既定的观念去看他,不懂得凡事要跳出来看的人,就好比在门缝中看人争斗一样,又怎能知道胜败落在谁的身上?当我们发泄愁绪时,也应该学学张继,张继不借酒浇愁,亦不狂欢麻醉自己,也没有用愤世妒俗的行为来泄恨。他用字用诗,一笔一划,又深又重地刻出自己心中的愁,吟成千古绝唱,也为古今同愁之人说出了心中那万千愁情,化愁苦为流传千古的美谈,这不是值得我们赞叹的吗。

路过寒山寺,我没能见到它的真容,但却使我感慨了很多,感悟了很多。当我再次回望寒山寺时,寒山寺早已隐没在苏州城里美丽的崔粲夜色中,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生动亮丽的现代“菇苏繁华图”。然而此刻我的思绪中,却无法即时抹去那已涌生心头的“闻钟憬然,怆悄家国”的忧伤情怀,那寒山寺的千古诗韵钟声,再次在耳边悠悠升起: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创作于2003年12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