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建芳的头像

刘建芳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8/18
分享

《流淌的岐江》序

《流淌的岐江》序

丘树宏

近年来,一直想自己能为中山写一本诗集,但却因为生活积淀太少,总是不敢动笔。于是,就寄希望于其他诗人能做一做这个有意义的事情,自己也经常在一些场合“煽动”和“蛊惑”,但却也总是见不到有谁动起手来。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山经济兴盛、社会和谐、民生殷实、环境优美,其变化和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以诗歌来歌颂中山市翻天覆地的变化,应该是文学界的责任,也是一种最能体现心愿的形式之一。

看来这种“有心人”还是有的。上个月,诗人刘建芳送来了他新近完成的诗稿《流淌的岐江》。这是一本全面书写中山、赞美中山的诗集。我不禁窃喜:积聚已久的期望,终于得以实现了。

建芳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繁忙的公务之余,笔耕不缀,他写散文、也写诗歌,属于传统抒情类的诗人。建芳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山人,20年前,他和众多来自内地的年轻人一样,怀揣梦想,怀抱对南方的向往来到中山,把这当成自己的故乡,并为之奉献着青春、智慧和汗水,正是因为有成千上万一样像他这样热爱中山的年轻人,使得这个古老而年轻城市一天天变得富足和美丽。

《流淌的岐江》以诗歌的形式对中山整体包括24个镇区进行了勾勒和诗写,作者从中山的母亲河——岐江开篇,全方位对中山所有镇区完成一次心灵的游历。在他的笔下,无论是镇区、还是写红树林、步行街,都是我们所熟悉和了解的,读来油然而生一种亲切。建芳的诗质朴无华,情感真挚,没有矫揉造作和过多的胭脂墨粉,又像清新流淌的散文诗章,适合大众的阅读习惯。在他的诗中,24个镇区各具特色,风情各异。字里行间既有人文历史的展布,也有自然风光描摹,还有对中山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由衷赞叹。他写每一个地方,都会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给它们一个诗意的名字。比如:梦回长洲(西区)、天下菊城(小榄)、沙洲横绿(横栏)、日出东升(东升)、浮墟春涛(阜沙)、蓢草萋萋(南朗)。

饱蘸激情,用直抒胸臆的笔触来表现所见所感,是建芳诗歌的另一个特点,它们或今昔对比,或今古异同,有很强的时空画面感。作者就像一位导游,对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如数家珍,在他的引领下,读者彷佛身临其境。他诗中的很多地方大量运用了排比手法。写岐江“风帆因你的流动而饱满/池塘因你的灌溉而鱼跃/稻田因你的滋润而丰收/岐江河/你经过的地方/一片妖娆繁华”;写横栏“沙色退去/横陈的是公路/竖立的厂房/闪亮的是楼群/赏心悦目的是一河两岸的美景”;作者眼里的西区“从古老的岐江桥开始/那不长的铁桥/一头连着夜色阑珊/一头通向梦里故乡”;他开门见山写南区“先有三涌/后有铁城/你原本就是一千多年的岭徼之水/渊源流来/令人神往”;而用“种花得花/播铁成金/收获了一串串响当当的品牌”来说小榄,不但有形,而且有神,十分贴切;在《灯都传奇》中,作者一连用了几个排比句做铺垫:“仿佛是一位渔女/在沙洲上捕鱼、晒网……仿佛是一位小伙/在山岗上挥锄、耕耘……仿佛是几户人家/在作坊里日出而起、日落而息……”。然后话锋一转,“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南国普通的一块土地……你的激情/从一盏灯的点亮开始”。恰到好处地呼应了标题;类似的例子还有《金斗湾弯》:“曾经你的路在水上/几百年来悠悠地荡着/每一声桨橹都划破了乡愁……曾经你的歌在水上/几百年来悠悠地唱着/从摇篮到生命的尽头……曾经你的日子在水上/几百年来悠悠的飘着/鱼米之乡也会长出不安和饥渴……如今你的路在自己脚下/以加速的步伐/抵达幸福的生活。”可以说,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悟,没有生命个体的独特感悟,是表达不出这种独特感受的。

写大家耳熟能详的事情,对自己是一种挑战,而围绕某个题材或内容写一本书,更需要有驾驭语言的娴熟技巧和掌控全局的艺术。以挑剔的眼光来看,整体框架下的作品风格和表现手法还比较单一,通篇表现波澜不兴,少了起伏跌宕,语言的张力和精确度也嫌不够,个别地方稍显冗长,囿于题材的局限,从内容到形式,也可能会给人重复和雷同之感。学无涯、艺无境,希望建芳在今后的写作道路上取长补短,更上层楼。

每个人在成长,社会不断进步,惟其如此,时代才能向前。中山,我们共同的家园,中山,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只有在突破自我和勇于创新中,才能在未来更加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多更广的发展空间,才会变得越来越美好,这是建芳和我以及每个生活在中山这片热土的人所共同期待和憧憬的,从这个角度揣读这本集子,我们才能完全体解作者写作的初衷和目的,才会觉得它对于我们有一种特别的意义。

这是献给共和国60华诞、献给中山60年花甲的一份厚礼,她填补了中山市文学界的一个空白。可喜可贺!

勉为其难,权且作序。

2009.8.1

(作者系诗人、作家,中共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