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在以农业为主的中国,温饱是几千年来,世世代代人们的渴盼。三百多年前,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贵五谷而贱金玉”,怀抱着禾下乘凉的梦想,立足为农,深入群众,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造福百姓。《天工开物》里,他把《乃粒》作为全书之首,详细记载了水稻品种、耕作方法、农具功用、稻灾防治、水利应用等,提升了稻子的产量,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三百多年后,当代科学家袁隆平手握一粒种子,扎根泥土,不懈努力,择一事,终一生,用毕生的信念和追求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实现了一稻济世,万家粮足,荫庇了数以万计中国人的温饱,飘香了无数中国人的餐桌。天下富足,禾下乘凉,早已被他写进了中华大地的角角落落。“稻米流脂栗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就是最好的写照。
国之栋梁,国士无双。如今,他走了,却依然是人民心中的信仰和温暖的光,他全心全意为国为民的情怀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让我们时刻牢记吃水不忘挖井人。
有人说:“我和他有一面之缘,在课本上,在饭桌上,在人间里。”我和他也是如此。从在课本上看到他的第一眼,他朴实的形象就深深地刻在心中。或蹲或站,双手抚摸禾苗,目光温和,眼神专注,是他经典而惯常的动作,亲切的如同我的父辈,辽阔的稻田是他赤诚的背景色。此后,每一次在电视上、网络上、报纸上看到他,他清癯的模样总会定格成我心头最美的画页。
风吹过稻田,我就会想起您。对于从小闻着稻香长大的我来说,确实如此。
千百年来,农事和节令总是如影相随,农人跟随着二十四节气的脚步,安排着农业生产的相关事宜。稻子亦是如此。冬天入九后,闲下来的人们开始用犁铧翻动着各自分下来的育秧地,让大块的泥土在寒冷的天气里封冻起来。
人勤春来早。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农人们用锄头把稻田地进行平整,让泥土松软不结块,在春天的阳光和雨露下自由地呼吸。谷雨前,将肥料撒上,再次把稻田进行平整,让肥料和土地完全融合在一起。各家根据地块的形状,在地的两边挖出两道水沟渠,清清的水顺着沟渠流进田里,恰好没过平整好的田地。
与时同时,把准备好的谷种用温水泡上一夜,第二天早上将起捞起,倒进盆子里,用布或盖子盖好,放到温和的地方。大概两天后,谷种生出了白色的嫩芽。农人们把生了嫩芽的谷种撒到平整好的田地里。然后,双手捧起早前拉到地头附近的沙子,一捧一捧地洒下去,直到将整块田地覆盖完。做这些的时候,他们的表情虔诚而庄严,他们始终相信土地是有感情的,土地和人的关系是在彼此的信任和付出中建立起来的。
大概两三天后,嫩绿色的禾苗长出来了。此后,视沙子的湿润程度和天气情况,在傍晚的时候陆续往田地里放水。幼小的禾苗颜色开始渐次加深,喝足了水的它们摇曳着身子,向农人致谢。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芒种过后,就开始栽秧了!农人们把育秧地里拔出来的秧苗一把一把绑好,用筐子担到稻田地里,为插秧做准备。此时,稻田里一片地忙碌,所有人挽着裤腿、光着脚丫站在储满水的稻田里,弯着腰一棵一棵地栽种。他们的身后,是一片盎然的绿色和整齐的诗行。
此后的日子里,他们结合禾苗的生长情况,灌溉、撒肥、打药……在一家人共同协作下,在无数的辛苦和忙碌中,才能羸来稻子飘香的时刻。成熟的稻子和着中秋节的喜悦而来。收割、捆绑、装车、脱粒、晾晒,最后才能在机器里去壳成米……
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我的乡亲们就这样在稻子繁琐的流程中,往返着他们的生活,守望着一家人的幸福。亲身经历着一棵稻子从生到死的历程,看到农人们辛苦而忙碌的身影,你才能深刻地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有多少真情。袁隆平曾经说过:“书本很重要,电脑也很重要,但是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电脑也种不出水稻,只有试验田里才能种出水稻。”为此,他不顾年事已高,不是奔波在稻田里,就是走在去稻田里的路上。从他与稻田结缘的那一刻,他就抱着“位卑不敢忘忧国”的信念,和他的团队一道,面对无数的失败,困难,嘲讽,迎难而上,在不断攀登的路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践行了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的誓言。“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元勋”,再多的褒奖,他都当之无愧。
我始终坚信,袁隆平把每一株稻子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精心地伺候着它们。他懂得它们的语言,听得懂它们的悲欢,知道它们的需求,每一株稻子都深深地融入了他的血液里,和他血脉相连、荣辱与共。他关心稻子的成长,他致力于杂交稻的研究,他也关注超市里大米的价格……无论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获得了多大的尊荣,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信念,清贫简朴地生活着,不喧哗不争抢,把自己做成一株平凡的安静的稻子,栽种在人民的心中,饱满的颗粒始终深情地俯视着大地。
《妈妈,稻子熟了》,是袁隆平对妈妈的追念和愧疚,也让我们在朴实的感情里潸然泪下。“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珍惜每一粒粮食,自觉践行“光盘行动”,就是对袁隆平和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最基本也最崇高的尊重。放眼世界,我们发现,这个世界依然不乏饥饿,因饥饿造成的死亡依然时有发生,只是我们生在这个美好的国度,有时便忘了父辈、祖辈经历过的大饥荒大灾难,着实让人忧心。居安思危,才能让富足幸福长久。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袁老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润泽世人,留下了稻田的清香。这清香芬芳依旧,指引着我们走在这条丰年道路上的时候,要经常心怀感恩,学会珍惜和敬畏。